口蹄疫疫苗诱发奶牛瘫痪的诊疗分析案例

2024-04-08 14:51王少利
中国乳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患牛口蹄疫圈舍

王少利

江苏省灌云县图河镇动物防疫检疫站,江苏连云港 222200

0 引言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口疮”,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奶牛患病后,不仅食欲不振、体温升高、流涎等,而且生产性能下降、奶品质降低,严重时危及奶牛生命。接种口蹄疫疫苗是预防奶牛场发生口蹄疫的有效措施,大规模奶牛场普遍推广和应用。奶牛瘫痪是与养殖场饲养管理、母牛分娩、母牛体况、营养供给等多因素相关的常见疾病。生产中一些奶牛接种口蹄疫疫苗后会出现瘫痪,丧失正常运动机能,危害健康[1]。本文对接种口蹄疫疫苗后诱发奶牛瘫痪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以期为未来疫苗接种工作中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作参考。

1 发病过程

2022年江苏连云港某奶牛养殖场进行奶牛口蹄疫疫苗接种后,部分奶牛出现过敏反应,养殖场工作人员当即对病牛肌肉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救治缓解。第2 天,奶牛出现过敏反应,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的症状,兽医人员使用生理盐水、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未见好转;病牛还出现走路摇晃、不爱运动、后肢无力等症状,又使用钙剂、葡萄糖酸钙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但仍出现奶牛完全瘫痪情况。

2 现场调查

2.1 养殖场基本情况

该奶牛养殖场属家庭自建模式,规模较小,圈舍较简易,舍饲饲养,白天奶牛在运动场随意走动,傍晚将其圈入舍内,清晨、傍晚在放出圈舍前挤奶。采食的粗饲料包括自制玉米青贮、干草、秸秆、蒿子杆等,精饲料包括玉米、豆粕、杂粕、维生素预混料、矿物质预混料等。运动场有固定食槽,边缘固定了饮水槽,饲养人员每日将剩余水清理并添加干净水。粪便与垫料混杂,每周定期清理后,堆积在圈舍旁边角落,无专门处理设备,现场味道较大。

2.2 流行病学调查

与养殖场工作人员及周边人员交流,发现:①以该奶牛养殖场为中心,半径2 km外的其余养殖场近3 个月无异地购入牛只情况。由于舍饲饲养,该奶牛养殖场未进行放牧,牛只在运动场活动,未与其他野生动物接触。②该养殖场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有较强的疫病防控意识,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奶牛疫苗接种,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和清理,无大规模疫病发生。③牛只档案记录较好,出生日期、疾病治疗、配种、产犊等记录完整,能准确快速查找。

2.3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使用的口蹄疫疫苗包括某厂家生产的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

接种时间:每年3、7、11月对适龄、健康牛只进行集中接种,患病等不适合接种的牛只待好转后再接种。犊牛90 日龄时首次接种,30 d后强化免疫。

接种部位:牛只颈部下1/3处,接种前需对接种部位使用酒精等溶液消毒。

使用剂量:根据牛只体重、使用说明书等综合确定。

接种注意事项:接种过程为避免交叉感染,需确保每头牛使用1 个针头。接种时需由专门兽医和防疫人员进行,避免接种部位不准确、接种剂量不达标等。接种前要检查疫苗有效期、保存条件等,避免使用过期疫苗造成免疫失败。

3 临床症状

患牛表现:食欲不振甚至废退,体温略升高,神情呆滞、双眼无神、消瘦、张口呼吸且急促、后肢伸展且伴震颤,检查未发现外伤或其他炎症反应。为避免接种疫苗过程损伤牛只腰部,对腰部详尽检查,未发现腰椎损失或变形。停止泌乳,粪便和尿液排泄正常。疫苗接种部位明显肿胀。随着病情发展,患牛后肢无力,走路摇晃,喜静卧且无法站立,需工作人员协助后方可站立行走,后肢痛觉反应正常,最终完全瘫痪。

4 诊断

接种口蹄疫疫苗后,牛只会出现一般不良反应,如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体温异常升高,泌乳期奶牛泌乳量下降或停止泌乳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流涎、倒地不起,眼睑、肛门水肿,瘤胃异常膨胀,甚至死亡等不良反应。根据症状及对养殖场情况的问询了解,判断该病例是由接种口蹄疫疫苗导致的奶牛瘫痪。

5 治疗方案

兽医根据前期治疗中使用肾上腺素无效和对该病的初步判断,决定更换为治疗瘫痪的常规方案。首先使用西药快速治疗:1 L糖盐水(浓度5%,即50 g葡萄糖加入1 L的生理盐水中)+300 mL氯化钙(浓度5%)+100 mL水杨酸钠(浓度10%)+90 mL氢化可的松(浓度0.5%)+40 mL乌洛托品(浓度40%)+30 mL维生素C(浓度10%)。将上述药物混合后静脉注射,1 次/d,连用3 d;使用30 mL维丁胶性钙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1 次/d,连用3 d;同时在患牛第1、2腰椎脊突间肌肉注射500 mg维生素B1液体,每2 d使用1 次,连用4 次。然后使用中药补阳治本:黄芪100 g,麦芽50 g,故纸、枸杞各45 g,益智仁、川断各40 g,当归、桑寄生、熟地、青皮、小茴香各30 g,甘草20 g,龙骨15 g,称取13 味中药加水煎煮,冷却至室温对患牛进行灌服,每天1 次,连用3 d。上述为1 头牛的使用剂量[2]。

用药后第1 d,患牛精神稍恢复,食欲增加,体温恢复正常,但仍不能站立;第2 d,在工作人员协助下,患牛可缓慢站立;第3 d,患牛可站立并行走,基本恢复正常。

6 讨论分析

6.1 病因

根据养殖场情况,该次注射口蹄疫疫苗后牛只出现瘫痪,分析发病原因如下。

(1)注射口蹄疫疫苗是导致奶牛瘫痪的直接诱因,由于接种疫苗可能出现意外或有害反应,如一般反应、过敏反应和偶合症(即动物在接种疫苗之前就处于患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导致偶然患病)等,这些不良反应会一定程度降低奶牛免疫力和抵抗力,诱导瘫痪。

(2)除接种疫苗诱因外,导致奶牛瘫痪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日常饲喂和管理,如饲料质量、配比等。该养殖场粗饲料是自己制作的玉米青贮及购买的干草,未由专业实验室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营养指标和质量情况有待确认。若无法满足奶牛营养需要,可导致营养不足而诱发瘫痪。自建养殖场没有根据奶牛年龄阶段、生理状态等分圈舍饲,也未根据各阶段奶牛营养需要配制专门日粮,养殖过程中所有牛只采食同类精饲料,导致妊娠或泌乳阶段奶牛对磷需求量增大而饲料不能满足从而动员体内储

备磷的现象,使机体严重缺磷,引发瘫痪。

(3)奶牛瘫痪后,兽医初步治疗但未分析病因,存在盲目用药问题。使用钙制剂后,奶牛机体处于高血钙生理状态,通过骨骼游离出的磷酸氢根离子会与钙离子结合,其结合物通过肠道排出体外,造成磷损失,最终没有解决患牛缺磷,反而随钙制剂使用加重缺磷。

6.2 预防措施

为避免奶牛接种疫苗后发生瘫痪,养殖户需从以下方面预防,保证奶牛健康和较高生产性能。

6.2.1 口蹄疫疫苗规范接种

该次奶牛瘫痪,接种口蹄疫疫苗是重要诱导因素。做好口蹄疫疫苗接种,避免出现过敏反应或偶合症至关重要。

保证疫苗有效。①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目前国内口蹄疫疫苗包括A型、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是养殖场必须接种的强制免疫疫苗,且所有疫苗均由农业农村部批准使用,并由防疫部门统一供应。②做好疫苗运输和贮藏。运输过程远离热源、避光,避免阳光直射。口蹄疫疫苗贮藏温度2~8 ℃,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尤其防止疫苗低温冻结。③做好疫苗注射前检查。仔细检查疫苗有效期、生产批号、贮存条件等,发现颜色异常、瓶体破裂及时处理。④使用前预温、摇匀。一般需在15~25 ℃预温2 h左右并充分摇匀。预温是为避免奶牛接种后出现较大反应,摇匀为保证疫苗均质。⑤使用前进行安全性试验。先进行小群体预试验,确保安全后再进行大范围或全群注射。⑥确定疫苗接种时间。寒冷冬春季节,选择在中午阳光充足时注射。炎热夏秋季节,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注射[3]。

制定严格免疫程序。犊牛出生90 d后第1 次免疫接种,过30 d再加强免疫。经产奶牛需在配种前1 个月、配种后5~6 个月分别免疫接种。其他阶段奶牛根据其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每间隔4~6 个月进行一次免疫接种。

做好接种工作。①做好消毒。接种所需注射器、针头等用高压灭菌或加热煮沸方式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工作人员穿戴好防护服、帽子、鞋套等。②接种前做好牛只检查,只对体质健康奶牛接种,患病、瘦弱、哺乳期的奶牛、早产犊牛等特殊情况牛只不接种。③做好接种部位消毒。先用清水清洗接种部位,然后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擦洗干净,再用干棉球擦干。④确保1 头奶牛使用1 个针头,同时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避免出现严重过敏。

6.2.2 保证饲粮质量和营养全面

良好的饲料营养是提高奶牛免疫力、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基础,也是保证奶牛良好生产性能的基础。

保证饲料质量。养殖场制作玉米青贮及购入其他粗饲料(干草、秸秆等),要在均匀采样后送到专门实验室进行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能量、脂肪、淀粉、维生素等)及霉菌毒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日粮配方,满足营养需要,避免奶牛采食后中毒。每次购入玉米、豆粕等精饲料原料要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精饲料储存时间不宜超1 个月。要从具有相关资质的大厂家购买饲料,避免饲料质量过差。

保证饲料营养全面。不同时期奶牛营养需求不同,要根据其营养需求提供不同的饲料。①对于围产期的奶牛来说,围产前期主要以低钙的优质干草为主,并提高日粮中的营养浓度,具体营养需求如下:干物质采食量为体重的2.5%,能量为1.5 Mcal/kg干物质,不易过高,避免机体过肥,粗蛋白、钙、磷的含量分别为14%、0.4%、0.35%。在干奶期的最后15 d应该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此时的能量水平维持在1.50~1.65 Mcal/kg,还可以饲喂一些副产物(如甜菜渣、蜜糖等),或者添加1~2 kg小麦秸秆或者燕麦草;在围产前期需要注意的是减少食盐、钠、钾等元素的添加,避免出现乳房水肿的情况。在围产后期,奶牛的饲养目标是提高采食量、减少刺激,这时需要及时调整日粮,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例,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及过瘤胃蛋白含量,同时添加小苏打、氯化镁等瘤胃缓冲剂[4]。②泌乳期奶牛分为泌乳初期、泌乳高峰期及泌乳中后期。泌乳初期奶牛采食量未达到峰值,但消耗过多,需适当增加精饲料比例来提高能量浓度,同时需控制青绿多汁饲料量。泌乳高峰期,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对奶牛健康及生产性能至关重要,要保证饲料满足“高能量、高蛋白、高钙磷”,多饲喂鲜嫩多汁的优质新鲜牧草并逐步增加精饲料量,按每生产1 kg奶提供0.45~0.50 kg精饲料标准饲喂,精饲料量超10 kg时需额外补充120 g小苏打。泌乳中后期,采食量达到峰值,日粮满足“中能量、中蛋白、中钙磷”即可[5]。

6.2.3 改善圈舍环境

该养殖场是自建厂,配套设施、设备较差,需在合理且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逐步改善奶牛生存环境,创造干净、清洁、干燥圈舍。首先,可将每周定期清扫圈舍改为每天定时清扫粪便,保证圈舍干净,避免粪尿等长时间堆积发酵,造成病原微生物孳生。然后,将收集粪便堆放在远离圈舍且处于下风向位置,可将粪污铺平晾晒,若有条件可建造专门的粪污发酵池,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后,可将较大圈舍通过设置围栏等分隔成小圈舍,将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态的奶牛分开饲养,既避免争食打斗,还能提供专门饲料,保证营养需求。此外,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将其原来圈舍消毒;患病死亡牛只要根据规定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或填埋。

6.2.4 科学合理用药

该病例中,牛只病情较严重原因之一是发病初期兽医未找到患病原因,随意用药,不仅未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病情。建议兽医科学用药。首先,国家禁止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不得使用,避免造成抗生素滥用或在奶牛体内和牛奶中积蓄,消费者食用后造成危害。然后,先确定引起奶牛患病原因,不要盲目用药,一方面避免奶牛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避免随意用药加重病情。最后,要确定药物剂量,严禁随意加大药量。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时,要注意配伍禁忌、用药方式,避免治疗失败。此外,每次用药后要详细登记,保证奶牛有一定休药期。

7 小结

奶牛接种口蹄疫疫苗后可能发生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和严重反应。对于一般反应,接种后3 d内基本可自行恢复。严重反应则可能由于奶牛自身原因出现。但接种口蹄疫疫苗后导致奶牛瘫痪的病例和相关报道极少,具体原因有待研究。对于该次情况,可通过规范接种口蹄疫疫苗、保证饲粮质量和营养全面性、改善圈舍环境及科学合理用药等措施规避,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救治,减少损失。

猜你喜欢
患牛口蹄疫圈舍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救治奶牛卧地不起症的一般步骤
牛瓣胃阻塞的中兽医疗法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口蹄疫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牛前胃弛缓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