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肝癌化疗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2024-04-08 04:37杨波
河南医学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因性关怀肝癌

杨波

(南阳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三病区,河南 南阳 473000)

肝癌对放化疗并不敏感,手术切除、肝移植、血管介入等是治疗肝癌的常用手段,但对于部分不耐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需接受化疗以延长其生存期[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肝癌化疗患者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但患者身体会遭受病痛与介入治疗操作引起的疼痛双重折磨,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增加其痛苦体验[2]。既往常规护理干预能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但难以满足部分癌因性疲乏程度重的肝癌化疗患者身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化疗效果。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强调以人为本,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优质照护,在促进患者健康、独立方面存在诸多优势[3]。本研究为进一步丰富肝癌化疗患者的护理经验,构建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并观察其在肝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原发性肝癌符合《外科学》[4]中的诊断标准;②肿瘤TNM分期Ⅲ~Ⅳ期;③患者不耐受手术切除,符合肝癌化疗指征,接受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④预计生存周期≥6个月。(2)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及出血性疾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栓塞;④伴听力或语音功能障碍;⑤既往有精神疾病史。

1.2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2022年1—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肝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

观察组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48~62岁,平均(55.52±2.78)岁;TNM分期为Ⅲ期51例,Ⅳ期9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0例,B级40例。对照组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51~64岁,平均(56.28±2.82)岁;TNM分期为Ⅲ期49例,Ⅳ期 11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2例,B级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患者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3 干预模式构建

成立干预模式构建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7名,包括护士长1名,专科护士3名,心理咨询师3名,营养师3名。小组成员经文献检索和筛选、证据汇总、遴选德尔菲咨询专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质性访谈、信息整理分析、干预模式修订等一系列流程,最终构建出肝癌化疗患者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模式。

1.4 干预方法

1.4.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出现不良征兆时及时处理并通知医生;常规开展疾病健康知识教育、饮食及用药指导、心理疏导、放松训练指导;于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持续干预4周。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干预。(1)了解。患者入院1~2 d内,由多学科协作团队人员对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病历资料、病情进展、患者目前心理状态、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支持度、既往饮食习惯、饮食喜好、营养水平等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并进行记录。在患者化疗过程中积极与患者沟通,耐心细心地倾听患者顾虑、困惑及内心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2)陪伴。护理人员每天定时与患者开展一对一交流沟通,进行有目的对话,了解患者生活经历、患病后的情况及表现;鼓励诱导患者诉说自身肝癌故事,梳理出目前困扰患者的主要问题及其生活中消极因素并记录;引导患者回忆曾经美好、有意义的事情,让患者感受到生活中的积极性因素,看到自身价值;督促患者亲朋好友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和鼓励。(3)帮助。协助患者术后早期经过进食,鼓励患者适当多饮水,若患者营养严重失调且不能经过进食可控制性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化疗后呕吐患者及时清理呕吐物并提供低浓度盐水让其漱口,若呕吐剧烈可暂停饮食,症状缓解后再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对于难以耐受疼痛的患者,行常规镇痛护理外,护理人员向患者演示身心放松技巧与抗压方法,包括正念冥想、自我暗示、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等,并告知患者在闲暇之余反复练习放松技巧使机体形成条件反射,同时做好记录,积极向医生反馈问题,直至能掌握适合自身疼痛减轻的技巧。(4)赋能。利用多媒体向患者进行赋能理论的健康宣教,同时分发癌痛以及化疗自我照护知识手册,讲解癌痛以及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患者及家属一起设定可行的康复目标,保证患者明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行为,包括正确评估后早期疼痛、癌痛、非药物方式缓解疼痛、保持心情放松以及遵医嘱用药等。对患者行为症状的改变做出反馈,并肯定和表扬努力适应的患者。(5)维持信念。于患者至医院进行复查、调整化疗药物时,对患者经过护理后的认知、病情及行为进行二次评估,总结干预内容、效果、评价指标等是否科学、合理,与患者共同制定短、中、长期康复目标;介绍分享榜样实例鼓励患者重燃生活的希望,指导患者参与群体抗癌、多参与集体活动,通过他人的抗癌经历来鼓励自己,维持积极抗癌信念。

1.5 观察指标

1.5.1心理状态

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5]评估患者焦虑状态,量表包括认知功能、抑郁心境、躯体性焦虑等14项内容,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0~4分)评分法,总分范围0~56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症状越严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6]评估患者抑郁状态,量表包括认知障碍、体重、绝望感等17条目,对应条目按轻重程度分别采用Likert 3级(0~2分)、Likert 5级(0~4分)评分法,总分范围0~76分,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

1.5.2疼痛程度

于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评估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完全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无法忍受,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主观疼痛感觉越剧烈。

1.5.3睡眠质量

于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8]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量表包括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等7个因子,按轻重程度每个因子如下计分:0分(很好)、1分(较好)、2分(较差)、3分(很差),总分范围0~21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1.5.4癌因性疲乏程度

于干预前后,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9]评估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量表内容涉及患者认知疲乏、躯体疲乏、情感疲乏,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总分范围15~75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重。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分)

2.2 疼痛程度

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3 睡眠质量

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SQI评分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PSQI评分比较分)

2.4 癌因性疲乏程度

干预后,两组CFS评分均较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FS评分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CF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肝癌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时机,需进行化疗[10]。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广泛应用于肝功能损伤相对较小但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姑息性治疗中,可有效灭杀肿瘤细胞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此类患者不仅要忍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同时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及时干预会影响临床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

常规开展的护理干预虽然简单、经济,易于开展,但干预方法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多关注患者生存期而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注不够,在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方面存在不足。Swanson关怀理论为护理人员指明了具体可推广的关怀行为,包括了解、陪伴、帮助、赋能、维持信念5个过程,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文关怀护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标准,有助于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促进患者康复进程[11]。

本研究显示,干预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注重心灵层面关怀对患者健康的重要性,在“了解”和“陪伴”阶段与患者建立深度信任,开展一对一的有目的对话,以患者生活中独特感受和体验作为干预的切入点,通过同理共情、情感支持有助于打开患者心结,平复压抑已久的负性情感[12]。赋能环节利用多媒体向患者进行赋能理论的健康宣教,系统讲解疾病和自我护理知识,可更正患者过去错误认知,从而做好心理准备,减轻心理应激及焦虑情绪[13]。

在减轻疼痛及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干预结束时,观察组V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在帮助环节指导患者掌握身心放松的技巧与抗压方法,可淡化机体对疼痛的感知,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在赋能环节要求患者一起参与康复目标与干预计划的制定,使患者成为自身疼痛管理的决策者,充分意识到疼痛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继而高效参与相关训练,有助于提高疼痛阈值,减轻自身癌痛以及化疗期间疼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14]。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FS评分低,表明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可减轻肝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这是因为该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是患者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维持信念环节动态了解患者症状、心理状态并引导其维持正确形态与行为,可有效减轻患者身心不适症状,促使患者主动、正确配合临床护理干预,减轻负性情绪、不适症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继而达到减轻癌因性疲乏程度的目的[15]。

4 结论

构建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科学可靠,临床实用性强,可以缓解肝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减轻疼痛及癌因性疲乏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因性关怀肝癌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