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颜师古注引《道德经》考校

2024-04-08 08:09王秀丽邓婧怡
关键词:师古文辞帛书

王秀丽,邓婧怡

( 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帝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内容庞大、体例严密、诘屈难懂。颜师古汇集二十三家前人注释,并加上自己的考证,成就《汉书》集注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现存最为通行的注本。颜师古注《汉书》旁征博引,征引古籍文献达150余部。本文将颜师古明引老子《道德经》的13条文例与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相比勘,以见古籍。从颜师古征引《道德经》的名目上看,在唐初《德经》、《道经》是分开的,这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老子》分《德经》、《道经》是相同;从引用功能上看,颜师古引老子《道德经》之言为依据,或点明了《汉书》的观点和看法来自老子或者老子的《道德经》,或借老子之言进一步阐释《汉书》原文中的修身、德育、治国等思想。

一、征引形式

《汉书》颜师古注征引老子《道德经》共13次,从引用名目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标明老子《德经》,计7次,以“老子德经曰/云/之言也”见称,如“此老子德经之言也,倚音于绮反。”;二是引老子《道经》,计4次,以“老子道经曰/之言也”见称,如“老子道经曰:国家昏乱有忠臣。”;三是引老子之言,计2次,以“老子曰/云”见称,如“老子云:‘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参欲以道化为本,不欲扰其末也。”

颜师古注征引《道德经》名目表

从颜师古征引《道德经》所用名目看,在唐初《老子》一书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这与出土文献帛书本《老子》体例相同,帛书本《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传世本体例不同,传世本不分上、下篇,而分81章,根据内容上推断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从引用位置上看,《汉书》注中《道德经》的征引途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汉书》原文征引老子之言,颜师古注释中确认出自老子《德经》或者《道经》,计5次;一类是颜师古注释中征引老子《道德经》之言,作为自己训释的观点或者依据,计8次。

二、颜师古注引《道德经》分类疏证

1.征引书名《德经》

这类征引以“老子德经曰/云/之言也”见称。如:

(1)《汉书·魏豹田儋韩信列传》:“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愧固已甚矣。”师古曰:“王者自称曰孤,盖为谦也。老子《德经》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三十九章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2]帛书本《老子·德经》作“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3]颜师古所引《德经》之语与今传世本文字同,与帛书本文辞稍有差异,意义实同。颜师古解释君王自称为“孤”是自谦,并征引老子《德经》之言作为自己的训释依据。言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此君王自称“孤”、“寡”、“不谷”为谦称。

(2)《汉书·楚元王传》:“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师古曰:“老子《德经》云:知足不辱。”[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四十四章、帛书本《老子·德经》皆作“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3]与颜氏所引相同。颜师古这里征引老子《德经》“知足不辱”的思想,解释刘德的处事之道。老子谓修身养生之道在于知足,是为人应秉持的品性。刘德持老子知足之计,懂知足不辱、适可而止之德,不会因为一时盛极而忘形,导致圆满而亏。

(3)《汉书·贾谊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师古曰:“此老子德经之言也,倚音于绮反。”[1]

(4)《汉书·叙传》:“畔回冗其若兹兮,北叟颇识其倚伏。”师古曰:“老子德经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故颇识其倚伏。”[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五十八章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帛书本《老子·德经》作“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3]《汉书》及颜注所引与今传世本、帛书本文辞稍有差异,意义实同。例(3)颜师古指出《汉书》原文所引之言出自于老子《德经》;例(4)颜师古用《德经》之言训释“倚伏”之义。“福祸相依”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个体现,有人因祸得福,有的人因福得祸。世间种种万物循环变化,旋转流动,精深奥妙,祸中含有福因,福中隐藏着祸根,祸福彼此相因相随。忧喜同聚一家之门,吉凶共在同一个地域。“畔回穴其若兹兮,北叟颇识其倚伏”一语出自班固《幽通赋》,班固用“倚伏”代“祸福”,表达了福祸相依的感慨。班固写作《幽通赋》时遭遇家庭变故,所以试图通过《幽通赋》来书写自己对这个世界众多方面的思考,抒发自己苦闷的情怀。

(5)《汉书·扬雄传》:“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獿人亡,则匠石辍斤而不敢妄斫。师旷之调钟,俟知音者之在后也;孔子作《春秋》,几君子之前睹也。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师古曰:“老子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贵矣。”[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七十章作:“知我者希,则我者贵。”[2]帛书本《老子·德经》作:“知我者希,则我贵矣。”[3]颜师古所引与传世本文辞稍有差异,与帛书本同。知,知晓、了解;则,仿效、效法。能够知晓我的想法的人很少,而能够效法我的人更是珍贵。《汉书》原文记录了四个典故: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绝弦破琴;獿人死后,匠人辍斤不斫;师旷调钟,要等知音在才进行;孔子作《春秋》,鲜有君子以之为鉴。颜师古借老子《德经》之言训释《汉书》正文中所表达的曲高和寡、知音难求之义。

(6)《汉书·酷吏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师古曰:“老子德经之言也。上德体合自然,是以为德;下德务于修建,更以丧之。法令繁则巧诈益起,故多盗贼也。”[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三十八章、帛书本《老子·德经》皆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2][3]与《汉书》所引同。上德合乎自然,“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是真正“有德”;下德固守形式,“下德”之人自以为不离失德,实际上并未达到“德”。颜师古注明《汉书》所引之言出自老子《德经》,并结合现实解释了这句话:上德因任自然,实际有德,下德拘于营造事务,制定诸多法令,而巧诈营利之事更多,实为失德。

(7)《汉书·西域传》:“虽大禹之序西戎,周公之让白雉,太宗之却走马,义兼之矣,亦何以尚兹!”师古曰:“老子德经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四十六章、帛书本《老子·德经》皆作“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2][3]与颜师古所引同。却,退回,走马即战马,粪,耕作,此句意为国家政治上了轨道,马匹就应该还给农夫作耕种之用。这里颜师古引《德经》之言解释汉文帝励精图治的举措。

2.征引书名《道经》

这类征引以“老子道经曰/之言也”见称。如:

(8)《汉书·魏豹田儋韩信列传》:“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师古曰:“言当混乱之时,忠臣乃得显其忠义也。老子道经曰:‘国家昏乱有忠臣。’”[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十八章作:“国家昏乱有忠臣。”[2]帛书本《老子·道经》作“国家昏乱,安(案)有忠臣。”[3]颜师古所引与今传世本同,与帛书本文辞虽稍有差异,但意义实同。“安”是表示顺承关系的关联词。王引之《经传释词》“安、案”字条云:“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字或作案,或作焉,其义一也。”[4]颜氏此处征引老子《道经》“国家昏乱有忠臣”之言来赞颂魏咎忠义的品质。周市带兵夺取魏地后,大家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辞谢不肯做魏王,而后往返陈国五次迎接魏咎,拥立魏咎能做魏王。

(9)《汉书·严主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师旅行,必杀伤士众,侵暴田亩,故致伤残而生荆棘也。[1]P2784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三十章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2]帛书本《老子·道经》作:“师之所居,楚棘生之。”[3]传世本《道德经》多作“焉”字,道藏本及道藏集注本均作“也”,与《汉书》所引《道德经》稍少差异,实为同义。楚、荊同义;处、居同义;焉、之、也都是语助词[4]。《汉书》原文中引用老子《道德经》“师之所处,荆棘生之”之言来描述战争导致的惨状。颜师古引老子《道经》之言,解释“师之所处,荆棘生之”的原因,表达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内外骚动,百姓生业败坏,行者不还,往者不返,民不聊生,逃亡者相互跟从,群聚而成盗贼。

(10)《汉书·魏相丙吉传》:“‘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师古曰:“此引老子《道经》之言也。”[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三十章作:“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帛书本《老子·道经》无此句。陈鼓应《老子主意及评介》谓:“景龙本、次解本、唐人残卷丁本都缺这二句。马叙伦和严灵峰认为这二句是古注羼入正文的。”[5]《汉书》原文所引 “军旅之后,必有凶年”,与传世本“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文字稍有差异,意义实同。《汉书》引此言表明战事之后的恶果:人民会有愁苦怨气,会破坏阴阳之间的平和。即使出兵得胜,也还有后患,恐怕灾难变故会因此而产生。

(11)《汉书·酷吏传》:“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大道玄深,非其所及,故致笑也。”[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四十一章、帛书本《老子》皆作:“下士闻道大笑之。”[2][3]从《道德经》上、下篇划分来看,此言应该出自《德经》,而考帛书本《老子》,亦发现此言出自《德经》,此处当是颜师古征引文献名称错误。王先谦《汉书补注》云:“王念孙曰案此德经之言,(颜)注德讹作道,当据《老子》改。”[6]颜氏指出“下士闻道大笑之”引自老子之言,并释之:大道高深隐奥难懂,不是普通人所能体会理解的,所以才会被下士讥笑。

3.征引老子之名

这类征引以“老子曰/云”见称。如:

(12)《汉书·高帝纪》:“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师古曰:“北,阴幽之处,故谓退败奔走者为北。老子曰‘万物向阳而负阴’”。[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四十二章、帛书本《老子·德经》皆作“万物负阴而抱阳”[2][3],与颜师古所引老子之言词序颠倒,但意义相同。颜师古指出,北为阴幽之处,或为退败逃跑的军队,并引用老子《道德经》“万物向阳而负阴”之言论证“北”指退败逃跑的军队。对于颜氏此说,王念孙认为有失允当,其在《读书杂志》中谓:“(念孙案)《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广雅》曰:背,北也。则北为古背字明矣。……《吴语》‘吴师大北’,韦昭曰:‘军败奔走曰北。’北,古之背字,是败北之北,古读为背,是取背而去之之意。《说文》训北为乖,正与此义相合,而师古乃云:北,幽阴之处,故退败奔走者为北,其失也凿矣。”[7]

(13)《汉书·萧何曹参传》:“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师古曰:“老子云:‘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参欲以道化为本,不欲扰其末也。”[1]

案:考今传世本《道德经》作五十七章、帛书本《老子·德经》皆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2][3]与颜师古所引老子之言文辞稍有差异,意义相同。此处颜氏以老子之言训释曹参的以道化为本,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

以上13条征引文例与今传世本《道德经》文辞相同的有7例,文辞稍有差异、意义实同的有6例;与帛书本《老子》文辞相同的有5例,文辞稍有差异、意义实同的有7例,帛书本《老子》未有文辞1例。这从一个层面表明了从汉代到唐初直至当今,老子《道德经》经世流传,虽个别言辞有改易,但意义实同。13条文例中有1例颜师古征引出处有误,其余12例皆确,也说明了颜师古小学功底扎实,征引文献严谨。从引用目的上看,颜师古征引老子《道德经》,11例用来解说《汉书》原文内容,以《道德经》之言作为自己注释的依据。2例简单指出《汉书》原文所引语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之言。

猜你喜欢
师古文辞帛书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唯有“师古” 方得“创新”——记退役军人书画创作者夏雪虹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一本读不完的书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浅谈清末民国画家吴观岱的画学思想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从晚明文坛“师心”与“师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学思潮的流变
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