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效率两手抓:普惠金融研究可视化图谱
——基于CiteSpace 的计量分析

2024-04-08 09:41刘炳阳刘飞扬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普惠聚类领域

刘炳阳,刘飞扬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300)

1 引言

普惠金融可以定义为能有效和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初衷意在强调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现以较低成本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者提供较为便捷的金融服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释了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他强调“建设金融强国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以及“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不仅能够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创新和就业,还能推动社会财富的更加公平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作出贡献。

本文以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为基石,对普惠金融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挖掘,揭示普惠金融研究的知识网络拓扑结构,得出当前学术界对于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主要聚集于效率和公平两大方面的结论。同时,关注普惠金融与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学科的交叉点,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技术、互联网普惠金融等不同领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本文突出CiteSpace 图谱的优势,强调其在揭示研究动向、创新前沿及学科合作方面的作用,为普惠金融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文献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本次检索定于2024 年1 月9 日,以“普惠金融”为关键词,涵盖了2007 年至2023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为确保所选文献的质量和相关性,本研究严格选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共纳入864 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

2.2 发文量分析

普惠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自2007 年开始逐渐兴起,并在2013 年之后显著增长,尤其是2018 年,普惠金融的研究发文量达到顶峰,尽管此后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趋势表明,普惠金融将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长期研究热点,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的领域被深入探索和研究。具体的发文量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CNKI 发文量变化趋势

2.3 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一种基于文献共引关系构建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其能有效揭示学术文献网络中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动态。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2.6 版本进行图谱分析,旨在深入探讨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格局及其学科交叉特性。通过这一分析工具,本研究能够系统地展现普惠金融领域的知识网络,为后续的文献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文献可视化分析

3.1 关键词与文献热点分析

3.1.1 关键词分析

在当前的研究领域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不仅反映了特定主题的研究热度,而且是揭示研究焦点和核心概念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该分析的具体参数设置详见表1。

表1 运行参数设置

在完成同义关键词的合并处理后,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生成了一幅包含296 个节点和361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图谱中,节点的尺寸代表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其中,普惠金融作为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达到633 次,紧随其后的是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乡村振兴等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节点的大小反映了共现频次,但并非直接指示了关键词的中心性。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根据表2 的数据分析,普惠金融在前13 位关键词中以1.2 的中心度位居首位。此外,农村金融、乡村振兴、小额信贷、数字金融、可持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等关键词的中心度均超过0.1,表明这些关键词在普惠金融领域内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和影响力。

表2 发文量前13 的关键词

从关键词汇来看,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这些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强调了发展普惠金融和促进乡村振兴,将农村金融视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要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农村普惠金融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顶层设计不完善、生态环境脆弱、金融知识普及率低以及存在金融排斥等问题[2]。尽管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总体上其能够有效减轻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的脆弱性。因此,需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力度,并建立更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第二,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服务的广泛性和可获得性。林宏山[3]指出,互联网金融具备助力社会各阶层便捷获取各种金融服务的特性,因此,可以通过规范互联网金融,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降低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对整个社会福利产生了边际改善作用,提升了金融的普惠程度。

3.1.2 文献热点分析

在探索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焦点时,本研究运用了CiteSpace 软件的突显词检测功能。突显词是指在特定时段内频繁出现并显示出显著增长趋势的关键词,其标志着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突显词检测,本研究揭示了普惠金融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图3 展示了16 个主要的突显词,其中,粗线条部分代表该关键词在特定时段内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细线条部分代表关注度并未表现出非常强的态势。显著的突显词包括小额信贷(6.75)、乡村振兴(6.39)、精准扶贫(4.74)和互联网金融(4.62),这与前文的分析(见图2和表2)保持一致。

图3 16 个关键词的突显情况

从2017 年开始,关键词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等与金融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主题上,这些关键词在近几年保持了极高的热度,并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占据研究重点。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等与国家政策相关的关键词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这些关键词不仅体现了当前的政策走向和发展理念,而且展现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专业性和时代性。

3.2 聚类分析与时间线图分析

3.2.1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深入探索了普惠金融领域的知识框架与结构,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构建了一幅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图谱中,每个聚类代表一组关键词,共呈现出10个不同的聚类。聚类的数字排序代表了各聚类包含的文献数量,数字越小,包含的文献越多。此外,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 为0.776 5,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 为0.961,这两个指标均表明聚类结果的显著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对表3 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了普惠金融领域内10个主要研究主题的清晰视图。表3 中的单一性系数进一步确认了每个聚类的同质性,接近于1 的值表明聚类的合理性,显然表3 所示的聚类情况是合理的。聚类分析结果揭示了普惠金融领域研究的多样性和热点趋势。

表3 各关键词聚类情况

基于文献集合的分组和分类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普惠金融领域的复杂性和热点,还能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将基于这些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深化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探讨,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3.2.2 时间线图分析

在完成深入的聚类分析之后,本研究进一步利用这些分析结果,绘制了一幅普惠金融领域关键词演化的时间线图(见图5)。该时间线图揭示了不同聚类主题在过去17 年间的发展和演变趋势。

图5 聚类分析时间线图

具体来看,小额信贷(#2)、金融创新(#3)、大数据(#5)、包容性金融(#7)等主题,自2010 年起便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在随后的十余年间持续成为研究的热点。显然,这些主题在普惠金融领域内具有重要且长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一些较晚出现的主题,如金融科技(#4)和普惠金融政策(#6),尽管起步较晚,但它们的研究热度却表现出稳定的增长,并持续至今。这表明新兴领域和政策变化对普惠金融研究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于中小微企业(#8)和互联网金融(#9)这类主题,尽管在2015 年左右短期内受到高度关注,但随后逐渐淡出了研究的主流。这种趋势反映了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以及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对研究兴趣的影响。

根据这个时间线图,我们可以观察到普惠金融研究的整体趋势。虽然研究热点随时间而变化,但整体而言,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方向大体上保持一致,这一观点与前文所述相符。

3.3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在当前的学术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被广泛视为学术成果影响力和认可度的重要指标。这些文献之所以频繁被引用,往往是因为它们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研究方法、实验结果或理论框架,对特定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普惠金融这一领域,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阅读高被引文献,我们可以得到对该领域内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的深入理解。

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阅读这些高被引文献(见表4),可以发现学术界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方向:一是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农村脱贫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通常采用实证方法,深入探讨普惠金融对经济的具体影响路径、关键驱动因素以及其普遍意义。普惠金融不仅对于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实现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脱贫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普惠金融影响力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表4 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研究被引频次分析(Top 10)

4 研究结论

基于CiteSpace,本研究对2007-2023 年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共864 篇关于普惠金融的学术文献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分析。经过深入探讨,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普惠金融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而研究方向可以大致分为公平和效率两个方向。在收入公平方面,绝大多数研究明确指出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农村减贫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相信普惠金融将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产生更多创新性的贡献。与此同时,与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相关的金融效率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另一重点领域,大量文献强调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开辟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二,观察普惠金融研究的时间分布,我们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2013 年之前,涉及普惠金融的文章相对较少。然而,自2013 年起,普惠金融领域获得了持续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2018 年之前,小额信贷、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等关键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而此后,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数字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新兴词汇以及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与当下热点话题和发展思想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成为研究热词。

5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多种分析方法,对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阶段性总结。然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仅关注于中文文献。这一选择是基于对政策聚焦和环境文化相关性的考量,由于普惠金融是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金融服务,所以本研究仅基于中文文献进行了分析,并期望提供更具实质性的政策建议。然而,这也意味着本研究未能涵盖外文文献中的观点和研究,这可能导致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全面理解有所限制。

对于未来的展望,研究认为,我国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上升和转型期。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以“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发展热点为核心,不断探索普惠金融领域的新现象、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并致力于推动普惠金融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这些局限性的认识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我们希望能够为普惠金融的研究领域带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同时,为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猜你喜欢
普惠聚类领域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领域·对峙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