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主到自信:历史逻辑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

2024-04-09 03:10勾宇威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勾宇威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可以概括为百年来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实践飞跃的辉煌历史进程。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既动态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的中外历史特征,又科学指引了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以独立自主为基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坚持主权平等原则,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从立足国情、把握特色到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挖掘与行动践行,充分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生动诠释了一个大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自主自立到自信自强的伟大飞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1-0008-08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特征的理论总结,也是现代化实践的目标与方向;既是在现代化探索问题上中国智慧的实际体现,也是我国在现代化领域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具有双重维度,即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实践的时代要求。其历史逻辑既体现了中国从近代落后国家到新时代大国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也深刻反映了一个东方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奋斗足迹。

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百年党史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奋斗史和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从未停止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其对现代化的认识在历史纵深中不断深化发展,对现代化的探索在知行合一中不断进步创新。

(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积淀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近代。在近代,现代化与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紧密相连。

面对近代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对于近代中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工业化视为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时期,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表述。毛泽东指出,工业化是民族独立的“巩固的保障”,[2]中国共产党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的工业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为彻底改变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奠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起步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以视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工业化的重视,又结合新的历史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即以工业现代化带动新中国重点领域的现代化。

1957年,毛泽东为当时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之后,他又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化三个重要维度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国防现代化这一新要求,使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具体、更全面。1964年,周恩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内容、明确要求。一方面,“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5]的重新排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四个关键领域的准确定位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强国”[6]既强调了国家性质又突出了发展质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更高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认识的一次新发展。

“四个现代化”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是内涵更为丰富、维度更为清晰的现代化构想。这一理论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区分进一步细化,跳出了将“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化”的认识局限。“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认识逐步走向深化,理解逐步走向全面的重要体现。这一理论创新同时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发展时期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明确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这就要求中國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必须深入问题本质,挖掘民族特色,体现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过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考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其对社会主义不断进行深入探索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从根本上决定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1979年,邓小平结合中国现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四个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即“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也可以称之为“小康之家”。[8]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解进一步深化,即国家现代化的成果要落实到人民生活的切实改善上。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强调了“四个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即“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9]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胸怀,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定位、理解、思考和实践已经开始突破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传统范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不是仅仅一个国家或一种制度的现代化,而是要助力全世界、贡献全人类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要为国际社会、全人类作出较多贡献。“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之家”是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新发展,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为调整我国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赢得了主动和空间。

江泽民高度重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0]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更长远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即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要实事求是地科学统筹,安排好当前的发展,更要目光长远,为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子孙后代造福。从当前发展规划到长远发展目标,再到未来战略蓝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11]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发展,更要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有效地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与相互促进,最终更好地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發展”[12]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最终更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与进步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成就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中国现代化的成果最终也必须回馈人民群众。这是对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解深化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四)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深化时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维度、深度、高度多方面对现代化的理论突破与飞跃,也代表了“两个结合”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具有里程碑意义,更具有可贵的世界价值和世界意义。即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成功开辟了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方向、新道路,成功找到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的新经验、新模式,成功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面貌。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中国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助力全球合作共赢。也正因此,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13]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命运与共、责任共担的支持和推动,彰显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其对全世界、全人类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

从近代以来在追赶和学习中发展现代化,到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球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了大国大党的胸怀与视野、使命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正确认识并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4]中国既要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路,又要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更好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外交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在理论上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提出和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思考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坚持独立自主: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基石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发展和飞跃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高度概括。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中,独立自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上不变的主题。

(一)坚持独立自主是对自身定位的正确认识

坚持独立自主可以淬炼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和对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强调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他用“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5]等最朴实的话语阐明了最深刻的道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力量搞好现代化建设、搞好国家发展。1982年,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做好独立自主: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16]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摆脱干涉与依赖,“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17]邓小平坚持以独立自主为基础思考中国现代化的设计与布局,强调坚持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立足新时代,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两个大局”、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积极探索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习近平指出:“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18]这强调了独立自主不仅是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也是坚持中国道路和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前提。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9]有了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才有对现代化发展的客观判断和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现代化之路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诠释了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理解和中国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得到中国人民支持和拥护,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一条好道路。

(二)坚持独立自主包含了胸怀天下的情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天下胸怀的政党。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20]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也包含了胸怀天下的情怀,即既坚持和维护本国的独立自主,也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

毛泽东强调要维护本国独立自主和尊重其他国家、政党独立自主的统一。对此,他明确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与分析“都是从我国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的”,同时他又特别强调“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情况各不相同”,中国并不认为“它们必须或者应当采取中国的做法”。[21]

2021年,习近平在谈到国家现代化发展时强调:“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22]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的坚持包含了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和情怀表达。在发展问题上,中国强调在坚持和捍卫本国独立自主、走好自己现代化之路的同时,尊重、支持和帮助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遵循国家平等、民族平等、政党平等的重要原则,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23]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走向现代化。

(三)坚持独立自主正确处理了两大关系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24]坚持独立自主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好两大关系。

横向需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坚持对外开放,从实际出发借鉴外国经验,实事求是地认识并解决中国问题。对此,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而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25]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方面之一,既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也体现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1958年,毛泽东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外国经验。他认为“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26]习近平高度重视要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他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绝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也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地瓜理论”到胸怀世界发展中国的宏伟蓝图,坚持独立自主不仅要立足国情,走出自己的路,更要广泛借鉴,走好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27]

纵向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即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性。他认为,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28]在此基础上,他将实事求是作为其现代化构想的重要原则,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伟大判断,并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强调现代化要洞悉时代的特点,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化发展的思维不能“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29]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也要关注世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深入阐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基础上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四)坚持独立自主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重要经验,更是党和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定力与底气,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30]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31]习近平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各个时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高度评价了独立自主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大历史意义。他指出:“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32]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道路的开辟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需要坚持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中国人民立足实践、积极探索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也是坚持独立自主。

立足新时代,独立自主的价值和意义愈加凸显。独立自主彰显“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中国强调的独立自主立足本国,更关注世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33]中国始终尊重和支持世界各国独立自主进行的现代化探索。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以斗争赢主动的信心来源和底气所在,以伟大斗争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三、实现自信自强:从特色到模式的飞跃

从具有中国特色到形成全新模式,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理论的不断创新深刻反映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从落后国家到大国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从自主自立到自信自强的历史飞跃。

(一)中国特色是自主自立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是自主自立的重要成果。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对中国特点的深刻思考。“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4]在落后与发展的矛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特点出发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工业带动重点领域,进而带动国家整体的发展。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到“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要求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积极面对复杂形势和压力挑战,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地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国特点,凸显中国特色。

邓小平曾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勇敢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强调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不盲目学习先进经验,不照搬西方道路。强调中国特色,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奋斗历程,是中国人民自主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成果。

只有坚持自主自立才能实现自信自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坚持自主自立就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6]唯有如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力和挑战,才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自强焕发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繼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更高阶段。

(二)全新模式是自信自强的集中体现

形成全新模式体现的是自信自强。习近平指出:“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形成全新模式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8]是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39]开创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的新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紧贴中国现实,回应人民诉求,是彰显中国特色,凝结中国智慧的高质量现代化之路。使人口资源更好地转化为人才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40]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特征把人民至上、为民造福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共同富裕,是先把“蛋糕”做大,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将“蛋糕”分好。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既要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又要彰显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推动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国从开始融入世界到积极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飞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眼光和国际胸怀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不仅体现了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更突出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创新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以发展成就有力回击了“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党的历史与理论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的现代化,从历史纵深中发展而来,体现了深刻的历史逻辑,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从现实与理想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近代以來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又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新问题,直指新方向,紧扣中国特点,彰显中国智慧。从世界和全人类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深化,是中国之治促进全球治理体系走向完善的一次重要尝试。

(三)百年奋斗是现代化道路的不变底色

“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41]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从近代的落后者、赶超者变为了今天的贡献者、引领者。百年奋斗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变底色。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与担当作为。

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将人民共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将人民共治写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要求,将人民共享纳入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将“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42]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眼光和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从各国共同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胸怀深刻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助力推动世界格局、世界秩序的调整和重塑。

从适合国情、体现特色到开创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智慧,这是历史积淀而来的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百年历史奋斗,开辟出了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创新、贡献中国智慧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用自身奋斗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43]用独立自主诠释了“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4]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4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2.

[2][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146.

[4][21][25][2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234.176.380.

[5][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3.33.

[7][8][9][3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237.237.163.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2.

[1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7.

[13][22]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8.

[14][20]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3).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1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

[18][42][43][44][45]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5-6.3.3.3.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6.

[23]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24][33][3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21.21-22.

[27]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1.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2-373.

[29]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5.

[3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53.

[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

[36]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37][38][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110.110.

[40]习近平主持召开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撐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1).

[4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

(责任编辑:马树颜)

From Independence to Confidenc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Logic of History

GOU Yuwei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e CPC's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glorious history,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a hundred years of the CPC's continuou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leap. During the century-long journey, the CPC'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zation has dynamically embodied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scientifically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practice. The modernization road of China bases on independence, firmly safeguards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interests,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sovereign equality, and actively promotes greater democra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basing on the China's actual condition and grasp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ing the Chinese Approach and contributing the Chinese Wisdom, the CPC's theoretical excav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ization fully embodies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and vividly interprets the historical leap of a great country from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to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Keywords: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dapt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