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三维向度

2024-04-09 07:22任慧英冀钰坤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

任慧英 冀钰坤

摘要:中华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要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体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性。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以中华文明为基础,赓续中华文明血脉,推动文化繁荣;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使中华文明焕发出超越时空的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1-0049-0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推动文化繁荣、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依据,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牢固根基,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要赓续中华文明,古为今用,将中华文明的精髓与中国现代道路相结合,使之闪烁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光芒。

一、基础之维:以中华文明为基础,推动文化繁荣

在新时代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强基才能固本,以中华文明为基础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守护历史文脉,将古老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传承发扬下去;要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引领文化沿着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在吸收有益文化精髓的同时促进交流,增强我国文化感召力。

(一)守护历史文脉,助推文化传承

文化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凝结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财富,不仅为治国理政提供宝贵智慧启示,也为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过重要指示,他认为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要永葆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2]历史遗址使人们透过历史一隅得以窥见和领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们的先辈们如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对历史文物的考察和保护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为文化传承提供宝贵资源。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以历史文脉助推文化传承必须借助一些外部力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文化遗产传播影响力,加快建立文化遗产资源要素现代转化机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活动是动员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最直接的方式。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例,设立的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要求重大公共活动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关注度高、影响力强的重要效应,做好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展示中华文化软实力。2018年上合峰会在青岛举行,峰会期间官方设置两处非遗文化展示地,接待了国内外媒体100余家,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得到了最大量、最广泛的传播。[3]2021年“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亮相三亚,巧妙地将现代产业和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行了传播。传承中华文化,助推文化传承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要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二)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文化发展

守正创新,方能古韵新生。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用守正创新的视野对中华文化加以审视,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根基,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我们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在中华文化中提炼和借鉴有价值的内涵,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适应当今中国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内涵,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对那些有益于治国理政的文化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更好为当代中国服务;创新性發展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补充完善,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4]如今世界格局动荡加速,解决中国问题要从现实中寻找答案,也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中华文明为基础进行继承发展,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引领文化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和客观要求。文化发展离不开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都具有绵延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可变通的特性,可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将人民放在心中首要位置的美德;将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创造性转化为“为世界谋大同”的美好社会图景,展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协和万邦”的观念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要兼收并蓄地进行文明交流,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体现出共产党人“心怀天下”的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展现了大国担当。在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超越时空和国度的文化再一次被赋予了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历史必然,更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因开放包容而熠熠生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经济合作共赢需要秉持中华文化特有的开放包容特质。这种开放包容的特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处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理念。“和”意味着包容,意味着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需要和谐共处;“和”意味着开放,意味着吸收借鉴其他文化有益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5]中华文化具有互鉴包容、与时并进的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始终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赋予了中华民族开放的胸襟与广博的情怀,决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始终致力于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体现。《论语》开篇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乐于接待来自远方的朋友,有着热情的待客之道。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在不断的历史交流和融合贯通中形成的富有极大价值的复杂系统。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使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的角度高瞻远瞩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发展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活跃在新时代的舞台,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各国朋友,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关键一步,是实现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需要以文化交流使中华文明更加充实和丰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不忘本来、继承传统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命脉的根本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植于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牢固充分的保障。推动文化繁荣需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觉悟和思想觉悟,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目标之维: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兴盛是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为目标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以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导人民的生产生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文化强国战略的价值基础;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国家文化利益。

(一)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端重要”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要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社会生产实践和人民生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意识形态理论基础。

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为指引。从政治上讲,中国之所以能永葆社会主义特色,关键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因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决定它能够处于指导地位,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必须不懈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引领,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導地位。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十年奋斗过程中逐步发展提炼出来的,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指引。只有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夯实文化强国战略的价值观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社会生活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在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涵育而成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泛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成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和精神支撑,明确现代化过程中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发展目标,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共同发展繁荣

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在功能上,文化事业主要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服务为目标,以面向社会公众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还以市场消费为导向运作,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事业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发展格局,将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另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我国文化资源,立足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潜在优势向文化竞争力转化的重要方式,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8]要牢牢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重要源泉,厘清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并深刻融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中。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以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为优势,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物质财富,切实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立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文化保障,更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饶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充盈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发挥文化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助力和推动作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筑牢文化之基,以文化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三、导向之维:以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为导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中华文化是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源泉。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也来源于中华文明蕴含的精神特质,彰显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以此为导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现代”二字的最佳诠释。

(一)筑牢中华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

中国的发展道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以中华文明为根基,是在深刻提炼中华文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饱含社会主义特性、开放包容、追求和平的道路。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在促进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过程中必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源远流长的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只有在理解古代中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为建设未来中国美好蓝图打下坚实基础。[9]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特点决定了其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拥有五千多年古老历史的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中焕发新生。中华文明给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厚的沃土,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有着深厚历史根基和广泛现实基础的道路。

中华文明具有的创新性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在面对时代发展和进步时敢于迎接新挑战、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品格。[10]守正创新的中国人拥有向一切先进文明和文化学习的自觉。不惧挑战、守正创新的创新性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道路,是对中华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新性地加以运用的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的道路。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统一性品格决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始终以国家统一为根本,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维系着各族人民的命运,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发展。这种统一性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大一统”的国家观,体现着渴望统一的中华儿女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信念。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衍生出的“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等[11]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思想精髓。这种突出的统一性特征展现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追求。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在与世界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开放胸怀,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的交融。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赓续至今的宝贵品格。开放包容的中国始终积极吸纳、融合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根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这种突出的包容性特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不断吸收本国和世界各国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路,以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引领,以开放包容的品格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必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品格决定了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国家。[12]中国人历来崇尚和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文明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对国际秩序和主流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体现在以“和而不同”的思想化解各种危机,以“和平发展”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以和为贵”的思想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秉持“国强不霸”的逻辑,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领悟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要求也必然蕴含中华文明的特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到的治国理政思路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都蕴含并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含“大一统”的国家观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大一统”的提法始见于《公羊传》,表述的是国家统一的观念。“大一统”蕴含的政治认同,对于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特征和现实条件,与“大一统”的政治认同是一脉相承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着“天下同利”的利益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将“天下同利”与社会主义融会贯通、相融相通,产生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要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锐利的精神武器和理论来源。要想实现国泰民安和政通人和就必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始终坚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着“天下同利”的思想基础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是对“天下同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平等互利的世界经济体贡献中国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着“万物并育”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礼记》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万物并育”的现实体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从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在不同阶段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就是始终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和实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继续发挥“万物并育”的精神特质,需要始终保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质。“天人合一”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整体观”,即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天代表宇宙内各种丰富的资源和环境,人就是调适这些物质资源的主体,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对“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对待自然生态环境要像对待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要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13]。这种生态理念是在汲取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上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充分体悟“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理念是重塑人与自然平等与和谐的基础,必将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着“协和万邦”精神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协和万邦”的国际观蕴含着“天下为公”的公共性原则,推崇“大同理念”,强调“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早在西周时期的《尚书》就记载了“协和万邦”的内容,体现的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构建良好国际秩序的宝贵思想来源。“协和万邦”作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及远方国家关系的重要原则,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一直保持亲仁善邻和平友好的“万国咸宁”的局面。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14]中国人民始终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谋求和平、共护和平。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安排。

(三)彰显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可塑性和变通性,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基础之上,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支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作为基础,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为根本前提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根本、深刻的自信,是一种持久的力量,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华文化底蕴,是我们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坚定的文化自信必将筑牢民族强盛的文化根基,必将筑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必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和践行“两个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其中一个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好为中国服务。“任何一个制度和理论,只有真正本土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就是因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沃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实现融会贯通。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研判,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思想智慧来解决,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结合。[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注重发掘中华文化精髓,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充分与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结合,使之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从中寻找精气神,指导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有助于解决中国问题,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华文明是经过五千多年积淀出的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滋养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壮大的养分,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是在适应时代发展基础上充分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和要求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以时代进步为导向,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有助于把中华文化中具有时代精神的精粹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播出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相融合,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智慧与力量,塑造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现古老东方民族的大国智慧,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评论员.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N].新华每日电讯,2023-06-06(1).

[2]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6(1):2.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223.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5]鄭明达,范思翔,成欣.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N].新华每日电讯,2023-06-16(1).

[6]邓纯东.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1-3.

[7][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8]张国祚,刘存玲.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提升[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9):82-90.

[9][10][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11]張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J].红旗文稿,2023(12):25-26.

[13]臧玲,李翔,王开智.论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与统一战线的内生逻辑[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6]刘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红旗文稿,2022(12):22-2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REN Huiying, JI Yukun

(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21)

Abstrac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fulfil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o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To carry out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tak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the foundation, continue the line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cultural prosperity;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the goal,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build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and combin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uil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ultural Mission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