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特征、热点与趋势探赜

2024-04-11 01:2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领域政治思想

唐 彦 章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2)

自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指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融合成为了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学术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二十余年间,广大学者从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论等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素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只有准确把握本领域过去和现在研究现状,方能明晰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开展高效探索。然而纵观存量研究,当前学界对本研究领域开展系统性梳理的文献尚不多见且发表时间较久,更鲜有以知识发展与趋势演进的角度进行的梳理,其时效性、系统性有待加强。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国内发表的核心文献为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和文献可视化分析,运用相关定量软件与方法,清晰了解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关注热点和变迁演进,为本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在数据来源的选择上,为了完整、精准地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并提高数据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采用主题相似的方法在中国知网中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以“北大核心”作为来源类别,检索2000-2023年文献,检索出相关文献641篇。在逐一剔除会议通知和访谈报道等非学术研究的文章后,检索出有效文献共598篇。

研究工具选择CiteSpace6.1.R4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可生成共被引、主题领域共现、聚类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常用于对某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从CNKI数据库中将符合检索条件的598篇文献转换为软件识别的特定格式并导入软件。通过所生成的知识图谱即可从年度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发文数量趋势特征

年度发文量是衡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可有效反映不同时期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程度。根据CNKI所检索的数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年度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整体可见呈波动递增趋势。本领域符合检索条件的最早文章是《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文,该文总结了网络时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如何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育的具体方法[2]。自2000年起本领域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2012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文量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研究成果丰富、发展较快。

图1 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国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导向效应明显,从顶层设计到技术更新再到受众需求,一系列的现实变化都会形成本领域研究热潮,创新研究集聚涌现。未来,受“网信安全”“网络育人”等政策因素、“算法技术”“智媒平台”等工具因素以及“Z世代”“‘00后’大学生”等受众因素的多重影响,本领域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科研力量合作特征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

通过对高频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总结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了解本领域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从研究机构及合作分析情况来看,由图3可见,机构节点N共有177个,连接线E共有28条,网络密度仅为0.0018,说明致力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机构较多,其中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较多,表现突出。同时也可见,机构内部合作较多,机构间合作并不明显,总体呈现弱合作关系,不利于形成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共同体。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

(三)期刊来源分布特征

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载体,探究期刊来源分布特征能够反映本研究主题的分布领域和期刊来源的水平和特点。由表1可见,其中由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文量最多,高达91篇,前三位刊文量均在30篇以上,总占比接近30%,如此大的发文量充分说明了以上期刊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高度关注,期刊分布较为集中,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其次,从期刊类型来看,大部分同属教育学类和思政类研究期刊,说明近几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这类期刊的重点刊文方向之一,这一结果也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匹配刊物建议。

表1 高载文量期刊统计表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

基于科学发现理论的CiteSpace软件采用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引等各指标算法,通过生成关键词共现、聚类等知识图谱,并结合二次文献研究,可展现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对所研究问题的高度凝练,因此研究热点往往可根据关键词共现情况确定。在关键词网络共现图中,关键词字号越大,代表出现频率越高,即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所在,而关键词节点间连线越粗,则代表关键词间共现关系越强。由图4可知,共包含节点344个,连线有1080条,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图谱的调整与优化可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等自身解构内容为核心外延扩展,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环境”为主线,贯通“网络舆情”“网络文化”“网络生态系统”和“网络传播”等内容发散展开研究。

图4 关键词网络共现图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特定算法抽取并产生关键词聚类标签,可用来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结构。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是衡量聚类效果的指标,其中Q>0.3代表聚类显著,S值>0.5时,聚类是合理的[3]。如图5所示,本次聚类的模块值(Q)为0.8069,平均轮廓值(S)为0.913,代表聚类结果显著合理。根据图中聚类结果、关键词并结合具体文献,可分析得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论域,其中既可以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等角度归纳,也可以从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论等维度进行总结。

图5 关键词网络聚类图

1.认识论:高校网络思政的概念内涵

代表聚类有#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8网络空间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多重现实动因,其概念和内涵尚无权威界定,代表观点主要有:一是“工具论”,即将网络认作工具、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有学者从教育、教学手段的角度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化手段传递给学生,最终引导其思想的发展[4]。也有学者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通过制作、传播、定制网络信息,引导受众接受正确信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二是“空间论”,即认为是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有学者从二者协同共建的角度出发,认为其是网络空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范围,成为虚拟实践的空间[6];三是“形态论”,认为不是两种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全新的生活世界、生存方式和精神价值生态中的全新价值教育形式[7]。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至今,三类观点长期并存,均有其科学性。

2.本体论:高校网络思政的特征要素

代表聚类有#4教育主客体、#6教育载体、#11教育内容等。从本体论出发,涉及的要素众多,综合关键词分析可对相关要素进行以下归纳。一是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在传统学校课堂以外,运用智能终端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8]。高校可以以学生上网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例如建设校园论坛解决学生实际困惑、建立红色网站,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做到全面性与差异性相统一,提升教育效率、效果[9]。二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取资讯,实现信息对称,教育资源得以丰富[10]。教育内容的政治道理隐藏在日常科学文化知识当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11]。三是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主客体间关系从传统的“人-人”演变为“人-机-人”[12]。这一互动的具体展开以信息共享为前提基础,符号互动为基本形式,双向对象化是主要过程[13]。五是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反映了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观等,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14]。六是教育评价的全面性,例如有学者提出设计包含数据库、指标体系、信息来源、测评方式、算法设计等内容的评价体系[15]。也有学者认为设计评价体系应注意目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评价原则[16]。

3.实践论:高校网络思政的实践进路

代表聚类有#2现代化手段、#3对策、#7教育引导等。围绕这一问题,广大学者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等维度出发,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例如,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引导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网络引导主体引导力不强,参与主体意愿下降以及引导内容单一等问题,提出加强教育者的专业培训,优化其教育手段;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强化其政治素养;发挥大学生成就动机对社会责任心的预测作用等优化策略[17]。也有学者从教育体系构建角度出发,针对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网络节点能动性发挥不足、核心大数据挖掘不够、安全可控性不强和考核管理体系不成熟等问题,提出通过系统梳理明确网络思政关键任务、通过各系统平台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解决策略[18]。还有学者着眼于网络文创产品提出创新思路,针对供给结构、供需形式、供给渠道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思想内容与文创形式相融合、施教者与青年受众相互动、文创成果与多元平台相互通等实践办法[19]。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趋势

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可生成关键词突现情况(如图6所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基本形势,清晰呈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热点视域。结合二次文献分析,可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图6 突发性关键词网络图

2000-2005年是本研究的萌芽探索时期,早期学界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不是很多,正处于由高校思政研究向高校网络思政研究过渡的萌芽探索时期。特别是受当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早期政策的影响,这一时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梳理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并围绕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运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较浅且基础性研究较多。

2006-2011年是本研究的初步扩展时期,这一阶段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突增趋势,这与当时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与前一阶段的自发探索不同,这一期间学界是主动探索初步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工作经验总结扩展为学术理论探讨。二是从单一学科视角拓展为综合学科研究。三是从分支研究扩展为体系研究。

2012-2016年是本研究的稳定拓展时期,这一阶段发文数量持续增加,在初步扩展的基础上,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呈现多方向发散,不断向深向细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机制创新、要素分析以及理想模式等内容构建等方面收获颇丰,研究热点集中在立足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相结合,聚焦队伍建设、主客体、网络平台、网络舆情等现实问题,探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2017-2023年是本研究的完善时期,这一阶段发文速度稳定,学界一方面持续补充完善本领域研究体系,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客体、话语权、内容与方法等要素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持续突显。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怀,即网络关怀,具体体现为研究注重提升网络环境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在加强网络素养培育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强调网络使用的开放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展望

二十余年间,学界从认识论、本体论与实践论等角度出发围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要素、实践进路等方面产生了丰富理论成果。本文立足相关领域研究经验,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未来广大学者开展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思路借鉴。

第一,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注重基础研究,当前,本领域研究在方法、内容创新等层面有所建树,但对于相关概念、要素、结构性特征等基础性研究还略显薄弱。例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尚缺乏权威界定,在理论逻辑起点尚未达成共识;对于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属性把握不到位,元概念的使用存在狭隘化、混淆化等现象。厘清本领域研究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二是要深化拓展比较研究,当前我国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为独立研究,比较研究较少。国外网络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都与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成果颇丰。因此,要在国内外比较视域中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研究的国际视野。

第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研力量方面。如前所述,当前本领域研究作者、机构间交流合作较少,学术共同体紧密度有待提升,这样极易造成研究偏移或重复研究等现象,不利于深入探讨与形成研究合力,这也是本领域研究核心作者尚未形成、较多研究机构与作者影响力不高的原因所在。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体间的交流,鼓励作者间的交流与研究机构间的协同,促进本领域研究的合作化、网络化、共享化。此外,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术研究网络势在必行,政府层面,要将网络思政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资助力度,高校要承担相应研究智库责任,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持续动力,各级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发挥自身研究优势,承担社会责任,共同支持本领域研究高质量发展。

第三,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探索方面。一是要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会促进研究的务实与深入,既能够有效避免重复研究,又通过解决真问题保持本领域研究长远发展。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生态和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再叠加网络集群传播、算法过滤泡、圈层化现象等诸多影响因素,教育内容的扁平式灌输、教育主体角色的认同不足、网络群体认知极化等都是本领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要把握研究的未来预测,现有研究大多是对过去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归纳,而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预测。思想预测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方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使用群体的思想与行为量化成为可能,研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可能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对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方法方面。一是要加强学科互动融合研究,学者多从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角度展开研究,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涉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未来研究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例如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学生网络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培育机理,运用调查问卷等定量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等等,加强本领域研究系统性。二是要提升研究学理性,结合图谱及二次文献分析发现,本领域研究论述偏重于感性的工作反馈与归纳,往往缺乏学理性的表述,深入性不足。通过广泛、翔实的调查数据、案例或推论,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或逻辑严密的理论演绎研究是本领域研究的优化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领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领域·对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