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4-04-11 01:24熊妍茜冯朝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育人思政

熊妍茜,冯朝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a.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 b.财经管理学院, 重庆 401331)

引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当下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2017年5月,“课程思政”被正式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至此,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各级各类课程及课堂教学建设变得更加迫切。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专业课程,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润物细无声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专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并存,具有美好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任务,其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都离不开对学生思想的引领。高职数学作为职业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传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应将理想信念、价值观培育、品德塑造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培养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工巧匠奠定基础。

一、高职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高职数学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课时多、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思想。高职数学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进行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数学融入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价值的塑造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而言,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了解中国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美等来增强理想信念、塑造良好品德、提升人文素养。

譬如通过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来弘扬民族自信;通过数学家的奋斗史来激励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困难;通过数学中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等来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等。通过联系专业中的数学应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数学成为未来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高职数学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融入渠道狭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不明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坚实基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课程的特色,着力去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但是,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融入大多体现在课程标准修订,以及课程内容中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等浅层次方面。比如在课程标准修订方面,对高职数学课程的价值塑造目标做了哲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集中体现[1]。而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大多集中于极限知识模块、微积分模块、定积分模块、概率与统计模块等内容上进行思政育人元素融入[2,3],以及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家的人生故事和数学发展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综上,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还较多地停留在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缺少对高职数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规划。

(二)教师意识受限,团队合作建设力度不够

自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培训,引导教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化,倡导教师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课程思政的观念已经慢慢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仅是学校布置的任务;也有部分老师对思政育人元素的理解较为片面和狭隘,没有站在课程育人的角度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整体考虑;或者是从自己所教授课程教材内容出发,单一地挖掘表层的思政育人元素,较生硬地融入课堂教学。想要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不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课程育人的主体意识,还要引导教师全方位地思考和实践。比如提升跨学科思维,协同多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合作开发课程思政内容,利用多学科教学资源共同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思政体系。

(三)实践载体泛化,高职数学课程缺乏特色

课程思政的实践不仅要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思政育人元素以及组织课程思政系列活动,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思政实践载体。通过丰富的载体把细小的思政育人元素组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的教学展示,给学生以德育冲击。目前大部分教师会利用一些泛化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比如加入我国数学发展史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宣讲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挖掘数学文化中的美学与文学沁润学生人文素养,强调数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5]。而这些显然还处于复制本科层次数学课程思政的层面,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亟需持续挖掘适合于高职的数学课程思政,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思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评价方式固化,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不彰

近年来,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必须依赖于评价反馈。已有文献中有学者对课程思政的评价瓶颈作出了分析,认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存在碎片化、短期化和行政化的特点,在过程性和系统性上仍有短板[6]。也有人认为目前的课程思政评价更多地倾向于评价对象和内容的“单方化”和评价指标和方案的“单维化”[7],还需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于高职数学而言,课程思政的评价还趋于传统,较为单一,不利用学生长远发展。有学者将“知识、能力、精神”作为课程思政评判的维度,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考量融合在一起,构建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8]。也有将学生课后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情况列入加分项,对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建模竞赛的学生额外加分等[9]。综上,目前课程思政的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发展中,实施成效并不明显。

三、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模式分析

(一)构建“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0]。从主力军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对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起着主导作用,意味着必须将知识传授与以身立教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筑牢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高职数学教师作为主力军中的一员,除了要具备数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合理利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将数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联合思政课教师将跨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为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从“主战场”的角度来看,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不同的课程都具备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宏观来讲,数学课程具有培养科学精神、引导批判质疑、提升理性思维的育人属性,可以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微观来看,通过高职数学“数专融通”案例的融入,能够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审美意识、人文素养及劳动精神等带入课堂、沁润学生心灵。着力将高职数学宏观的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和微观要素的具体融入相结合,创建多维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以此来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在“主渠道”层面来看,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课堂教学,不论是第一课堂的金课堂打造,还是第二课堂的数学建模竞赛和校内外服务实践,课堂教学的内容会带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构建“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三位一体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体系,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细、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数学+专业+思政”“三师”联动的课程思政团队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实施主体,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教师去落实和执行。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目标,寻找各门课程合作的有效基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特色,构建“数学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破专业壁垒,整合各门课程育人资源,实现“三师”联动、合作育人。在联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同时还要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整合,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作用,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统一起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共同目标,真正将课程思政的作用落到实处。

图1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模式示意图

(三)构建“数专融合+课赛融通”双线并进的课程思政路线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而言,也应该与普通教育的基础课程有所区分。普通本科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更加强调科研性,而对于高职数学课程,更加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多地倾向于数学知识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11],从而实现“数专融合”。作为高职数学的重大赛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注重数学“源于实际,用于实际”,有效地将课程中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需要,专业疑难问题解决联系起来,实现“课赛融通”,做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创新服务”全程贯通,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构建“数专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思政路线,以此探索高职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层次融合,从而将高职数学的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至新的高度。

(四)建立“科学有效+增值赋能”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诊断与改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依赖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对教师、课程和学生三方同时进行评价,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与改进。教师层面,可进行同行评价及自我评价,主要针对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是否展现教师的师德师风;课程层面,可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主要考查是否体现课程思政要求、是否符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挖掘思政元素是否合理等方面;学生层面,除常规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之外,同时聚焦学生的增值部分,譬如学生的科学精神、信息素养、实践意识、团结协作、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定时跟踪及实时采集行为数据,以此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四、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

(一)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促进职教“教师、课程、课堂”协同发展

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建设,发挥了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从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示范引领,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通知强调职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高职数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任,要适当丰富高职数学课堂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融合式教学。依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持续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入教材、进课堂,深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同时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将课程思政评价数据的采集与课程思政评价模型的构建放到重要地位,促进职教“教师、课程、课堂”同向发展。

(二)加强“三师”课内外联动,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目标

为实现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落地、落细、落实,首先,必须加强数学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三师”有效联动,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强化团队内部各学科的协同发展,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三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其次,“三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要加强校内外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邀请专家介绍最新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及创新做法,打破思维局限,开阔教学视野,整体提升“三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还需定期举办“三师”团队内部交流会,共同推进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结合第二课堂更加深入发掘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加强多学科资源共享、促进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围绕高职数学学科发展需要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打造和优化形成多向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资源,并逐步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体系,以此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目标,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三)依托数学建模和专业服务,助力“数学素养、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涉及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建模竟赛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数学建模竞赛从学生培训、备赛到比赛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能快速提升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将教材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深对课堂内外知识的理解,增强探索精神与钻研精神,提升严谨分析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同时,数学建模中的许多问题都源自各行各业的实际问题。比如,近年来国赛题目中覆盖了机械制造中的连铸切割、企业物料生产安排、营销中的薄利多销、智能水表的数据管理等。这些问题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着数学的实用功能。高职数学侧重实用性,即要服务专业课程,比如在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智能汽车的最新发展,营造惯性导航、智能测速、雷达测距等专业情境[5],解释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的科学合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以此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素养、数学应用能力。因此,高职数学可依托数学建模竞赛,聚焦课赛融通,立足服务专业,构建贴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数学建模、技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了高职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的形成,为其成为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铺平道路。

(四)利用数字化辅助增值画像,增强高职学生学习“获得感”

职业教育倡导 “人人出彩,技能强国”,增值评价则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获得感。高职数学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难学难懂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普遍印象,大部分学生在数学上的获得感不强。通过信息技术智能采集教与学的过程性数据,利用“过程+增值”的动态评价模型,对教学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实现过程、结果、增值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就高职数学课程来说,通过聚焦自学能力、建模能力、信息素养、团结协作、实践意识等指标,将学习平台中获取的“过程性”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长特征变化,教师重在关注学生在各个评价指标的“增值”,了解和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及时调整策略、适时关注与干预,对于学生的薄弱方面,进行个性化学习帮扶,从而推进课程思政评价增值化发展,助力课程思政个性化实施。

结语

从“融入渠道、教师意识、实践载体、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困境。聚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课程思政团队形成、课程思政路线打造、课程思政评价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开辟有效路径,促进高职数学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参考,从而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