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活中“书卷气”的营造与设计思辨

2024-04-12 18:18罗澄
绿色包装 2024年1期
关键词:书卷气营造书籍

罗澄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书籍作为记录、传播信息的媒介,其生命形态由历代读书人的思想意识和阅读方式塑造而成,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东方气质的“形”“神”“韵”,这份独有的“书卷气”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复古与创新的兼容并蓄中赓续绵延,兼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我国古代书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书卷气”

林同华在《审美文化学》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气”不但是构成万物和宇宙的始基物质,而且是艺术和美学的根源[1]。我国古代书籍形态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构”和对“气韵”的审美追求中,以《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1]为导向,以人为本,借人喻书,不断探索书籍的生命形态,经历了从初期的甲骨文书、金文书、石文书、玉文书,到早期的简策书、木牍书、帛书、卷轴装书、旋风装书,再到梵夹装书、经折装书、蝴蝶装书、包背装书、线装书的演变[2]。同时,汉字独有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和阅读习惯,体现了中国传统版式的文本需求和内在秩序,常见于我国古代书籍的设计中,构建了“东方式的认知方式”[3]。

自上古时代伏羲造八卦始,至宋版书的发展成熟,在汉字结构的演变和书写工具、阅读媒介的迭代过程中,“书卷气”秉承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崇尚“以意象为美”“以和谐为美”“以意境为美”“以伦理为美”“以和合为美”[4]的审美情趣,以书籍为外在表现形态,内含深刻的东方哲思和造物美学。北宋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流淌于字里行间的“书卷气”浸润了历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形了儒雅智性的人文精神和返璞归真、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2 当代书籍设计中对“书卷气”的继承

当代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催生了书籍形态的进一步演变。我国当代书籍设计以文本内容的叙事逻辑为先导,顺应技术变革和当代生活方式,重塑文本内容的视觉语境,在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演绎中构筑信息的“形”“神”“韵”,实现了从设计观念到设计符号、设计行为、设计方法的转型[5],营造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书卷气”,在设计中继承并传播东方哲思和造物美学。

2.1 复活尘封千年的阅读体验

复原古代书籍装帧工艺是“书卷气”在当代阅读设计中的营造方式之一,亦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失传千年的“龙鳞装”在张晓栋老师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探索下得以复活,使得当代的读者得以触摸历史,感受古人的阅读体验。

“龙鳞装”又名“旋风装”,因其“舒卷时宛如旋风,故得名。又因其展开后形似龙麟。故称龙麟装。”[6]张晓栋的第一部“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以工艺的复原为主,选用了国内顶级的安徽泾县绢纹宣纸,历时两年半完成。该部作品全卷共217 个页子,卷起时直径约12 厘米,展开后总长约8米,犹如一条蜿蜒而行的游龙。耗时四年半时间制作的《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是“经折装”和“龙鳞装”的创新结合——“经龙装”:单回内容以“龙鳞装”的形式呈现,回与回之间则以“经折装”连接在一起,共120 回,并根据现代读者的阅读喜好,在鳞次排列的页口上设计了插图。随着“龙鳞”徐徐展开,一幅幅完整的图画呈现眼前,读者仿佛进入了大观园里的纷繁景致,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部作品结合《红楼梦》原著的文本内容、程甲本和孙温插画,每一函约长62 厘米,宽38 厘米,高约15 厘米,共计八函,完美呈现了庞杂繁复的《红楼梦》。此外,还有“龙鳞装”与“蝴蝶装”创新结合的“游龙舞凤”形式——《读臻集》,以“龙鳞装”结合纸雕艺术的“千页”形式——《千里江山图》,演绎时间与空间的具象表达。

张晓栋对于“龙鳞装”的继承与创新还在继续。作为官方认定唯一的“龙鳞装”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向世界传播“书卷气”的魅力。

2.2 营造文本内容的文化语境

“书卷气”的营造,是通过书籍的外在形态生发内在气韵的过程。文本内容在书籍的叙事空间内进行视觉化演绎,以系统性的视觉符号传达信息的神韵,营造当代阅读的文化语境。

汉字字形历经了千年的演变,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大多脱离了最初造字时的意象。《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的作者许晖,从汉字字形出发,溯源汉字词义,挖掘汉字的最初产生原由和情景,按照汉字字形演变脉络,展示字义变化的过程。尹琳琳老师以“原来是这个意思”为主题,对该书籍进行创意设计,历时两年多的打磨,看似现代,实则古韵。其书籍形态脱胎于“简策”,封面模拟签条的形制。随着读者翻看,隐藏在内的金色文字信息得以呈现。书籍内页采用宣纸、关门折页的设计,每页外侧印有黑底金字,营造出厚重内敛的氛围。兼具书签和目录功能的小窗,展示汉字的前生今世。读者翻折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乐趣,品味汉字的魅力,在轻柔、素朴古雅的“书卷气”中与古人对话,发现汉字的奥秘——“原来是这个意思”。

2.3 超越二维空间的内容叙事

书籍内容的叙事空间将引导读者对于信息的感触。当视觉语言的表现空间突破二维平面时,则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打破扁平化的叙事形态,依照信息的层级关系重新规划叙事空间,通过纸张、工艺和书籍结构的秩序感营造叙事环境,在阅读的时空语境中保持“书卷气”的流畅。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柯军将自己从艺四十年的心血编著成书《说戏》,以作者本人与患有交流障碍症的戏迷少年陆诚之间的交流为叙事主线,通过11 个经典昆剧的剧情赏析、角色解读和昆艺秘技,完整地展现了昆曲文化的艺术性。昆曲,乃百戏之祖,但在多数人眼里晦涩难懂。曲闵民老师和蒋茜老师在构思、设计、制作该书的时候,以当下视角进行审视,从艺术家与观众不同视角去表达同一部戏,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维度。《说戏》通过材料与工艺的美感塑造“书卷”之“气”,细节之处独具匠心。其封面采用白色宣纸印白字的设计,触感细腻、气味悠然、色泽素雅、声响轻柔,流露着昆曲的内敛、含蓄的气质。其内页采用全木纤维的圣经纸与西式的科普特装订方式,每一贴空间松而不散,突破了传统线装书籍的纸张与工艺。每出戏的书页正面,是柯军本人对所饰人物的解析和备注,书页隔层则隐约可见其亲手用小楷书写的唱词和工尺谱。全书设计以一根线搭起纸戏台,唱响东方美学,读者在此叙事语境中体会昆曲文化,在信息的时空交替中产生精神共振。

“书卷气”具有深刻的东方文化烙印,当代书籍设计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有形物质以继承和传播。读者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将“书卷气”内化为个人修养。从书籍的设计到阅读,“书卷气”在人与书之间交流互动,以“气”化“形”,以“形”传“神”,以“神”达“韵”,在当代阅读生活中传承东方文化。

3 “书卷气”在数字阅读时代的创新与思辨

在未形成规范的书籍形态之前,书籍以信息的承载物的方式存在。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纸质书籍不再是唯一承载信息的媒介,数字技术的介入拓展了信息的表现形态和阅读的方式,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从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更加关注信息产生的价值以及阅读带来的体验。“书卷气”的营造聚焦信息与读者之间的链接与互动,塑造深层次、结构化、系统性、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场景,在日常阅读生活中呈现出多元、多维、多态的“形”“神”“韵”。

3.1 数字技术赋能书籍出版

Web3.0 时代的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数字技术的介入丰富了出版物的形态,扩大了信息容量、提升传播效率。数字出版物在用户阅读需求的驱动下创新了多种功能化的设计解决方案,强调阅读的交互性与参与性,引导用户形成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社群,加强用户之间的交流。数字出版物最初的应用于古籍的保护修复、活化利用和普及传播,推动当代年轻用户进一步了解古籍中蕴含的文化与生活,随后逐渐覆盖到更多的应用领域。5G 全景文化典籍《永乐大典》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推出,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在“有书、有景、有声、有色”的氛围中与名著进行千年的对话,感受“书卷气”的深厚内涵,在“书卷气”的浸润下产生精神共振。

3.2 人工智能营造场景化体验

2023 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媒介转型与媒介融合使得阅读方式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场景,系统性地塑造阅读场景,设计阅读行为,使用户与信息产生更多的触点和交流。AR、VR、MR 等XR 技术的应用,将读者引入视觉的虚拟现场,所有的信息都将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再现,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壁垒,延伸了信息的叙事空间。读者不仅可以通过纸质阅读进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体验沉浸式阅读的共时性[7],延伸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超越日常的阅读经验,激发创造性的思维。由“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主办单位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开发的“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不仅可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线下展厅进行实体的VR 体验,还以4D 形式通过PICO VR 设备平台,以2D 形式通过抖音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9]。展览中再现史学巨著《汉书》经典传奇,国风虚拟人以“古籍寻游者”身份与音乐表演者共同演绎了一场跨时空的联动,让经典古籍“活”起来,增加辨识度与传唱度。用户沉浸在“书卷气”里的同时不断解锁短视频新玩法,在趣味与惊喜中体验文化美学盛宴。

3.3 为阅读而设计

阅读,不是单一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阅读产生思考和理解,将所读之物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并形成对世界的认知。通过阅读,人类从生物个体进化为精神个体,超越自身局限,从多元的维度感知信息、理解世界。媒介技术的进步催生了阅读模式和阅读媒介的创新,对传统的阅读生活产生冲击。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和认知方式促使阅读主体、阅读过程、阅读环境和阅读边界的拓展。在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中,用户得以自由、随机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然而,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载体可能导致知识碎片化,产生信息滤波和信息茧房[10],形成社群圈层。因此,为阅读而设计在为用户的阅读生活提供新机遇、新产品和新体验的同时,应引导科学的阅读习惯、建立内容筛选机制,培养用户的批判思维和信息素养,探索“书卷气”的数字化营造方式和传播路径,保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并丰富其时代内涵,形成当代阅读文化,构建数字人文。

4 结语

“书卷气”受到社会文化和审美趋势的影响,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从书籍设计到阅读设计,“书卷气”在当代阅读生活中的营造突破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复刻与活化,充分领会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解对“气韵”的审美追求,保持思辨,以设计为媒介链接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书卷气营造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现代汉语中“书卷气”一词语境拓展及语义增值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书卷气
漫谈书卷气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