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体验

2024-04-12 18:18徐雅萌聂阳
绿色包装 2024年1期
关键词:通感感官受众

徐雅萌,聂阳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8)

1 通感理论概述

德国哲学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印象》一书中提出:“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回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1]通感是人的感官在受到外界事物刺激时产生感官的信号之间相互串联,多种感官之间产生协同和共鸣作用的心理现象。所谓,触物起情,迁想妙得[2]。而艺术通感就是人们在艺术元素的指引下带动自己的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

目前关于通感体验的研究从单纯的感觉挪移逐渐向整体的审美感受转移,通过将通感体验与设计和审美活动相融合,将艺术通感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视觉交互设计,刺激受众的感官以带来全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则与受众的情感经历、生活经验、文化水平等个人因素有直接联系。

2 新媒体时代下的通感体验

2.1 表达基础

新媒体时代下的通感体验的表达基础是多元化的数字化技术和交互式设计。这些技术和设计使得用户可以在多个感官上获得信息和体验,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为用户提供了实时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得用户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通感体验中。因此,数字化技术、交互式设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是新媒体时代下通感体验的物质基础。其次,意识形态的改变使得受众对新的信息接受方式提出更大需求,为通感体验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以及不断优化与完善的其他理论学科也为通感设计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表现形式

2.2.1 视听觉的通感

英国音乐家马利翁说:“音乐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3]。如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常是通过视觉画面构成来表达他对音乐的感受。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使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了单一视觉体验的形式,声音的韵律节奏的变化和图形、色彩中和谐统一的关系有极高的相容性和表现力,通过艺术通感现象相互碰撞,为艺术审美形式带来了新的体验。

目前,音乐的可视化,色彩的旋律性等研究逐渐丰富,都是通感现象在视听交互中的具体表现,利用受众视觉与听觉的意识交错,将单一感受衍伸到视听觉乃至心理的通感享受。如苹果系统的Siri,就是一个通过波浪条纹视觉元素让用户感受到声音,可以从视觉激发出听觉的感知的细节设计。

2.2.2 视嗅觉的通感

嗅觉总是无声无息地完成了表达的过程,使受众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作品传达的信息。比如在香水的包装上添加淡淡的产品味道,比起直接嗅闻香水的刺鼻感受,更容易让顾客接受并激起购买欲望。又如在杂志中使用摩擦生香的墨水,在翻阅到美食这一内容时,获得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体验。通过嗅觉感受到的味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回忆,受众在不知不觉之间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式。如一款为儿童设计的水果印章,直接采用水果表皮图案作为外观,印章印出对应水果的横切面,伴随着印章散发的水果气味,让儿童建立嗅觉与食物的联系,将视觉、触觉、嗅觉关联,鼓励儿童积极调动感官探索世界。此外,在超市货架上的各种洗发水、沐浴液的包装色彩和其味道也是有关联的,通常粉色是柔和的花香味,绿色是清爽的薄荷味,这也是通过视觉的色彩来唤醒人们记忆中的味道,从而达到视觉和嗅觉的通感。

2.2.3 视触觉的通感

通过接触不同质感的物品感受物体外在柔软或粗糙的性质,从而唤醒人的潜意识中多样化的感情和体验。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最常见的是通过视觉肌理和触觉相关联。如深泽直人的果汁包装作品“果汁的肌肤”,将水果真实的肌理效果直接呈现在水果汁的包装上,通过视觉捕获,调动用户记忆中对水果的熟悉感,突出了果汁的口味新鲜。

另一种视触觉的关联是通过材料质感来体现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设计的长岛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单使用了一种特意研发的白色松软的纸张,以压烫的形式使图形和文字呈凹陷状态,使受众在触摸到节目单的凹凸感时引起关于冬季踩在雪上的记忆。第三种视触觉通感是色彩和温度之间的互通,比如我们对冷暖色调的定义。此外,色彩的明度会影响人对于重量的感知,浅色会给人轻快的感觉,而深色给人较重的感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与触觉的交互研究逐渐兴起,最常见的是移动平台的翻页效果,无论是翻页还是滑动,使页面切换的效果与用户的动作形成一致,就如真实地触摸到了屏幕内的文字与图片一般,增强了互动性和亲切感。

2.2.4 视味觉的通感

视味觉通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在关于食品的视觉设计中,通过色彩和图形唤起人们对于某样食物的记忆与经验,刺激人们的味觉。[4]如一款辣椒酱的包装,由带有辣椒把状的瓶盖以及印有辣椒图案的容器组成,并通过包装上不同的辣椒颜色来区分辣度,让人在看到包装时就仿佛感受到口腔里的火辣,是所谓“辣椒酱要用辣椒装”。

2.2.5 视觉与情感的通感

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师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情感以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传达给观者的过程。在情感通感的过程中,观者通过视觉来感受设计展现的审美形式和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结合个人差异,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完成一个欣赏与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视觉得到了视觉移情的通感体验。

格式塔原理指出,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事物虽然质料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张力和结构,在大脑中激起相同的电脉冲,从而产生“异质同构”的心物交感关系。[5]如原研哉在梅田医院导视系统的设计中通过使用纯白色的柔软布料,向患者传达一种干净、柔和的信息,且白色会给人轻盈的感觉,为病人减轻沉重的感受。

3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

3.1 媒介转变

新媒体所具备的双向互动、多媒体融合等特点让视觉传达设计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实现社交互动、创造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

首先是媒介的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电视、电影、网络、App、社交媒体等。这要求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灵活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媒介的特点和适用性。其次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还可以结合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以更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信息和表达主题。再者是个性化的设计需求。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在社交媒体中,个性化的表情包和短视频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手段。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多元化的为人们提供信息、展示品牌、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

3.2 表现形式

3.2.1 动态设计为主导的视觉变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视觉传达设计实现了由静态传播向动态传播的升级。当阅读的工具变为屏幕时,阅读者的注意力和持续性降低,GIF 格式为主的动态图形越来越多被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将信息更鲜活、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以在快节奏的阅读生活中迅速抓住观者眼球。有鉴于此,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活动时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等,合理使用视频、音频等要素,实现对视觉传达效果的显著提升,强化受众的视觉体验。

3.2.2 多感官并存的互动设计

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这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呈现出多元化与跨学科的发展态势,打破传统以视觉为主的信息传达方式,转而注重受众的多感官的体验。设计者不仅需要遵循视觉上的形式美感,还需注重调动受众的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参与,从而建构综合体验式的信息传播,让受众获得全方位的刺激,实现人机交互的全新体验。[6]

3.2.3 多维设计为主导的视觉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多维化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新的发展延伸。多维化一是指三维立体化,包括新媒体创作的维度空间和非线性布局。这里的非线性布局是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独特的创作思维方式,产生于新媒体的整体结构,设计者在创作中需要在多维度的空间内组织设计元素,包括虚拟的三维立体形态、时间以及音效等,提供了全新的设计视角与创作空间。[6]此外,多维设计也包括视觉传达多项感官的综合呈现和反馈,在视觉之外,充分应用听觉、触觉、知觉等感官,实现视觉传达设计实践的立体化感官塑造,让受众能够全方位地受到信息传播的冲击力和影响力。[7]

4 新媒体时代下通感体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4.1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诉求

1)个性化。人们希望设计能够更好地表达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商品推销。

2)体验式设计。人们逐渐重视视觉设计的体验感,希望能够通过视觉设计获得更好的感受。

3)响应式设计。人们对响应式设计的需求更为迫切,希望设计可以根据设备类型和屏幕尺寸自动调整。

4)社交化。人们更希望设计能够与社交媒体相连,使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传播和分享。

5)可访问性。人们更关注设计的可访问性,例如无障碍设计等,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设计带来的美感和体验感。

总之,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观者对艺术的接受方式,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更注重设计者与观者之间的感性沟通,通过通感形式调动人的视觉能动性,使观者主动接受信息并进行再次创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正如《艺术原理》中说的“只有当作品中的形象和主题对欣赏者呈现出自我确证的意义时,一件由形象思维创造出的精神产品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8]合理运用通感的概念和新媒体媒介进行设计,融入更多的感官体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4.2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类型特征

4.2.1 感官刺激

研究发现,决定是否注意并储存感官信息的是大脑中心的海马区,而海马区喜欢鲜明跳跃的信息,响亮的声音、绚丽的色彩以及粗糙的表面要比柔弱的声音、素淡的颜色和光滑的表面更引人注意。[9]在设计创作时利用色彩、明暗、事物关系等差异刺激感官,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加深人们的记忆,而且在进行视觉设计时,需注意形式美感和秩序,否则会造成视觉污染,给观者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在使用通感进行设计时也同样要注意摒弃令人不悦的声音、气味等,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应为受众带来愉悦的体验。

4.2.2 情景体验设计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学说,体验是需求的最高层次。情境体验法就是通过情景交汇的方式将受众带入设计的主题氛围中,令其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计。在情境体验设计中应用的感官越多,构建的场景就越真实,受众得到的体验就越好。

4.2.3 互动设计

在两个主体之间的彼此相互作用叫做互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使受众通常处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位置,并没有主动参与到设计中。而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更注重人的需求,将观者带入设计中,把观者和设计师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共同完成设计作品,使其紧密联系,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带来更好的设计体验。

4.3 新媒体时代下通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4.3.1 部分大于整体之和

人们在认知一个事物时是对“形”的整体把握,是形成“形”的知觉过程。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发现,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构成客体本身的所有成分之和。[9]也就是说,人在认知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功能是相互整合相互作用的,如果缺失某一部分经验,那么将对这个“形”的感知结果不全面。因此,在设计事物时不能分离某一部分形式,而要整体理解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发挥1+1>2 的视觉感知效应作用。

4.3.2 欣赏与再创造

这是受众接收设计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之后并再次理解感悟其内涵的过程。“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众的情感经历、对事物的认识、性格、生活经验等个人因素会对这一过程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再创造”则是一个思维创新过程,是受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和感官互通的体验所产生的新思维和感受。因为每个受众的个人经验和经历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也使得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5 结语

通感不只是由一种感觉向其他感觉挪移的简单过程,而是人们通过感觉来认知与联想事物,由想象达到感知的升华的过程。[10]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使设计方法和设计形式的转变,秉持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体验将心理感受转化为情感体验,拉近观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设计发挥更具感染力,增强用户体验,全面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

猜你喜欢
通感感官受众
说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