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思政元素挖掘角度小议 *

2024-04-14 14:32连雅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医家学说学派

连雅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医各家学说在中医学家及中医教育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应运而生,从20 世纪60 年代传承至今,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涵盖内容广、涉及深度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我国北方以任应秋教授为代表,形成了以学派为主的医家学说体系;而南方以裘沛然为代表,强调医家学术思想体系不分派系[1]。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编写经历数次变迁,各个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但仍受到上述不同风格影响,出现了从不同流派角度、不同医家角度撰写的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重视在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将思政建设融入教材内容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 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在孙思邈章节列出了具体的思政元素[2],体现了中医各家学说与思政建设结合的思想统一性、可操作性,同时为其融入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1 树立政治认同 文化自信的隐性作用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3]。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时正处于立德的关键阶段。该阶段为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阶段,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面对社会中的真善美及对立面。正确的德行教育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导向及做事原则,不论今后处于何种社会职业,都对其有重要的提醒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做出的讲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4]。

1.1 爱国思想引导的政治认同观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度,心理上的接受促进政治行为上的积极参与、维护,并促进政治体系发展的政治参与过程[5]。缺失政治认同感的社会是不稳定的社会。因此现阶段大学生应当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政治认同感。

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引导了国家的政治认同感。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6],其对治国如治人的认可:“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6],均说明了爱国思想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医国如医人”的思想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爱国情节。还有河间学派代表刘完素,其出生于宋徽宗时代,死于金章宗时代。作为一名跨越朝代的医学家,他3 次拒绝金章宗完颜璟发出的为官邀约。可能是其淡泊名利,但结合时代背景,更可能是刘完素对亡国故土有着眷恋深情,无法为新朝堂天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最终刘完素投身民间,以医术造福故土百姓。

1.2 中医各家学说的文化自信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 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7]。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中医课程因归于医学类专业,故相对强调其科学化属性,而在人文角度对其重视度、挖掘深度难免不足。但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由人而发、由人而汇、由人而成的学科,自身早已凝聚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时汇集了道学、儒学、理学等诸多传统文化理念。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如何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增强对中医各家学说中理论观点的自信心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1.2.1 首先中医各家学说具有科学性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不对立。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张从正在那个信鬼怪神佛的年代,得出了“人死非天命”的结论。《儒门事亲》记载了一个案例,富家之子爱食樱桃,家人不加管制,最终二子患肺痈、肺痿,接连丧命,张从正叹曰:“人之死者,命耶?天耶?古人有诗:爽口味多终作疾,真格言也。天生百果,所以养人,非欲害人。然富贵之家,失教纵欲,遂至于是”[8]。在该篇章中,张从正否认了天命之说,而是从患者日常错误的饮食习惯以及过度放纵妄行的角度,对其死亡做出分析。

1.2.2 坚定中医理论自信观的重要性在“西学中用”思想引导下,中医学子赴海外学习西医理论一度成为主流。而留学海外的学成者中,却出现了一部分中医药文化的敌对分子,一时间对中医文化自信造成了重大打击。医学界出现了以余云岫为代表的“推西灭中”主张,极力否认传统中医学理论知识及中医疗效。中西医汇通学派正是在中医受此生存环境威胁,生死存亡之际产生的一种学说体系,即衷中参西、融会贯通。中西医汇通医学家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9]中对余云岫抨击中医传统理论看法做出了具体的抗辩,言论有理有据、态度疏离适当,彰显了大家风范。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学年制后期,在学生系统接触过中医基础、西医基础课程后。学生对中医理论产生了自身的判断,同时可能会产生疑惑,教师在过渡阶段时期,应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因为即便是现在,中医西医之争论仍然普遍存在,而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诸位医家在面对质疑时,利用所学坚定中医理论自信,向学子展现了应有的学者风范。

1.2.3 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对中医文化的自信并非盲目自信,应当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要正视学说理论因为时间、环境、认识角度不同会存在一定片面性,不能因为推崇某一学派,就认为某一观点无所不能,更不能以偏概全。以刘完素提出火热论、善用寒凉之药为例,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演示如下:首先辨证论治作为基本思路,并不代表善用寒凉药就不用温热药,如其所创防风通圣散属于辛温药及苦寒药并用。再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可谓详细全面,但书中确有部分内容保留了迷信因素,应当加以特别提醒,让学习者明白古籍医典不可盲目相信,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价值观引导下学习其内容,不能走唯心主义的偏颇路线。

1.2.4 理解学说理论应当发散如刘完素处于宋金交替之际,而金元时期的气温相比于北宋辽国时期明显升高[10],因此多见属内热的患者,故其多用寒凉之药。除此之外,教材多以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盛行,医家照本宣科、滥用成方,导致用药温燥的说法解释时代背景。但这种说法易造成学生对《局方》方药的偏见。教师在解释时可以结合上述气候变化理论,即鉴于《局方》成书年代为北宋时期,与宋金时期相比温度偏低,因此用药会偏热。这种解释可避免学生对《局方》的误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中医各家学说发挥政治认同的隐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自信、文化自信方面。

2 突出精益求精 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的隐性作用

2020 年11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同时强调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1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各个流派传承的医家著作,皆在医学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中汇总而成。以伤寒学派传承为例,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目睹了疫病伤人、哀鸿遍野的惨况,于是他在数年医学沉淀中,勤求博采,结合诸多论著,精心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等著作。此后,在原始版本难见、版本残缺、内容缺损的情况下,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宋代翰林学士王洙等众医家不懈努力,积极搜寻各种抄本,极力还原原著,并经过后人林亿的校订,诸家合力完成了关键书籍《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传承,为其后的伤寒学派奠定了基础;更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诸多论著,延续了其深厚的内涵。同理,鼎鼎有名的河间学派及易水学派的后期传承,都得益于诸多医家孜孜不倦的耕耘。

以医家个人成绩为例,孙思邈一生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笔耕不辍,如其《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所言:“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6]。李时珍跋山涉水、实地考察,历时30年最终完成巨著《本草纲目》,书序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11]。张介宾编著《类经》历时30 年,更定数次,最终成书,书序言:“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12]。以上无不体现了诸位医家令人钦佩的工匠精神。

综上可知,古籍在历史的漂泊中得以延续,不论是原著者还是传抄者、收集者等,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他们对医学著作珍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才使得中医古籍传承至今;也正是学派的生生不息,才让这种工匠精神得以源远流长。

2.2 追求卓越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学派传承为例,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医各家学说秉持了不进则退的思想。伤寒流派到河间学派、易水学派,再到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的出现,均是关键时期的改革创新,皆是追求卓越的体现。金元时期《局方》的盛行,加之气候的变化,导致用药偏温燥,恣火伤阴,因此善用寒凉之药的刘完素提出了河间学派经典火热论;同样反对过分拘泥古方的张元素,强调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理论,提出了易水学派经典脏腑辨证论。二者均对当时状况做出了挑战,但是创新点各有不同。温补学派由后世之薛己、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等人在易水学派基础之上创新而成。清末民初,中医、西医理论之间发生了剧烈的摩擦冲击,中西医汇通学派对西方医学和中医学进行了融会贯通,提出了很多新颖的理念,不仅抨击了中医无用论,同时做出了适当的思路调整,对后世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医家个人为例,对于我国脏腑解剖做出重大贡献的王清任,为了可以观察真实的脏腑情况,不惜前往疫病区域、行刑现场,多番考证察看,突破性地改变了前人对小儿与大人脏腑不同的认知观点,同时发现了重要的人体部位横膈膜,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血府之说。同时,他对于人之记忆也提出了“在脑不在心之说”,实属突破创新,现代医学老年痴呆的脑病研究方向与此学说异常契合。此外,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以专书专著的方式,创新性从理法方药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医治疗血证的优势。唐宗海具有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不仅对中医经典论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钻研理解更为细节,更是在陈修园著作基础上撰写了《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对很多原有的共识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如黄疸之病,前人论述多围绕湿热展开,而唐宗海则围绕“瘀热在里”,通过气血水火理论进行阐释。此外亦有对狐惑病之病名的探析分解等。

诸多种种不便一一阐释,但是不难发现,中医各家学说这一学科之中,充斥了诸多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之中印证着中医学说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值得进一步探究。

3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建设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中医各家学说在思政建设方面处于相对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随着中医各家学说课时的逐渐缩短,课程可以利用的时间愈发不足;另一方面,将思政建设融入本就不多的课时中,容易对关键教学任务造成阻碍。因此,如何将思政与中医各家学说专业知识做好融合,也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

3.1 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课的隐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恰到好处地融入。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促进中医各家学说思政课程建设的特色性:以3~6学时为一个周期性范围性的概述性思政强调,从整体观角度,分散知识点性把握思政元素;或是在中医各家学说绪论篇做1 个学时的思政元素汇总,从整体观角度,集中知识点,把握思政元素。

此外,可以将各个医家的特殊思政故事带入授课过程。该方法为笔者现阶段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主要方式,具体的实践方法为在诸位医家的个人生平中,添加其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故事。如朱丹溪个人特点为“崇尚侠义”,所以他更愿意为民众请命,与官场之人周旋;王清任为了抵抗清朝贪官的“官桥官渡”,不惜得罪县太爷也要为民说话。这两位都是医家医者仁心的典型代表,值得做为教学内容。

3.2 思政元素的新媒体课程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多种课程模式的出现,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的进步。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课程更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具有思政元素的新媒体课程,也将逐渐成为教学主流。大学生更擅长从互联网中获取资源,中医各家学说的思政元素课程不占用主要课时,可以对学生开放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课程可以开启讨论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3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除了上述教师主导式的思政模式,还有以增强学生主导地位为思路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特有的创造力及敏感性是他们最大的武器,教师可以中医各家学说的思政元素挖掘作为切入点,将中医各家学说思政元素挖掘作为课下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发挥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思政元素的多元化特性,并作为主要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部分分值。

4 小结

综上,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为指导方针,从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多元化思政建设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可知中医各家学说不论学派传承亦或是医学家个人的成就,都不单单是传抄这么简单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数代医家临床实践、时代理解、改革创新的综合考量,可以称为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医各家学说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导学生认清学术知识需要内涵沉淀,更需要坚持学术理念的创新精神,从而重点培养学生踏实学术、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医各家学说与思政元素多种角度的结合,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医家学说学派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