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依据、价值要义与实践进路

2024-04-14 18:11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特色

杨 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的重要论断,并且以此为题设立专门篇章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持走中国道路、恪守“两个结合”的价值主张,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把握“三大规律”,在系统总结和科学运用党百年来形成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行动理念,筑牢了中国道路发展的根基,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空间。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页。。这一思想体系深刻剖析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崭新历史方位,敏锐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时代脉搏,充分彰显了党在推进理论创新上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展现出党在推进理论创新上的高度理论自信,为新时代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强劲动力。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依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任何思想都是在回应时代课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进入新时代必然面临新实践,而在新实践中也孕育着新理论,新理论也会指导新实践。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和实践基础。

(一)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开辟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377页。历史和实践表明,拥有科学理论指导是正确回应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实践创新、指导实践工作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深谙发展之道,在其掌舵下“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页。,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了深刻转变,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全体人民迈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要完成新任务就必须对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和实践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系统性应对。邓小平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8)《邓小平年谱(1957-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而且越是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多,发展形势也越来越复杂严峻,各种矛盾的解决也越来越棘手,譬如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如何贯彻落实发展的基本方略、如何更好地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更好地统揽“四个伟大”、如何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重大风险考验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功解决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也是开辟新境界最基本的条件。

(二)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开辟新境界的基本国际局势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8页。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科学,心系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前途命运,为绝大多数人谋发展、谋利益。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邓小平也曾强调:“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11)《邓小平年谱(1957-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25页。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急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社会逆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整个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正进行着深刻的大调整大变革,世界发展局势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0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既坚持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又坚持胸怀天下,面对纷繁多变的国际环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全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3页。,这成为开辟新境界的基本国际背景。

(三)解决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风险考验是开辟新境界的实践基础

历史与实践表明,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引领者,离开了党的全面领导,民族复兴就不可能实现。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自身开刀,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更加彰显,党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通过深入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4页。。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现实条件也出现了诸多复杂变化,各种风险考验也越来越多,归结起来,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任重而道远。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明确指出当前在管党治党上还存在不严不力的问题,譬如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出现危机,在选人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风,“四风”问题尚未完全彻底清除,尤其是搞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等“七个有之”的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9页。。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清“两个长期存在”(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4页。,要清醒认识大党独有难题,要坚定解决这些难题的信心。作为人民的“领路人”、事业的“定星盘”,我们党必须在实践发展中解决好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必须将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这就迫切需要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这也是开辟新境界的基本实践基础。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要义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全新诠释,指出这一新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同时它还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还对这一新思想的指导作用作出全新的论断,明确提出“两个确立”,其中之一就是确立这一新思想的指导地位,这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完成党的使命任务,“迫切需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9期。。这些都表明,这一新思想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新征程进行新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一)高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对“三大规律”进行科学把握,在实践中对其认识不断深化,使得这一新思想的旺盛生命力得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被极大激发出来,因而这一新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鲜活、最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继续在当代中国高高飘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在实践中坚持科学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突出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度理论自信,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在21世纪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要想真正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3页。,就必须对这一新思想进行更好的坚持与发展。作为百年大党,要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凝心聚力,就必须旗帜鲜明、目标一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一面能够指引未来前进方向、凝聚强大前进力量的旗帜。

(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进程中,以全新的视野、高度的历史自觉统筹“两个大局”,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度“把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这一新思想实现了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立足于时代特征,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找准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并进行科学回答,以推动实践创新。这一新思想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以做好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事情为导向,敢于直面风险考验,勇于克服艰难险阻,以推动各项事业和工作向前发展,通过形成的一系列创新性理论和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守正与创新,又深度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既与党已有的系列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又推进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新的伟大飞跃。

(三)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根本指引,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3页。百余年来,党在不同时期进行的各种实践,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通过革命与建设使得中华民族“站起来”,通过改革开放使得中华民族“富起来”,通过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飞跃,在这一进程中逐渐摸索出了通往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2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2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五千多年辉煌的中华文明史,来自五百多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自一百八十多年浴血奋战的近代中国人民奋斗史,来自七十多年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建设史,来自四十多年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史,来自十多年守正创新的新时代。这一新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于新时代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谋篇布局,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时代之问”,搞清楚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通过全面系统诠释民族复兴的科学内涵与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与战略步骤,将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这一新思想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汇聚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为宽广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

(四)贡献了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伟大思想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更在于能够解决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深刻的世界意识、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世界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26)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0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能够解决新时代亟须破解的难题,同时它能够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以深厚的天下情怀勇于肩负大国责任与担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页。,在推动中国进步发展进程中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1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同国际社会共同推动更加美好世界的建设。譬如在维护世界和平上主张建立对话、结伴的国际交往观,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新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在促进共同发展上,这一新思想主张各国之间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共同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增强世界各国发展的协同性与公平公正性,使各国人民能够在共同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坚决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2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0页。;在全球治理上,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坚决反对单边主义、“阵营化”和“小圈子”;在文明互学互鉴上,这一新思想主张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文明相互交流破解文明之间的隔阂、破解文明之间的冲突,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3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1页。,在此基础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践进路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两个结合”被写入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释,更加突出其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大作用。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并成功指引新时代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夺取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坚持和发展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31)《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开辟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认识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性

“两个结合”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厚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性。从历史逻辑上看,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要想成功推进实践、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革命时期,由于党刚刚成立,缺乏斗争经验,照搬照抄别国革命经验,使得党的革命事业遭到了重大的挫折与失败,此后党便开始了“第一个结合”的艰辛探索,通过从历次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由此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同时,毛泽东强调“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3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18-319页。,突出体现了他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高度重视。在建设时期,党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更加突出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3页。,“中国特色”从根本上来讲来源于中华文化,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展现出中国风格、彰显出中国气派、体现出中国特色。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34)《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84页。,在治国理政中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有了更为明确的前进动力和前进方向。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但这种创新发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2年,第669页。。“第一个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从形态上讲,“中国实际”可以分为物质的、文化的、传统习俗的诸多方面,从时空上讲可以是当下的,也可以是过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珍贵产物,实质上也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创新过程中不能够忽视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

因此,“第一个结合”实质上也内在地包含了“第二个结合”的内容,开辟新境界必须在“两个结合”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实践逻辑上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正在大踏步向前发展,当前全体人民踏上了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民族复兴已成必然。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清晰认识我国国情,将当前发展的历史方位定位好,在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精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6)《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通过“两个结合”的双向互动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创造崭新的历史奇迹。

(二)准确理解坚持“两个结合”的可能性

“两个结合”的实现,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更具有现实可能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共性”,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具体实践是具有自身规律的实践活动,是“个性”,有着极大的特殊性。虽然如此,中国的具体实践在其内部也有着内源性的客观规律,也要受到“三大规律”的制约,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活动。因此,中国具体实践必然要接受揭示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科学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之中,才能够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这为“第一个结合”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而同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文化范畴,两者都内在地蕴含着追求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旨归,这就为二者实现结合提供了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取向、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血脉。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天下为公”等十个古语对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

同时,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进行无情批判,科学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必然逻辑,指明未来社会将走向共产主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求的“天下观”不谋而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强调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求的“民本观”不谋而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支配着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发展,要通过不断变革推动其矛盾运动,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求的“改革观”高度契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革故鼎新”“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革新思想。同时,党是为民造福的政党,其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同样的价值旨归。在百年奋斗中,党始终坚守初心,这个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在推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正确认识“江山”与“人民”的关系,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之间的契合。

(三)科学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新时代新征程,要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开辟新境界,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将其真正贯彻落实。

首先,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17页。马克思主义能够经久不衰,其奥秘之一就是其发展开放性,以新的实践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因此,要推进“两个结合”,真正展现出其对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具体实践对其加以创新,将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将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次,深入推进“两个结合”,解决新时代新征程重大问题是现实基点。“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现实国情和本土文明的一次检视和扬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强的内在统一性、严密逻辑性,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内容也是开辟新境界的最直观的体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4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5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党的十九大上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而后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进一步对这一新思想进行凝练创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4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这三大板块在逻辑上紧密相连,“十个明确”主要从理论上把握这一新思想,“十四个坚持”更多的是强调在实践中如何践行,“十三个方面成就”则是突出在这一新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成就,使得这一新思想总体上形成了“理论—实践—成就”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只有从整体上“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4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9期。,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在将其贯彻于实践进程中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新发展、开辟新境界,从而做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4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9期。。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发展问题,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4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9期。中深化对“第一个结合”的认识。

最后,推进“两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是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超越时空和国度的魅力和价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其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将其中饱含着的精神养分和智慧力量充分挖掘出来,更好地融入当代中国的进步发展中,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民族复兴凝心聚力,使其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在对其创造性转化中实现“第二个结合”,使其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实现新飞跃。

新时代进行的变革性实践,创新了丰富的原创性思想,展示了诸多标志性成果,通过对新时代伟大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深刻总结,全景式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具特色的创造性。譬如在党的全面领导上,提出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三力”、增强“四个意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4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8页。等;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提出“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制定了“中央八项规定”、开展了“六次主题教育”、坚持“三不”一体推进、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4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3页。等;在经济建设上,提出“经济新常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等,不论哪一方面都凝结了这一新思想在具体对应领域的新理念新战略,都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在不断推进。党的二十大将“十三个方面成就”纳入这一新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高度体现了“十个明确”的理论成就,充分展示了“十四个基本方略”的实践成就。同时,党的二十大更是将新时代十年的成就总结为“十六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新思想的丰富内容,在不断深化其总体性认识中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中医的特色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抉择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