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2024-04-14 03:48孔卓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人居环境乡村文化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核心内容。文化振兴视域下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方案时要审时度势,保证发展乡村文化的同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的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的一体化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就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以及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文化;人居环境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聚落‘双修视角下皖中圩堡民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S202310357566)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伴随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美丽乡村的持续营建,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为村民提供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乡村居民不断提升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乡村人居环境设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注重改善环境而忽略了文化振兴,继而影响乡村精神文化的传递,也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一、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概述

(一)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乡村”和“文化”两个词的结合,乡村文化孕育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守护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乡村文化是展现不同乡村蕴含的特色的文化类型,也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比如农村红白喜事与农耕节气的仪式、村容村貌、地方戏曲、习俗禁忌等等。村民是乡村生活的主体,其影响着乡村的文化;同时,乡村的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生活习惯等等。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乡土文化更是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生态道德。简言之,乡村文化展现的是乡村人民的智慧以及生活的经验,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表达了对自然界的一种感恩以及热爱之情[1]。

(二)乡村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将进一步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解决乡村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奠定扎实基础。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通过深入剖析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除了要改善风貌之外,还要保留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乡风文明。因此,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时要充分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继而挖掘出潜在的优秀文化,还要做好原有文化的保存,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影响乡村振兴的步伐。实现文化振兴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和美乡村。

(三)乡村人居环境设计

在乡村振兴中,生态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所谓的生态建设就是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等。而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是指进一步优化村容,改善村庄的不良环境,推动乡村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活环境。对于乡村而言,生态环境的改变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伴随乡村振兴全面开展,生态宜居成为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其最终将有助于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愿景。在保护好乡村绿水青山的同时,促进乡村的发展。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基于该理念对乡村环境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基于文化视域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利用环境来不断丰富乡村内部的文化,让乡村拥有更多的精气神,焕发出生产活力,展现出应有的魅力,继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二、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传统民居,进一步扩充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习俗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和谐共生,文化的有别衍生出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乡村村落亦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后,各地开展对村容村貌的改造,但是有些地方在改造的方式上存在问题,比如对破旧或者老旧的建筑进行全部拆除,然后重建。这类方式虽然能够保证乡村的环境,但是在拆除的过程中,也使得很多的传统遗存直接消失,乡村的乡土味、人情气息被阻断。对此,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对乡村环境内部现有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合理拆除和重建,进而达到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承载农耕文明的乡村留存着民俗民风、生态景观、民居建筑等大量文化遗产。文化振兴视域下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设计,不是一味地推翻和重建,应客观认知乡村生态环境失衡、生活品质下降的原因,在现有空间基础上进行外在自然环境、景观建筑的修复和内在民俗文化的修复,合理利用乡村自身资源,最终实现环境改善,建设出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

(三)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人居环境的保护与改造,有利于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性的同时满足居民更高的精神追求。随意倾倒的垃圾、破败的民房,尤其是各家各户简陋的厕所,都影响了乡村风貌,影响了乡村的生活环境。基于文化振兴视域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设计,不仅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实现乡村环境改善的目的,还能够将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为乡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提高其生活品质。

三、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系统性不足,以建筑研究为主

在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时,一些学者还是从建筑学出发,过于重视建筑设计的功能、技术,忽略了建筑设计和环境的结合,导致乡村环境生态性与文化性缺失。也有专家学者倡议在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时,融入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改善乡村的风貌,呈现不一样的乡村环境。这类思路和研究手法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其研究的视野、深度以及广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除此之外,市场上关于环境艺术类的书籍大多都是围绕个例编辑而成的,整体上在学术性以及系统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内容过于片面,主要集中于物理空间层面的优化

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给大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对物理空间层面的设计,这个层面属于静态的,设计也几乎是固定的。而乡村振兴战略中还提出了文化振兴,所以仅仅关注对物理空间层面的设计,是具有片面性的,忽略了和文化这一动态指标的联系研究。这也使得研究不够全面,缺乏完整性。当下乡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既要包含农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又要包括对人居环境空间的再创造,保留农村原有的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文化。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中“三生”文化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2]。

(三)研究思路过于单一,并未和文化振兴相结合

就当前关于乡村环境研究的思路来看,没有和文化振兴深度结合,同时还忽略了生态的研究。这也使得最终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推进中缺乏了文化以及生态宜居的概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相符合。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将乡村建设和城市化概念相混合,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将城市改造方案直接搬移到乡村,对乡村进行大改造,而这种思想也导致了乡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直接将城市的设计观念搬移到乡村,使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这不仅使得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被割裂,也影响了乡村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当下已经建成的新农村来看,存在着过度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的现象。比如一些新农村和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将乡村打造成一个旅游目的地,其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开发的情况,导致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在建筑方面简单复制一些历史景观,这也使得乡村内部缺乏自身的创造性,所改造的乡村几乎是同一种风貌,抑或是内部的文化支离破碎,和当地的人文特色完全不相符。这也导致了乡村文化逐步被曲解,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文化振兴视域下优化乡村环境人居设计的策略

通过对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文化振兴视域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设计还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前沿学术理论的支撑,研究的思路还不够系统,总体受程式化思维的影响严重。与国内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类似,国外此类学术研究与实践也走过一段曲折探索之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日本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就对城镇化以及乡村特色问题进行了优化和处理,缓解了二者存在的矛盾,既保护了乡村固有的历史,传承了乡村文化,又使村民享受到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了魅力乡村。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鉴于此,提出三点思路来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设计的研究。

(一)明确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科学系统性

就目前而言,对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研究大多为建筑学研究、环境设计学研究,内部研究较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难以给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的复制,应从历史学、社會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入手,从科学系统的角度去研究乡村的人居环境,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修复,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形态综合进行再设计。而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建筑学之外,还包含生态学以及艺术学等。从当下乡村人居环境的活化情况来看,乡村文化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定的话语权。当然,这和研究成果较少、较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研究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时,更应该从文化的视域出发,和环境设计相融合,逐步形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文化的话语权。只有将文化和环境二者进行融合,才能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使其在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价值。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强乡村环境和文化振兴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入,也能够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拓展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内容

笔者充分审视了乡村环境的空间性,将其确立为五个空间,分别是物质、文化、生态、生产以及生活空间。将其分为五个空间,是从乡村的实际出发,也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例如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概念,就和生态空间紧密相关。同时,以上所确立的五个空间,和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致的。在对乡村环境设计进行研究时,应该将“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研究的参照。这种研究才更科学、更系统,逻辑性也更强。在建设乡村环境时利用这样的研究,也一定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3]。如此,能够促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环境满载浓浓乡情,充满乡土气息,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民俗风情浓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将文化融入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环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乡村文化并不是一个僵滞的概念,其应该是立体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其内部不仅包含着和物质相关的内容,还包含乡村的民俗、民风等等。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实践环节融入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相一致,所以其本质上符合我国对乡村的改造和修复要求。而在具体实践环节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等,对乡村内部原有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合理对乡村进行设计。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助于帮助乡村居民认知到本土独特的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还可以将环境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对乡村空间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发挥其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实现生态富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推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构建和美乡村。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从重构到振兴,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也迎来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其研究还较为片面,对于乡村环境的研究还停留在物质空间阶段,未和文化、生态相互融合,一味重视城镇化复制和拿来主义,忽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也是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理论需要不断改进的部分。只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为乡村人居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性的依据,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参考文献:

[1]金千姿,林兴啟.城镇环境整治背景下的乡村环境设计方法研究:以临海市小芝镇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39.

[2]李朝阳,王东.文化振兴视角下乡村环境设计研究新思考[J].艺术设计研究,2019(12):69.

[3]方赫.基于城乡之中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3):73.

作者简介:

孔卓远,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人居环境乡村文化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文艺复兴”的经验启示与辽宁的“文化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