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4-14 18:20王欣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时代的特点,积极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路径,探寻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必要性 实施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小学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夯实中华文化的根基,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在其中挖掘教育资源。2014年相关部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相关部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边界,从内容选择、开展形式、学段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说明,是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南针。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而开放的网络也让小学生比以往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应该说,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强化传统文化根基,就是强化精神命脉,这是一个民族增强软实力的重要要求。特别是小学生,接受能力强,辨识能力弱,只有从小学习爱国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才能在多元文化中明辨是非。

(二)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焕发着迷人耀眼的光芒,根源在于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历来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以天下为己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同时又结合时代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塑形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树立正确观念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既包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为载体开展教育

1.专业的学科课程渗透

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育人、系统育人、可持续育人的作用,课堂是极其重要的载体。传统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教师要在专业学科学习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化整为零,浸润无痕。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小学阶段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全科覆盖。

语文因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包含大量的汉字、古诗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等,毫无争议地承担着传递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语文学科内容丰富,从字词到篇章,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汉字的由来、演变等,感受古人的智慧,在汉字的书写中,借助一撇一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字之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书法文化。

我们可以在朗朗的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陶醉于中华传统语言之美;在学习历史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胸怀家国、勤劳质朴、尊老爱幼等优秀品德。

除语文课程外,美术、音乐等学科都可以成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质。当今世界多元开放,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当学生惊讶于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怎样深入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美术学科中的传统绘画、传统服饰、传统建筑,音乐学科中的传统乐器和传统乐曲,都能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教师在体育学科中融入太极拳、五禽操有助于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學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感悟、践行传统文化。

在专业学科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到全学科覆盖,还要做到全学段覆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独立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范围主要针对思想文化方面。

以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教材以人格教化、道德教养、人文教化这些经典为核心,以儒家文化的原典,结合时代精神的传承,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教材内容的设计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儒家文化在齐鲁大地影响深远,因此,鲁教版课本注重地域特色,突出儒家经典、齐鲁地理和人文景观、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鲁风俗等方面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知识,以及中外名人名句、古今中外经典故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分别从生活、礼俗、科技、艺术、文史、社会、价值、思想八个篇章进行编写,将生活、礼俗篇这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放在第一层次;将科技、艺术、文史等精神文化类放在了第二层次;与学生联系较远的制度性文化,放在第三层次;思想、价值属于精神文化层次,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所以放在最高层次。

独立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系统性,整体性。

(1)依托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教育

借助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以下优势。首先,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整齐划一,校本课程依据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教师开发、实施,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学校的育人理念、学生的爱好特长确定内容,因此,校本课程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另外,国家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往往覆盖面较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只能略知一二,当传统文化融于校本课程,教师可以从一个点上着力,内容安排可以更聚焦更深入,更有助于挖掘其精髓。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描述: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涵盖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大文化领域。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此为参考,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比如,有的学校将中华传统诗文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从众多诗词中筛选出朗朗上口、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内容,按照同一主题或者相同作者、年代进行汇编。学生在这样的校本课程中,不仅能够吸收更多优秀的传统诗文知识,而且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文诵读、古诗文吟唱、古诗文故事展演、诗词大会,等等,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更深入地接触到传统诗文,学习热情更高。

又如,有的学校将独轮车、舞龙、非遗文化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实施,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和认识,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

(2)融入特色德育课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教师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

传统节日承载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美好愿景,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德育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国历史悠久,很多重大传统节日流传已久,承载了大量的传统习俗、传说故事、文化精神内涵,因此,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德育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体验性更强、参与性更广。

201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曾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对节日文化活动作出安排,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节日活动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焕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传统节日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以此作为学习途径,学生更容易接受。

借助节日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点切入,如:以传统文化为题的优秀诗文比比皆是,传统节日还蕴含着古人的家国情怀、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等,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节日主题的经典诗文;我们还可以对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服饰、食物、内涵精神进行系统化、项目化的探究学习,在文化内涵中一探究竟,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培养文化自信。

(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教育

以文化承载文化,以文化影响文化,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物质文化最直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文化墙,校园的一景一物,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借助直观的物象反映抽象的教育价值观,如:学校的整体装饰凸显传统文化,教室的墙壁上展示传统书画作品,学校的校园墙壁上展现中华传统优秀诗文,宣传栏里发布中华优秀品质故事等。

校园制度文化包含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能够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立规矩,成方圆。如,我们可以将家国情怀、中华传统的尊师重道、勤学好问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范式、规范体系、价值取向融入制度文化中,通过学校章程、校规班规、升旗仪式、班队会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修身立德,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教师将传统文化建设融入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以传统文化滋养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浸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以家庭教育为途径开展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又有独特的优势。

以家庭教育为途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雪落无痕。每个孩子从出生便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最初的教育都是由家庭完成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渗透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影响巨大,因此,当一个家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尊老孝亲,书香浸润,勤劳质朴等精神为家风时,孩子也将形成优秀的品质。

与学校教育相比,以家庭教育为途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不拘于时间、地点、形式、目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依据孩子的喜好、家庭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如,有的孩子喜欢诵读经典,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阅读相关书籍;有的孩子喜欢传统艺术,家长可以为孩子创设条件学习。

以家庭教育为途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庭讲座、家长论坛、家委会建设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筛选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开展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不能做一个说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身教者、孩子学习的同行者。如:济南市教育局开展的“众厨芳”“养机场”“尚书房”活动,鼓励家长参与进来,放下手机,全家一起做饭、一起阅读,打造温暖的亲子时光,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睦,学生勤勉好学,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形式。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做好教育和传承,就是守住我们的精神。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贴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黎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光明日报》2018年第12期。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曹志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8期。

(王欣,1983年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市市中区卧龙路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