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及创新发展路径

2024-04-14 18:20赵延红
关键词:中华院校传统

赵延红

摘 要: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但是在实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教学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创新性发展。课程建设和创新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媒体育人作用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建设 创新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02

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体验,能够深入理解、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精髓内涵。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让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具有全面发展能力和民族自尊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从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转移到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上。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方式。

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落实国家政策

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创新发展路径,并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

2.时代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这些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为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在新时代,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学生应该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持续加强德育建设。

3.有利于学生成才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学生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良思潮。高职院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和品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思想都能影响学生的理念信念。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成人成才的目标。

4.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职院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们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他们具备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让他们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理解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人才,他们将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師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传统文化课程属于公共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这导致了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薄弱,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比较单一,就无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热情,难以取得教学效果并提升教学质量。

2.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文化课程过于注重考试和书面报告,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难以体现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由于传统文化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目前课程评价方式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教师除了要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外,还应将对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目前的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大都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互评、小组互评,以提升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建设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在加强通识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校可以在校园内举办情景剧表演、汉服展示和古典乐器演奏等体验活动。教师要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报告、交流、展演等活动,以提升高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可以开展现场教学、实地体验、调查研究、走访实践等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及创新发展路径

1.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丰富并拓展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需求等选择传统文化素材、整合教学资源。传统文化课程应以浸润体悟式为主,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情怀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滋养。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当代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特性,把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融入教学当中。同时,课程教学目标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体系完整,有利于教学的课程体系。

2.加强教师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全面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教师比较少,负责教授传统文化课程的可能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他们可以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与该课程的标准和要求不太符合。目前的高职院校通常注重对技术性人才的引进,而相对较少关注对文化通识性教育人才的引进。

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其教学水平和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深度。高职院校应引进优秀的文史类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提供专业发展培训。为了提高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考察传统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

为了更好地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学习。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主题研学等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邀请名师进行经验分享,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教师能够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而科学整合优质资源。教师在线下课堂上讲述有关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和体会感受等,基础知识概念、理论知识等内容可以放到线上教育平台,让学生自主观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平台设置课后测试。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职院校可以合作共建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资源。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美德,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可以开展传统纪念日征文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校外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的体验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设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库,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实际的接受水平来选用相关的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同时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微课、慕课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满足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需要从课程资源库中检索、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展开主动学习和探究,促使其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进行转变,在资源库的辅助下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4.发挥媒体正向作用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新媒体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推动着社会实践发展。它为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这些新媒体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课前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教学视频、动画、音频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高职院校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每日向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定期发布相关知识、互动问答等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内容上,教师可以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采用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文化内容,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查找资料,通过网络线上平台来分享彼此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会,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

5.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评价中,期末考试通常作为最终评价的主要形式。然而,许多学生往往在考试前才开始临时抱佛脚,这使得他们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文化课程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全面、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高职院校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教师在考核模式上要从“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对课程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互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意识。在评价方式上,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的模式来实施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期末成绩主要通过笔试形式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占总评价的50%。而平时表现则是依据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参与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定,如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度、线上学习、作业提交、答疑解惑、参与活动等,占总评价的50%。以此构建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和考核。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平台,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媒体正向作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助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卜欣、董博、刘炜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6期。

[2] 陈雪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教育路径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22年第22期。

[3] 陈艳雪、钟延霞、李佳佳《中华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文教资料》2020年第6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GS[2023]GHB1478〕

猜你喜欢
中华院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