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渗透策略

2024-04-14 18:20金寒
关键词:汉字情感传统

金寒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了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采取开展诗词文化、节日文化、爱国文化、情感文化、汉字文化等多种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意义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04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内容。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下文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意义和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诗词、传统节日,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国家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在此期间,还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尊重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丰富语文教学的品质与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智慧和美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此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形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思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学生还能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基因。教师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成就,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身份。这种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虽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传统文化渗透的内容单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注重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教学,如古诗词、古文等。这导致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缺乏多样性。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戏曲、绘画、音乐、民俗等,但这些内容往往被忽视。

第二,传统文化渗透形式单一。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较为单一,常常以传统课文解读、背诵朗读等为主要方式。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体验,学生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可能会感到传统文化教学单调乏味,难以产生持久的兴趣。

第三,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动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一代普遍面临着许多课业压力。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或者无动于衷。这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时尚的内容,而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存在一定的障碍。

第四,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了解不深,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中可能缺乏系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开展诗词文化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为了渗透传统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诗词文化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如杜甫、李白、苏轼等名家的作品,通过解读和欣赏这些经典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和演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和表现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進行个别或集体的朗诵,也可以组织小剧场活动,将诗词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诗词的美感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去朗读古诗,熟悉古诗中的生字,然后去查它的释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对这些诗歌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让学生去感受这些诗歌中作者对不同场景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和意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开展节日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节庆文化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教师挑选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例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传统节日背后的环保文化内涵,如在清明节讲解扫墓、祭祖的文化背景,强调尊重祖先、珍爱自然的思想;在端午节讲解赛龙舟的起源,强调保护江河水域生态的重要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与节日相关的环保活动,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江河清理行动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深入体验环保的实际行动,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教师要在节日文化中融入环保的内容,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爱。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但由于人类的脚步在地球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很多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都被挤占,很多美丽的风景和传统的文化建筑都在慢慢消失,这已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讲授,教师让学生对课文的大意进行归纳,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课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的意识,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思考。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拯救我们的地球?平常我们都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列举几个与环保有关的节日,比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禁烟日等,让学生在不同的环保节日中学习到更多的环保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真切体验到节日文化。

3.开展爱国主义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得到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爱国诗词和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少年中国说》等,让学生在诗歌、歌曲中感悟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爱国主题相关的经典名著,学生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和人物形象,形成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爱国相关的纪念活动,如升国旗仪式、观看纪念影片等。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形成家国情怀和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一些爱国英雄的事迹和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英雄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激发学生对家国的感恩之情。

例如,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被摧毁前的照片和被摧毁后的照片,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和比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圆明园为何成为这个样子?你知道怎么回事吗?”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就可以带着同学们一起看课文,让学生自己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对圆明园曾经的荣耀和被摧毁的过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民族情怀,对祖国文化的爱,以及对侵略者的土匪行径的痛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

4.开展情感文化教学,加强学生情感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情感文化教学,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并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通过阅读、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并进行鉴赏和表达。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元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情感词汇,增强情感表达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主题的讨论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友情、家庭、师生关系等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思考和认知。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一些小事情,从这些小事情中,体会到妈妈对作者的关爱,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与母亲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引导学生将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感情联系起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比如介绍孟母三迁、画荻教子、岳母刺字等故事,让学生全面地体验到我国的亲情文化。

5.开展汉字文化教学,促进学生规范写字

汉字文化教学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文化,所以,小学生就算不把书法作为自己的兴趣,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标准书写的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笔画顺序,让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规律。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汉字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由来与发展,体会汉字的深厚文化内涵。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片,学生会更加重视书写汉字的规范性和美感。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汉字书写练习方式,包括横竖撇捺、连笔组词、填空练习等。通过反复练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形态和正确写法,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和速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典故、词源和文化内涵,通过故事、谚语、成语等形式,让学生将汉字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联系起来。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匆匆》一课时,教师要知道,该单元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而写作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字词和汉字的书写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文,把课文中的关键单词和学生不认识的生字词找出来,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会写这些字吗?你知道怎样书写才是正确的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写这些字,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断练习,使书写更规范。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教材和教学设计,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郝琳琳《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5期。

[2] 郎建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学周刊》2022年第10期。

[3] 王俊霞《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年第17期。

[4] 李晓宁《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讨》,《世纪之星·小学版》2021年第11期。

[5] 谭静《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年第8期。

[6] 张爱红《关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华夏教师》2020年第9期。

[7] 吴深煌《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考试周刊》2020年第60期。

[8] 焦天福《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語文教学当中的渗透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8期。

[9] 王妍《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39期。

[10] 李娜《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数码设计.CG WORLD》2021年第3期。

[11] 田维仲《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策略》,《新一代:理论版》2022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汉字情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老传统当传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