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

2024-04-14 18:20李志新
关键词:语文课堂传统语文

李志新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爱国家、爱民族、促团结的道德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并就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07

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是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构建科学、完善的融入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和育人功能,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艺术表现形式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谚语、成语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传统母语语言文化情境中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汉字是最具汉民族文化特性的符号,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是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力量。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学习现代文化提供保障。

2.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小学生可塑性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仁爱、诚信、忠义等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另外,传统文化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文化和社会价值,能够对学生的品质和品格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小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他们喜欢吃汉堡、喜欢看好莱坞大片,甚至有的学生还会盲目崇外,认为国外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先进、更发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会全面否决本国文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受学生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未能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之乎者也,也不仅仅是诗词歌赋,它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先进发明,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并不落后,甚至还曾一度“遥遥领先”。还可以将传统乐器引入课堂,让学生聆听美妙的乐曲,让学生明白乐(yuè)与乐(lè)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既能增强文化自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教育是重要的文化传承渠道。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助力教学的高效开展,而且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育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仅能够影响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同时也会对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还会对学生家长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甚至会对学生的下一代产生積极影响。

二、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1.提升传统文化理论水平

在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组织者、引领者、设计者以及实施者等。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水平将直接影响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是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基础和保障。

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理论水平,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学校应为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创造便利条件,定期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培训。为保障培训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确保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帮助教师夯实传统文化知识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多总结反思,多积累经验与素材,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2.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拓展与补充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资源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汉字是最具汉民族文化特性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学好汉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传统语言文字入手,挖掘汉语言文字文化,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在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融入汉字的发展历史,向学生介绍汉字的造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汉字的魅力。例如,“山”“鸟”“田”“火”等均属于象形文字,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象形文字是从原始的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原始图画的象征意义逐渐增强,图画性质逐渐减弱,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文字形式。另外,教学中还涉及大量的谚语、成语等内容,这些内容均蕴含着丰富的汉语言文化,如成语背后的小故事,谚语中蕴含的哲理等。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这些谚语意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古代生产力低下,个体难以脱离群体独立生存,需要大家团结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团结合作便成了个体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将谚语蕴含的哲理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再如,在讲解“高山流水”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的同时懂得珍视友情。

除了汉字之外,古诗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古诗词具有意境幽美、语言精练的特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单纯的诵读与讲授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的契机,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杜甫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圣”。《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兵车行》是杜甫的中期作品,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则属于杜甫的晚期作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将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带领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进而加深对相关作品的理解,并深刻体会相关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涉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春节的来历,不同地区过春节的习俗,带学生领略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3.精准把握融入时机

傳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措施。要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则需要教师精准把握融入时机。精准把握融入时机则需要教师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以新课导入为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导入会对后续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导入能够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从军行》为例,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忠报国》的背景音乐,同时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豪迈的歌曲以及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图片,可以同时带给学生听觉与视觉上的冲击,既能加深学生的体验感,也能使学生对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适时引入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涉及《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内容,在完成本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帮助家人做家务”的任务,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体验生活的滋味,感悟中华孝道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孝道文化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之间分享交流,共同学习传统文化,领悟优秀传统美德。

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融入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也要精准把握每一次传统文化的融入时机,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助力教学的高效开展。

4.拓展融入途径

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不仅容易被外界事物干扰,而且自身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带给学生新颖的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为提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应采用多样化的融入方式。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借助多媒体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克服传统文化本身晦涩难懂以及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知音难觅、惺惺相惜之情。在带给学生听觉享受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再以《江南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江南雨》,借助优美的旋律与引领学生走进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体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美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让其在加深理解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组内讨论制定活动计划。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搜集感兴趣的成语、歇后语、猜字谜语以及与汉字发展演变相关的资料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交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或搜集书法作品,并在班级内进行书法展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校园板报比赛、诗歌朗诵大会等活动。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

5.完善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之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和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模式。以往的教学评价更多地从应试角度出发,过于强调成绩和结果,导致学生一味专注于分数,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利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价值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评价模式。一方面,教师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评价之外,还要积极开展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均属于学生评价。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多向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要借助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其次,应用形成性评价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通过终结性评价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

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渊博、王士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教育科学论坛》2023年第32期。

[2] 练燕华《基于儿童立场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亚太教育》2023年第18期。

[3] 闫建敏、梁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创造性转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节气文化”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