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4-04-14 18:20梁凤娟
关键词:内涵初中语文传统

梁凤娟

摘 要: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的融合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取材历史,传承文化;名著阅读,浸润经典;民间故事,传承智慧;戏曲艺术,传播国粹;传统节日,弘扬文化;诗词歌赋,感悟意境等六个方面的融合措施。本文认为,通过上述融合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融合措施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记忆。在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书法、国画、京剧等传统艺术,以及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初中语文课程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取材历史,传承文化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和淡化,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深挖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的背景和内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授《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孙权劝学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是东吴的君主,他通过劝学的方式鼓励吕蒙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典故等元素,如孙权的仁爱之心、吕蒙的谦虚好学等,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孙权劝学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挖掘,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且可以引用课文中的名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意味着离别一段时间后再次相见,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对方。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这句话的内涵和意义,使他们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随后,教师便可以通过组織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孙权劝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孙权劝学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名著阅读,浸润经典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内涵。名著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名著中蕴含的深厚思想和丰富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名著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引导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名著阅读来感受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名著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以名著导读《西游记》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学生对这部经典名著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或分组阅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分享的方式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佛教思想、道教信仰、儒家道德观念等,通过提问、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和任务,如角色扮演、绘画创作、写作练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和表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具有勇敢、聪明、机智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三、民间故事,传承智慧

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教师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民间故事的结合方式。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和创作,通过写作、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将民间故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女娲造人》一课为例,《女娲造人》是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通过讲述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表达了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同时也传递了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念。在《女娲造人》这篇课文中,女娲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她创造人类的伟大事迹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女娲用黄土塑造人类的形象,寓意着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可贵;女娲为了填补天地之间的空缺而创造了人类,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这些故事情节都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義精神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在语文课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女娲神话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神话故事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和智慧,让学生了解女娲的形象和特点,以及她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起源的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进一步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戏曲艺术,传播国粹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智慧和美学价值。教师通过将戏曲艺术融入语文课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者的身段、面部表情、唱腔、动作等综合艺术形式,能够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伦理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并获得一定的戏曲知识和欣赏能力。

以何冀平创作的话剧《天下第一楼》为例,这是一部以京剧为题材的话剧作品,通过对京剧演员的生活和表演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讲解、欣赏、模仿等,将戏曲艺术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忠诚、孝道、友情等,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析和表演训练,让他们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和演绎,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文化素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剧目的创作和排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相结合,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五、传统节日,弘扬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教师将传统节日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传统节日也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传统节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和热爱。

例如,在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中,以“春赛” “祭祀”为背景展开叙述。春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在《社戏》中,鲁迅通过描写春赛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春赛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讲解春赛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戏》中所表达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社戏》中的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如祭祀、舞狮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在《社戏》中要进行祭祀?”“舞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意义?”等等,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通过这样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还可以选择与社戏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通过分析社戏中的春赛、祭祀等场景和细节,让学生体会到社戏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六、诗词歌赋,感悟意境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等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感受古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歌赋,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诗歌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诗词歌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风险,而教师将诗词歌赋融入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的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师在课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诗词歌赋的内涵和特点,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只有教师对诗词歌赋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才能够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诗词歌赋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策略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这首词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将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忠诚精神。词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指的是战场上的战斗场面,词人通过对战场环境的描绘和对将士们战斗姿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来感受诗歌中的激情和力量。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策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苏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1期。

[2] 徐宁《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汉字文化》2023年第20期。

[3] 陈慧君《注重语文融合性,建立文化自信》,《七彩语文》2023年第40期。

[4] 蔡红芳《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年第10期。

[5] 陈小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名师在线》2023年第27期。

猜你喜欢
内涵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挖掘习题的内涵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