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2024-04-14 18:20王平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初中语文

王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本身即含有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对学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故而,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古诗词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在熏陶、体验中形成对传统文化更深的理解与掌握,这对于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质量、促进自身健康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3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备受重视,甚至有很多的学校定期对教师加以培训,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去探索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创作背景,形成独有的见解,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谈、分享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神来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教育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世界中筛选而来,属于精品中的精品,具备极高的传承价值、文艺价值,其中涉及诗人的价值取向、高超智慧,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其中的传统风俗、节日等,能够实现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涵、提升教学趣味性的目的,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

(二)利于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关注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悟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在探索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从而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古诗词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阅读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故而教师可结合古诗词类型、特征来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此来渗透传统文化。主要是:

1.多次朗读,感受诗意

很多古诗词中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必须在多次朗读中才能形成比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故而在面对比较复杂的古诗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关注其中的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入学习。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对其加以朗读时,应合理断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夕/是/何年?如此,学生才能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词人对永恒宇宙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的深度剖析,让学生亦能不再局限于眼下,而是如古人一般更多地去思考整体、思考未来,继承前人遗愿,探索未来星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又如《观沧海》,体现的是诗人大气磅礴、宽广的胸怀,故而在阅读时,学生应注重节奏、重音等,边读边想,思考曹操当时的情感,在脑海中模拟当时的画面,以此来形成自身的独特体会。

2.整体阅读,整合文化

整体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采取比较多的一种阅读方法,具体流程是:由教师设定议题、选择文本,由学生展开多文本阅读,以此来提升阅读速度、丰富阅读量。教师在古诗词学习中引入该种方法,可通过设定议题的方式将具备某种相同意象的古诗词组合起来,探索其中的传统文化,品味其中的人文內涵、文化意境。

以议题“菊花”为例,其象征“傲然不屈”,备受文人推崇,教师可据此展开群文阅读,筛选阅读篇目,如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展示了其对菊花的喜爱程度,并凸显了菊花不畏严寒的可贵品质。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花”来自喻,强调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此外,还有郑思肖《寒菊》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都可作为群文阅读的素材,让学生在联合阅读中品悟“菊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基础知识学习,领会传统文化精髓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难以将所学的古诗词知识进行串联,更难以领会其核心含义、传统文化精髓、完美韵律等。据此,学生应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关注以下要点:

1.细致剖析,感知文化韵律

教师对古诗词中重点的字、词、句展开细致讲解,根据学生对各类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协助学生规划古诗词基础知识学习计划,充分感知其中的韵律,体验古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语言美。以《渔家傲·秋思》的课程教学为例,整篇词作从整体至细节描写皆体现出节奏美、韵律美,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可对其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重点关注每句词的最后一个字,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律,基于此再讲解词作特点:“这首词采取的是双调,上下包括62个字,前后各5段,每句词最后一个字,皆采取了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如‘异‘意‘起‘里‘闭‘里‘计‘地以及最后的‘寐与‘泪,在咏唱或者朗诵时,具备铿锵的和谐感,词作前半段低沉婉转,下半段开始慷慨雄放,这种变化也体现出词人虽身处荒地,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情怀。”这种将整体词作进行细致化剖析的方法,能让学生对其中的基础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记忆与掌握,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并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2.深究古诗词注释,拓展文化空间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中附带有较多的注释,用于协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对学生古诗词基础知识学习极为重要,能当作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资源。古诗词注释内容中包括了礼仪典章与节日习俗、地名与人名、古代意象与典故等种类繁多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在学习时,应有所取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经验对其加以探索。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课下时间对其进行追根溯源,理清文化脉络,明确有无新的文化内涵产生,在梳理中找到新的教学点,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意识。

(三)挖掘教材,提取其中的传统文化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近百篇哲理深刻、内涵丰富的古诗词篇目,在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尝试从教材中提取文化素材。关注以下要点:

1.关注诗词创作背景

教师要关注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正式教学前,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即搜集诗人的人物生平、所处朝代、当时情感等,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以辛弃疾为例,作为南宋词人,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奔走,置个人荣辱于不顾,是爱国文人的典范,因此,词作通常离不开家国情怀、沙场点兵等情境,如在进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学时,教师可对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延伸,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济南,但从未将自己视为金人,而是以宋人自居,并从21岁开始抗金,后与主战派陈亮一见如故,这首词作也是与陈亮共同缅怀抗金生涯,并再次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即便是“白发生”也不悔。学生在了解辛弃疾当时处境的基础上,能够感悟词人的责任担当、英勇奋进、爱国情怀,将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深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促使其关注更多的故事,仿佛身处于那个时代,对自身德行产生深远影响。

2.挖掘传统文化底蕴

教师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需对教材中的古诗词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对其加以整理、分析,结合资料补充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对传统文化加以分类,在知识层面包括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礼仪规范等,如《水调歌头》是词人苏轼于中秋之际所作,涉及传统文化中的“中秋赏月”,教师可通过追溯赏月的历史渊源来渗透传统文化。赏月源于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崇拜太阳、星辰、月亮,视中秋节为祈求丰收与祭祀的时刻,后续逐渐发展为怀念亲人、庆祝团圆的节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与传颂古人的情怀与智慧,感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奋发图强、仁爱孝悌、思乡念家等感情,很多古诗词中不但包含了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糅合,教师需提前做好准备,查阅资料。以《木兰诗》为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善良淳朴的巾帼英雄,教师在挖掘其中爱国情怀的同时,还应感悟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道”,鼓励学生对其加以学习与继承。

(四)引入情景教学法,构建传统文化课堂

古诗词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但年代久远,很多表达方式与当下有着较大的不同,且牵涉较多晦涩难懂的词句,若教师仍旧按照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授课,可能会让很多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据此,教师可引入情景教学法,构建传统文化课堂。具体为:

1.进行情景解读,深化古诗词理解

情景教学指的是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具体的情景,以此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代入感,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此诗是李白在得知王昌龄遭贬谪后所作,对其加以分析时,教师可先从诗作主人公王昌龄开始,分析王昌龄的身份、官职、性格、贬谪原因等,也可结合王昌龄当时的表述来进行分析,如他在《芙蓉楼送辛渐》中说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进行情景解读时,教师可辅以对应的图片、短片、资料等,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教师还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当时的情景加以演绎,以剧目的形式对其加以解读、再现,加深对诗作中“愁心”“明月”的理解。

2.搭建问题情景,感受古诗词诗情画意

问题情境,即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中,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比如,在《使至塞上》的课程教学中,这篇诗作为对边陲大漠的描述。在学生初步阅读后,提出问题:“诗作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若学生难以梳理内容,可再以系列问题来加以引导,如:“是什么人出使边塞?怎么去的?他去边塞做什么?他有没有到达目的地?”教师以问题来串联起学生对诗作的整体认识。然后再发挥想象与联想,以此来进行诗作中的情景再现,如:“你觉得在诗的哪一联中会有人物对话的场景呢?你觉得他们会说些什么?”教师还可让学生对其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

(五)联系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常态化建设

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在接触、练习中,让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部分。具体有以下措施:

1.组织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举办古诗词主题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可以举办以“春节”为主题的诗词活动,搜集教材中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如王安石的《元日》、高适的《除夜作》、文天祥的《除夜》,让学生对比各类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不同,在寻找差异点的同时,增强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其后再查询资料,寻找诗词中有关春节习俗的表述,与当前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如“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鼓励学生多接触经典诗词作品

初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到了比较多的诗词作品,但仍不够,故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搜集一些经典诗词来阅读,亦可推荐一些诗词集,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相互分享、交流,以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为分享课,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分享、交谈的过程中提升对古诗词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增加文化常识,提升文化素养。此外,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古诗词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国好诗词》等,吸引学生关注,实现课内外教学结合。教师也可模仿这些节目在校内举行相关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综上,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展开了综合论述与分析,教师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渗透路径,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流程加以调整、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宏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对联》2023年第17期。

[2] 谢芳娃《初中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19期。

[3] 周瑞颖、孙永兰《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杜甫古诗词作品为例》,《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4期。

[4] 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

[5] 石雅梅《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6] 陈伟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第二课堂》202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