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4-04-14 18:20王海凤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文本

王海凤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实现了广泛传播,对于逐渐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文化所影响。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且还能增强其道德水平,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4

文化是一个民族实现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力量,没有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中华民族就无法实现伟大复兴,故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在增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经过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实现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最终实现相应的教育目标。

鉴于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融入相关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情感认知,提高其价值观念,从而为学生后期的高效学习与健康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促进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自信,以促使其形成相应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具有显著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有助于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新时期,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讲解相关语文知识,又要培养与发展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这就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发展。传统文化涉及多种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将其与语文知识密切结合,就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研究内容,以实现课堂整体容量的扩充,促使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同时,教师将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对教学主题进行探讨,可深化学生对于主题的认知,并通过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机会,从而使学生高效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提高其综合素养。

第二,有助于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背景下,必然会出现很多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既体现出思想文化的长久发展历程,又体现出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融入这些经典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既能促进学生自身视野的开阔,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素质,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在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第三,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而其思想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一状况下,学生就极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正面引导。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具体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讲解与融入,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经过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人和人彼此谦让的意义,基于该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经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具备良好道德观、奋发图强的人,逐渐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实现高效学习。

第四,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需结合初中生的具体学情,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其自身的学习需求。教师想要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实现提高,就需学生经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教师需对具有教育价值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精细挑选与整理,并对其涉及的文化理念以及传承元素进行细致分析,如仁、义、礼、智、孝等,这均属于学生需学习的内容。学生经过知识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精髓及意识形态。另外,随着经济与文化的深入发展,教师需积极思考与探讨怎样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强化学生自身的爱国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从而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深挖文化素材,强化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篇目都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联系,教师应围绕教材篇目主题深入挖掘文化素材,拓展教材內容,在润物无声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利用文化素材激发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动机。同时,教师也应该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爱好,采取灵活的文化融入形式,体现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并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对《桃花源记》进行讲解时,为了凸显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趣味,教师可以依据文本中描述的内容,发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进行直观呈现,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更好地欣赏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经过真实情境,深刻体会到作者在世外桃源中寄托的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情感。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读文本,以便学生在初步了解到文本内容的同时,能够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教师通过问题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桃花源中,大家看到武陵人时非常高兴,各家各户都热情招待,这是为什么?这能否充分呈现出传统文化当中的待客之道?”通过该问题,教师可将中华民族的待客之道讲述给学生,以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并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调动探究积极性

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借助新技术更好地展现文化内涵,优化教学形式,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更好地了解文本知识,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相关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例如,在对《木兰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收集花木兰的动画片,并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内容剪辑下来,编辑成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能够通过动画了解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感知花木兰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花木兰的品质,进而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随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木兰诗》中的格式与以往学习的诗词格式有什么不同,并对乐府诗的特点、韵律等文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掌握乐府诗的行文风格,深入了解花木兰所具有的优秀品格和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木兰诗》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有哪些,从文本中,学生可以看出木兰是否愿意从军,从军时体现出了怎样的心情?通过阅读与探讨,你在花木兰的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这样,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能够搭建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支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讨,解答实际的问题,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为其后续实现拓展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渗透文化元素,提高文化感知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改版,且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渗透。在目前的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中都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元素,鉴于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渗透,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际感知力。同时,语文教师可依据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化或者是故事当中呈现的各种人物品格进行塑造,通过讲解人物品格及其性格特征,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

例如,在对《阿长与〈山海经〉》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课文中的“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具备的性格特点,以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在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当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有元旦时说吉祥话以及吃福橘等风俗习惯,还对地方独有的传统风俗习惯与文化进行了阐述。在这篇课文当中,学生虽然能看出阿长较为迷信,但是也感受到阿长的热情与朴实,充分歌颂了其作为劳动人民的真诚与朴实。另外,语文教材当中还包含了很多的文言文以及古诗词,这都属于传統文化的载体,此时,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古诗词以及文言文,对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以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化感知力。或者,在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的课外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进行讲解时,本首古诗中描写了“此夜曲中闻折柳”,学生对这句古诗进行研究可知,传统文化当中,折柳通常表示离别。学生可以对诗句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4.巧用信息技术,培养文化素养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更多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或者是表达家国情怀。在众多的古诗词中,学生能够看出古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以深刻体会古人的实际生活情况。经过了解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不断提高。因此,在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立足于初中生的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把难懂的古诗文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讲解给初中生,促使学生真正吃透所学内容。另外,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古诗词描写的场景通过图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促使学生在和古诗词产生密切接触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对《黄鹤楼》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等的图片,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崔颢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时,教师可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求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朗读,以深刻体会到“晴川”的恬静,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诗文具备的对仗工整的特征,而且还能体会到古诗文的真情实感,感受到作者表达出的思乡之情。以此为前提,教师可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渗透,以便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

5.组织实践活动,融入传统文化

第一,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语文内容有着显著的场景性以及人文性,在场景创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语文教学效果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对此,教师应依据教材中的文本主题,以教材知识为载体,组织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实现巩固与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对《智取生辰纲》进行教学时,文本节选了《水浒传》的一个片段,主要体现晁盖等人截取杨志押送的生辰纲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中的故事,设置舞台,代入角色,以话剧的形式演绎课文内容,通过实践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感悟传统文化,体会经典名著的精华。

第二,组织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中充满了人民的智慧,更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在完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实践资源渗透,以便于学生在接触与吸收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对《屈原(节选)》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基于课文的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进行了解,并将节日当作主题积极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例如,端午节期间常见的活动有龙舟竞渡、包粽子与吃粽子等,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活动,并深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情怀。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人们在节日文化中寄托的美好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能强化其文化自信,促使学生自主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基于教材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具备的魅力,从而为学生自身综合素养以及文化底蕴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世军《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山西教育(教学)》2023年第10期。

[2] 陈小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名师在线》2023年第27期。

[3] 张洁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4] 陈辉《闻文化之味,赏文化之韵——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5] 赵正伟、蒋文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2期。

[6] 孙成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9期。

[7] 俞天明《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2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