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4-04-14 18:20陈记梅
关键词:数学知识传统数学

陈记梅

摘 要:本文探讨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中传统文化的形态,其次探讨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9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开始阶段,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数学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期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一些参考。

一、小学数学中传统文化的形态

1.显性形态

显性形态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本数学教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它并不藏在复杂的公式或定理之后,而是嵌入在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栏目中,如“数学拓展”和“你知道吗”。这些栏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额外的数学知识,还展示了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用心梳理这些显性的传统文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在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2.隐性形态

隐性形态的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中是无形的,它们像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数学教材的各个板块中。这种形态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数学知识点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可以逐渐发现并领略到这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比如,在教学生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时间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和应用。这种隐性形态的传统文化需要教师通过融入式、渗透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们发掘。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知识点进行追根溯源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3.融合形态

在小学数学中,传统文化的形态不仅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存在,还存在一种独特的融合形态。这种融合形态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要挖掘其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例如,在教授“图形面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古代的“圆周率”这一数学概念。讲述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这个神奇的数字,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计算圆周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教师需要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价值

1.彰显文化之源,理解数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概念、方法背后的文化根源。举个例子,当教师在讲解“数”的概念时,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的算盘。算盘是中国的传统计算工具,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算盘的使用方法,并让他们明白算盘在古代商业交易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还能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数学故事和成就也可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比如,教师可以讲解古代数学家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修建水利工程、规划战争等。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历史价值。

2.提供文化之根,促进文化心理融入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承文化。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信念。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知行合一”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实例和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时、分、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的计时方法——刻漏。通过讲解刻漏的工作原理和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时间的计量方法。或者,在教学“图形面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割圆术。通过讲解割圆术的原理和应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应用文化之本,传承数学文化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學中,教师不仅需要教学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文化智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例如,在教授“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传统图形的构造理念。以“正方形”为例,它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方正”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寓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正方形的几何特性,也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文化节,让他们通过制作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手工作品等来深入体验和理解数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师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文化智慧,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感受文化渗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融入教學中。例如,在学习“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古代的记数方法,如用算筹、结绳等记数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演变。算筹是一种计数工具,用竹、木、铁等材料制成,形状不一,其中一端为红色,另一端为黑色。在学习“十进位”时,教师可以介绍算筹的使用方法:将10根算筹扎成一束,称为“一”,扎成两束即为“二”,以此类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同时了解古代计数方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将学生引入传统文化氛围中。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以我国的“剪纸艺术”为例,通过剪纸作品中的等分、倍数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漂亮的剪纸作品,将它们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在剪纸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纸张等分、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剪裁等问题,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强化文化符号,感受数学魅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探索文化符号的魅力是一种独特且高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汲取数学知识的营养,更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符号和元素宛如历史的瑰宝,既承载着数学知识,又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学生在学习“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八卦的形状和意义。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探索八卦的形状和意义,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算术”时,可以借助算盘这个文化符号开展教学。算盘能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通过实际操作算盘,孩子们不仅能够锻炼计算能力,还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探索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的方式,让数学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3.利用故事引导,提高学习自信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不乏与数学相关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教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学生对中国数学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古代数学家如何巧妙地解决数学难题的故事。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例,在这个故事中,年幼的曹冲巧妙地使用石头的重量来测量大象的重量。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让他们思考故事中的数学原理。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曹冲是如何测量大象的重量的?你们能使用类似的原理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重量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华罗庚尽管早年家境贫困,但他对数学的热爱不减,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华罗庚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陈景润是我国的著名数学家,他在数论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成功是源于他对数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通过陈景润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敢面对挑战,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4.运用趣味题目,弘扬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数学题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一张中国古代的货币,并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图案、文字等特征。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货币是多少元?它是哪个朝代使用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货币的数值和历史背景。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例如,一枚古代货币等于多少元人民币?如果一个古代商人有一枚货币,他可以买多少斤大米?如果一个现代商人有十元人民币,他可以买多少斤大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价值和换算关系,还能让他们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不同之处。

再以“认识时间”这一课为例,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与时间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例如古代的计时工具、时间测量方法等。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数学思想,还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传统文化,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例如,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古代的计时工具是什么?古代的时间测量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数学思想。

5.结合实践活动,深化文化认知

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好方法。通过开展传统数学文化专题活动,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和探索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和素养。例如,在学习关于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入传统的“四合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测量、计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锻炼他们的数学技能。此外,通过实践活动,教师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每次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鼓励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上述“四合院”的例子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测量的数据与教材中的理论数据存在差异,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准确地应用数学知识。

当然,教师在组织这些实践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实践活动要与数学课程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其次,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最后,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的结果如何。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通过实践加深认知”是一种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芮金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价值、困境与路径》,《辽宁教育》2023年第19期。

[2] 李翠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江西教育》2023年第35期。

[3] 郝婵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与传承》,《学苑教育》2023年第34期。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传统数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