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4-14 18:20孙旭光
中国学校体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练课程标准动作

孙旭光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习内容和资源的提供者,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之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以来,越来越多“以学为主”的体育课堂,尤其在这次十四城市第八届中小学优质体育课展示课活动(以下简称“十四城市活动”)中所展示的体育课,从设计到實施都让教师看到了“以学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与以往的体育课相比有了诸多变化:从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注重体现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从结构上体现完整的大单元教学,从教学方式上体现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从课堂模式上体现“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些变化和改进,促进了学生主动学练、深度学习,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内在转变,能够较好地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的育人功能。笔者从观摩者的角度,结合十四城市活动的课例,就《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领下做好“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与同仁们探讨。

一、教学中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坚持以体育人导向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课程教学各个层级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将课程目标设置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具体学情相结合,将育体与育心相结合,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技能掌握和兴趣培养,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体育课堂综合育人功能。如,在水平二(三年级)《田径:迎面接力跑》一课中,在目标的设置上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学会迎面接力跑立棒式的传接棒方法,练习灵敏、速度等体能,培养学生与同伴团结合作、克服困难、主动参与的意识,执教教师将迎面接力跑与西安文化体验主题相融合,创设学练情境“游客小分队打卡闯关”,创设真实的比赛情境“星级信息员我争取”,让学生在情境练习中增强兴趣、掌握技能,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有责任心、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中体现“学、练、赛、评”一体化

大部分执教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内容丰富、情境真实、方法多样、互动良好的完整学习活动,将“学、练、赛、评”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充分动起来的过程中享受运动乐趣,形成丰富、深刻的运动体验,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得;同时,能够基本达成学生技能从理解、掌握到能用的学习目标。如,在水平三(五年级)《体操:肩肘倒立》一课中,执教教师在基本部分教学中设计了趣学、趣练和展示3个部分:体验各种倒立方式—前滚翻+一种倒立的组合—前滚翻+一种倒立的组合+后滚翻动作组合—学习肩肘倒立—练习组合动作—展示与比赛,一系列的设计彰显了课堂的层次感。运用“蝴蝶翅膀的煽动”练习形象解决了收起手臂夹肘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各小组自编自创的2~3个体操技巧动作进行展示,师生进行点评,进一步巩固、拓展了本节课的技能学习,体现了“学、练、赛、评”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着明确的说明,要在课堂中创设多种复杂运动情境,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指引,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如,在水平二(三年级)《足球:脚内侧传接球》一课中,执教教师以带着朋友游深圳作为情境导入,以到深圳不同景点旅游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应用了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情境。如,带着朋友游世界之窗(学生1人1球,通过运球到不同标志垫做原地踩球动作)、游锦绣中华绣球节(2人1组点对点脚内侧传球;传球比多2分钟计时赛)、游红树林公园(学生运球过障碍,再传球给伙伴)、大湾区杯足球赛(5VS5的比赛帮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所学技术),通过在情境中学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所学项目的体验和理解。

四、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学为主”的课程设计,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编内容,从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注重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加强学生对于所学项目的完整体验和理解,提高学生在真实活动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水平三(六年级)《篮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执教教师以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为主要内容,2人1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2人1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0人小组四角传球接投篮练习—10人小组运传投加防守组合练习(从人少到人多练习,从原地到行进间练习,从单个技术到组合技术练习,在组织上和内容上体现结构化、循序渐进)—半场5VS5实战比赛,通过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运球、投篮、防守等技术进行组合,提高了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学生在真实的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并能担任裁判工作,帮助其形成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整节课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所学技术在实战中如何应用,促进了学生对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深度学习。

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练活动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应将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和探究学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水平二(三年级)《田径:迎面接力跑》一课中,执教教师通过问题导入(今天老师邀请大家化身成为小游客走进西安,学习迎面接力跑,大家有信心克服困难并坚持到底吗?)、观看视频演示(专业接力比赛交接棒视频)、教师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加深动作方法记忆)、学生自主探究(探究传接棒的方法与时机)、小组成员合作学练(原地走、慢跑、中等速度跑的传接棒方法)、教师点评指导,循序渐进地设置练习环节。采取2人1组练习(在近距离和慢动作的基础上2人1组练习,增加练习密度)、“星级信息员评选”(2人1组练习,以一定标准相互评价动作完成情况)、4人1组练习(运用所学交接棒方法合作完成交接棒)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最后,以打卡闯关(打卡每一个西安的著名景区)的形式4人1组进行比赛(同时用音乐渲染比赛的氛围),巩固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练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在“以学为主”的体育课堂中,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还需要考虑具体教材内容和学情,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要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在学生没有任何动作技能基础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动作概念,如,水平二(三年级)《武术:段位拳》一课,学生初学这套武术动作,没有动作基础,初学阶段执教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动作让学生集体学练(未分组),教师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进行普遍和个别纠错(在口令下集体练习动作方便教师观察并发现问题)。学生基本掌握了动作后,教师则以武术嘉年华的形式进行展示评价(将学生按动作分成若干门派),让各门派相互打分。通过这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六、合理设置运动密度与强度,促进学习效果的实效性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运动密度是否达标、是否合适是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指标,但具体还应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是否适合等因素。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在上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教师让学生集体暂停进行讲解、示范、队形调动等的时间,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动起来,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效果,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如,水平二(四年级)《体操:仰卧推起成桥》一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精讲多练”的原则,整节课从一般准备活动的“果实大作战”到拉伸练习以及基本部分的顶髋练习、反手推臂练习、仰卧推起成桥练习、体操组合创编和最后的比赛都是2人1组运用体操垫和羊角球进行的,没有出现队形调动,每个环节教师简要讲解示范完毕后便安排学生练习并巡视纠错。基本部分难度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用羊角球作为辅助器材,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练习方式,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每名学生一张垫子保障了学生一直在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达到了“多练习、强技能、增密度、保安全”的效果。

七、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促进学习样态的多样性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化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成为当下教学的新常态,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水平二(三年级)《田径:折返跑》一课中,执教教师借助课件中“消防小助手”搭建“消防训练营”的主题情境,利用手机投屏功能让学生在大屏幕上观察动作,建立动作表象;借助VR虚拟场景的跟练视频、VR消防小助手和真实消防员的技术动作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技术;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探究如何“快速领取装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折返跑技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探究学练营救任务;在练习中紧扣“消防训练营”的主题情境,以挑战和比赛的方式结合音乐营造紧张的训练与救援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小消防员”的角色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折返跑的学练与比赛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八、尊重个体差异,构建指向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贯彻《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以运动技能的量化指标为唯一评价标准,应综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态表现、进步幅度等评价每一名学生,寻找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体育课堂打造成发现学生亮点的课堂。整个评价过程应体现评价的多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课堂评价,对学生认识不足的地方给予及时指导,从研讨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给出学生评价和建议。如,在水平三(五年级)《田径:跨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一课中,执教教师将本课设计为闯关活动,分别是第一关“整装待发”(准备活动),第二关“拜师学艺”(教师讲解示范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第三关“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跨橡皮筋体会完整过杆动作),第四关“勇攀高峰”(挑战不同高度,师生点评),第五关“挑战自我”(体能练习)。每一关都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给出了不同高度的设计,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目标。學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对于动作技能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及时进行奖励评价,并及时让其他学生对其动作表现进行点评;对于能够克服自身恐惧、实现自我突破的学生,执教教师进行及时的鼓励表彰。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客观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学练课程标准动作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动作描写要具体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画动作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