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14 02:43朱田
关键词:内涵历史情感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面临学习功利化、情感体验匮乏、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启发式教学、重视情感体验、灵活教学手段、文化素养培养等措施。教师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学习、视觉化历史之旅、史学思想导引、跨学科联动课程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综合理解程度,为其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3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意识。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学习功利化、情感体验匮乏、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使學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体验文化的深邃内涵,获得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悟。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学习功利化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大隐忧是传统文化学习功利化倾向。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更倾向于运用学习工具完成机械记忆,而非深度理解与分析传统文化。在这种功利取向下,学生对文化的应用与创新可能受到忽视,仅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而非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体悟。

历史课堂上,学生被灌输了大量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然而这并不等同于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功利导向使得学生倾向于追求应试技巧而非对文化背后思想内涵的把握。虽然学生可能通过学习工具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但由于缺乏深入思考与细致分析,他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种功利取向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学生或许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机械记忆获得一些知识,但由于缺乏深度思考,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无法将所学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入现实,也无法从创新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目标来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情感体验匮乏

情感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匮乏,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真实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无法深入感知文化的内涵。

情感体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的单一和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不足等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缺乏真实的感受,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堆砌中。这种情感上的匮乏使得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局限在理论的层面,难以与文化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的不足可能削弱学生对文化的主动参与和传承的内在动力。学生在情感上的缺失可能导致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持消极态度,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是对文化的传承。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仅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表面性的学习任务,而未能深刻理解文化的真实内涵。

(三)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一些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未能掌握方法,过于关注拓展途径而忽视学生的真实体验。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师未能灵活掌握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对拓展途径的过度追求。一些教师可能过于注重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过度强调教学手段的拓展,可能导致学生对新方法的抗拒。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难以专注于文化本身,而更多地关注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也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当学生感受到教学手段的僵化和过度创新,他们可能对文化学习产生疏远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抵触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无法真实理解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尤为关键。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认知之路上的引路人,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历史场景,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挖掘事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启发性课堂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这样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主动参与到历史事件的分析之中。例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家学派的观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好奇心。此外,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这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事件表面,更能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重视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体验对学生理解和传承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关键作用。通过真实情境与历史人物的故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加贴近历史,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波动与奋斗历程。例如,在讲述腊子口战役时,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战场的残酷,从而引发他们对红军长征的深刻思考。其次,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情感价值。例如,在介绍孔子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他所倡导的儒家文化理念,并通过与当下社会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最后,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通过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例如,在讲述历史人物的奉献精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这种奉献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对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

(三)灵活教学手段

灵活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展示相关实物或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通过展示古代书法作品的实际手迹,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历史人物的艺术创作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参观古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接触历史文化的遗址,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历史建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实地参观古代建筑,通过亲身感受建筑风格、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或表演等方式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对文字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文化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融入传统文化的关键一环。教师应通过品鉴文学作品、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品鉴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对文学巨匠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在学习历史人物时,通过阅读其传世之作,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和对时代的贡献,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历史古迹、博物馆、历史名人故居等地,亲身领略传统建筑、艺术品的独特之处。

三、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文本分析互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互动式文本分析软件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以《秦统一中国》为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文本分析工具,实现对史书文献的互动性阅读。

1.通过软件工具,学生可以深入研读《史记》等史书文献,将关键字标注、提问等形式融入文本分析过程,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好奇心。例如,在《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标注工具突出记载秦始皇制度创新的片段,思考法家思想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体现。

2.互动式文本分析软件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献更深层次的解读。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关联事件等辅助信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内容。以《秦统一中国》为例,软件可以呈现出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的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实施这一系列措施的动机,从而深刻理解背后蕴含的动机。

3.通过互动式文本分析,学生还能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软件中的学习任务设计可以包括提取关键信息、总结文章观点等,锻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分析论述的能力。在《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分析文献中关于法家思想的论述,可以逐步形成对于法家思想核心观点的把握。

(二)视觉化历史之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视觉化历史之旅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以《盛唐气象》为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盛唐时期的风貌,实现以下目标:

1.虚拟历史之旅通过立体化的场景还原,使学生仿佛穿越时光,亲身感受盛唐的繁荣与辉煌。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赏盛唐长安城的繁华市井、宫殿建筑等,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2.虚拟历史之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通过在虚拟场景中加入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元素,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盛唐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呈现杜牧、李白等文学巨匠的创作场景,让学生深入感受盛唐文学的独特魅力。

3.虚拟历史之旅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参与互动任务,如模拟盛唐时期的手工艺制作、商业交易等,使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而是成为一次全方位的沉浸体验。

(三)史学思想引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史学思想导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对史学思维的影响。

1.通过讲解历史思想和学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对史学思维的影响。在《百家争鸣》这节课中,通过学习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历史观,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观念的多元影响。儒家注重道德伦理,道家追求自然法则,法家强调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些思想不僅反映了时代特色,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读方式。

2.史学思想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百家争鸣》这节课,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理解儒家强调人伦之美、道家倡导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制严明的同时,能够更全面地审视历史事件,形成独立而明晰的历史认知。

(四)跨学科联动课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设跨学科联动的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历史与科技、文学、地理等融为一体,从而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领域学习的综合素养。

1.通过与科技的结合,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的影响。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可以使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科技成就。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实境、数字化重建等,更生动地感受历史文化,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与文学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涵。这种综合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形成更为细致入微的认知。

3.与地理的结合可以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地域差异的认识。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特色,学生能够领略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深刻影响,形成更全面的历史观。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与跨学科素养的桥梁。通过启发式教学、情感体验、灵活教学手段以及文化素养培养,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的教学理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人文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司马晓孔《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科普童话》2023年第15期。

[2] 王宝文《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9期。

[3] 顾培兰《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29期。

(朱田,1995年生,女,汉族,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内涵历史情感
活出精致内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挖掘习题的内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历史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