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4-04-14 02:43刘凤霞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历史

刘凤霞

摘 要:我国的教育事业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课程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历史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将核心素养纳入学科培养目标中,为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大量的深刻内涵,有利于高中历史育人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高中历史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希望给同行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36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有所调整。面对这种情形,新《课标》极力倡导学科教师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为培养核心,争取为社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展开。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更多知识,逐渐形成文化自信。

一、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要求

核心素养是教育部专家委员会通过一系列审议形成的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现代化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注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基础。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支撑力,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蕴含着先辈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涉及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研究领域,学生要站在大局角度步入新时代,进而成为德才兼备、拥有伟大抱负的高质量人才。

第二,自主性。自主性以“人”为发展根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鼓励更多人自主学习和管理自身行为,逐渐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与此同时,学生要在规律生活中及时应对社会突发情况,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塑造健全人格。

第三,社会性。学生要主动加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獨立个体,学生要在社会中承担应有责任,积极与其他个体建立和谐社交关系,尽可能在社会集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独立探究、认真学习、储备知识、学科思维发展以及准确分辨是非的技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荣辱感,在心中怀有伟大抱负,自强自信,继续传承民族精神,深入了解家国情怀。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核心素养为学科导向,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全身心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历史学科改革目标奠定基础。

2.传统文化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辅助力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人民的生存智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也有了很大变化,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一致、自强自信等新时代伟大精神,引导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能够有效丰富教学内容,认识到文化渗透的意义。

具体来说,中华文化大多数来自实际生活,通过上千年的积累,孕育出优秀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促进新时代发展。对于高中生来说,传统文化学习能够在无形中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思想,改变他们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扩大其历史视野,让学生在每个学科中都能挖掘历史元素。历史是证明人类存在的依据,文化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其中包含人文精神、人生哲学、待人礼仪等方面,与当前所要开展的高中历史教学大致相同,能够成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储备库。如果教师将传统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传统文化展现精神引导和资源辅助的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方便地理解知识,并且在具体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就能辅助教师实现历史核心素养育人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第一,教学理念局限性大,对传统文化重视力度不够。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教学模式单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无视学生的学科技能培养需求。此外,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而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出来。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匮乏,违背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突出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从当前高中教师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二者很难实现整体融合,以至于绝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在开展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时,为了将学科基础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到位,教师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而是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以教学重难点为根本,对相关的传统文化渗透、挖掘,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最大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足,以至于学生学习期间只能对传统文化有表面认识,未能做到深度感知。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渗透传统文化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关乎学生学习成效的直接因素,所以,在具体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在这一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他们共同对课堂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逐渐形成历史解释思维。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很大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站在自身角度挖掘历史资源,借助自身的活跃思维分析历史、探究历史,并且在探索中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历史观。

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学习这类历史知识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当时华夏儿女在危险环境以及生命财产遭受威胁情况下,迸发出的坚忍不屈、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以林则徐为核心,利用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影片,营造沉浸式的教學环境,切实感受到林则徐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的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就要将林则徐的精神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一起,阐述林则徐从政为官四十余载,一生为人正直,在做官期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为百姓谋取福利,深受百姓群众爱戴。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林则徐:“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林则徐这种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在面对危险时没有退缩,始终保持不失民族大义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个学生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弘扬历史文化,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2.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的融合

历史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历史性、时空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教学深入融合,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还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学生深度学习历史知识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知道它的地位,这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们遗忘传统文化,十分迷恋西方文化,这便说明了人们已经忘记何为华夏民族的文化根本。由此得知,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否则将会置中华民族于危险之中。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与现代历史相结合,打造趣味性历史课堂氛围,能够加深历史教材的深度,丰富历史教学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以“五四运动”为例,当教师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时,除了着重向学生介绍“五四运动”的事件全过程之外,也要组织学生从文化角度深入挖掘“五四文化”资源和背景,全方位对其进行探索,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国家危机时所做出的真实反应,例如不断努力或者是牺牲。同时,在这一教学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中华儿女为国拼搏的无私奉献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感以及历史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3.传统文化与教育评价的融合

历史教学脱离不了事件与人物,尤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中生的爱国精神培养提供资源支持。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要依照当前教材特点和内容,与思想道德评价体系相融合,通过多方面评价了解学生的学科表现以及掌握程度,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不断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从而在日后学习中影响学生的言行,逐渐帮助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评价的融合,也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例,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并且讲述了毛主席的出生环境以及政治生涯。当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对毛泽东精神进行合理评价,随后在学习中接触更多毛泽东思想,掌握大量历史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4.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材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将这一内容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也能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现如今,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关注细节,以教材为载体,组织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积极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彰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材利用率,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日后的学习中对历史产生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5.设计实践探索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基础的历史知识之外,也要在日常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进行铺垫。教师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文化产生认同感,首先要深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设计丰富的实践探索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应该严格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设计对应的历史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观察,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最终形成个性的文化认知与历史认同感。

例如,在学习“民族抗日”知识点时,教师应结合重点内容设计实践课题,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抗日老兵,通过采访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抗日经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在课题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每组学生对采访结果进行汇报,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与理解,讨论在当下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弘扬爱国精神,如何将爱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利用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亲身学习与接触更多新的历史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使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思路。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化成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者转化成主动者。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标准,也是合理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真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评价水平,促使高中历史教学逐步走向人文化、探究化与高效化,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邓正莲《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1期。

[2] 巴金兰《核心素养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34期。

[3] 祁石英《基于核心素养刍议高中历史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文化产业》2021年第24期。

[4] 徐会琼《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文化史内容的变化与教学策略》,西华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5] 王楠《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核心历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