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书院制下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探索

2024-04-14 02:43高层
关键词:书院育人传统

摘 要:本文在梳理当代大学书院制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探索以传统文化为内容、思想政治为引领、多元教育为载体的书院制模式下的高校育人体系。本文通过探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对高校育人的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全新探索。以问题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站位,给予书院制育人更多发展空间。学生通过书院制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服务,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二是融通中外,为发展提供新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书院育人制度。

关键词:书院制 高校育人 协同育人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40

书院制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高校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可以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要求是紧跟时代变化的,是通过观察、学习国际形势、格局而产生的。书院制倡导通识教育、提倡全程育人的理念和时代要求相符合。

一、转变教育观念 德育为先

《大学》中提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书院要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品行的教化置于首要位置,将学生德育置于书院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提升德育在教育考核过程中的比重,通专结合,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就高校教育系统而言,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围绕着打破“应试”这一概念的控制和垄断,教师要想根治“应试思维”的顽疾,就要真正从“教人”走向“育人”,教师要思考如何将专业课程进行延伸,拓展学校各类活动形态,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直至学校教育制度整体结构性改革,实现教育均衡。

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未来社会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以适应时代需求。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其中的优秀元素进行传承和弘扬。同时对其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这有助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致实书院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

高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场所。尤其是对于高校发展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特色,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中国书院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讲学、研究、藏书、刻书、祭祀、学田”等基本的功能与活动,致实书院在创建运营中,特别是在结合时代与本身的条件方面,以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文化资源,形成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现代化育人传播方式。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各国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让中国文化取得更好的发展,这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就致实书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致实匠心社”。社团主要与水泥、玻璃、陶瓷、高分子等材料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手艺人”方式為学生们传授技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致实创新社”。社团主要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致实同心社”。社团主要关注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4.“致实—美心社”。社团主要开展传统文化艺术类以及动手劳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美育教育。书院制的平台让传统文化发挥出隐性教育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劳动技能、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到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书院按四理念一目标(四加一)建设模式,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着力构建四大育人理念,着力打造三全育人阵地,着力健全双院协同机制,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培养,把着力创新特色育人载体作为建设目标。通过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面向建材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工程观、创新创业能力、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教师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书院的核心管理理念,通过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建构,弥补专业学院追求“以学科为中心”管理格局的不足,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落地生根。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是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课外培养”是书院的主要教育形式。课外培养与课内培养同等重要,都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课外培养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我校把“创新能力”作为致实书院的特色定位。书院根据专业和特色,以学习型社团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团队为核心,以科技竞赛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

致实书院在社区搭建思政导师等六支导师队伍下沉社区,运用“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育课+个性发展课+创新创业与课外科技活动课”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全课程育人体系建立品牌。同时引入“学校教育+家庭浸润+社会锻造”的“三环联动”育人模式。

1.着力打造三全育人阵地

我校构建社区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台,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扎实专业素养的中国建材行业人才。

在“师带徒”的教育模式中,师傅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徒弟,同时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传递给他们。师傅通过引导徒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具备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书院逐渐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主要平台。

2.着力健全双院协同机制

通过控制协同机制为关键的书院改革要求,教师在书院发展全过程中进行以改革认同为起点的书院认知嵌入,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书院文化与高校内部治理有机结合,建设以师生交流为重点的书院导师制,系统推进大学书院改革与大学治理。

3.着力课内课外一体培养

致实书院以培养具有报国志向、理工素养、人文情怀、艺术气质、体育精神综合素养的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使命担当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书院将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培养按照四个大类别分别进行建设:即以德育建設体系为核心的初心工作坊(初心阁),主要建设与实施创新为国、学成报国的德育建设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判断能力。以专业能力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匠心工作坊(匠心阁),主要建设与实施前沿科技、学术提升的相关专业能力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以能力拓展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创心工作坊(创心阁),主要建设与实施科技创新创业、结合所学专业开展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展实践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素质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同心工作坊(同心阁),实施跨界融合、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组织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及写作及社会适应等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当今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而社会对人才的理解也不再是简单地局限于知识量的多少, 更多地要看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文化的使命

传承民族文化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课题,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源泉也同样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和谐、包容、协调、多元共生的基本特征,其中积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而不同”“包容与共”的创造精神,这是我们的文化魅力。

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它通过艺术手段来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高校书院机制是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践行“全员教育”理念、回应一流本科教育应然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组织形态的革新之举。

书院制下高等艺术教育的传承文化使命主要体现在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艺术人才、促进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新与跨界发展以及提升社会文化素养等方面。通过系统地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艺术人才:书院制强调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教师通过开设涵盖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使其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人才。

促进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书院制下,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汇聚一堂,形成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教育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促进艺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书院制高等艺术教育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开设传统艺术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等,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书院制高等艺术教育也需要关注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鉴。

推动艺术创新与跨界发展:在书院制下,高等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提升社会文化素养:书院制高等艺术教育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企业合作等方式,推动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社会文化素养。同时,书院制高等艺术教育也需要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将艺术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五、当前书院制面临的不足

重“术”轻“道”。书院制下的专业和通识教育,通常着眼于专业学科教育、学习发展、学生干部管理等问题,正因如此,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稳定,根本原因在于重术轻道。实际上,当代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以及方向与目标并不清晰,需要以深植中国大地的厚重文化、生命智慧加以引导。

重“硬件”轻“软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建设的书院均配备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有些学校还配备了智能系统、音响氛围系统等高端电子设施。然而,书院制下各类学科交叉后所需的教师培训与文化素养普遍不够充分,富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思政教育教材等“软件”仍比较欠缺。

重“西方”轻“中方”。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学校要做出适应国情的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由于书院制育人的基础是以育人为精髓,美育为载体,各高校对各类不同机制下的育人模式进行总结,丰富了书院育人机制的理论与内涵,为高校书院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经验模式与范式指引,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书院的继承和超越。在建设初期,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着缺乏部分师生认同、思政工作不够深入、双院耦合程度低、硬件与软件建设不到位以及教师队伍育人观念尚未转变等现实困境。大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完善要扎根在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土壤、文化生态之中,缺乏传统文化引导的心理教育,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事实上,许多书院制改革的高校选择了赋予生活空间以教化功能的道路。我们在对部分高校的领导层访谈后发现,该高校建设书院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教育问题,希望让学生宿舍区同时承担文化育人的功能。书院的建立初衷很好,但要真正实现目标,必然要对现代大学书院制有充分的认识。

对中国高校而言,要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摸清改革的“痛点”,既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要博采众长,汲取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制书院所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提升改革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北京教育(高教)》2023年第1期。

[2] 徐菁辉《高校书院思政育人模式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中国教育科学》2016年第7期。

[4] 高层《新时期高校审美教育模式创新探究》,《大众文艺》2023年第8期。

[5] 柴渭、赵颖《以需求变化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术探索》2013年第3期。

[6] 周方舒《现代大学书院协同治理研究——以N大学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7] 刘卫红、广予《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使命》,《民族艺术教育》2010年第2期。

(高层,1985年生,女,河北故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美学)

猜你喜欢
书院育人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朵云书院黄岩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白鹿洞书院记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