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2024-04-14 02:43孙玉喜
关键词:孔明灯古诗词物理

孙玉喜

摘 要:中华民族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强大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及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人的传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新时代的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传统文化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成为必然趋势。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课程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42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支撑,更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引领。所以,教师将传统文化与教育领域进行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物理学科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丰富物理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增加物理知识的魅力,让学生跨越时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原则

1.相互尊重原则

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能够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知识灌输方式,借助信息平台促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因此,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互相尊重的原则,即根据物理学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不得违背二者的发展规律,从而落实美美与共的目标,提高物理学科在教学改革中的应对能力。

2.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一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保证传统文化能够渗透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根据渗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渗透策略,增强初中物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兼容度。并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拓展渠道,让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对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限制,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能够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使物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3.与时俱进原则

根据哲学观点,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社会阶段的不同,社会现实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强对传统文化现实性的学习,挖掘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的契合点,满足物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与行为品质,我国各级学校都开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致力于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物理作为初中教育的重点学科也需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需从多层面入手,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1.融入物理精神,培养学生求真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五彩纷呈的特点,与中华人民的不懈追求以及勇于求真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求真精神,并明确传统文化优良品质与物理知识的融合点与契合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求真观念。我国对物理知识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早,在长久的研究歷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的科学家以及物理爱好者,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求真、求实的物理精神,他们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社会,给当代人民带来巨大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历史名人事迹并展示由物理知识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从而引导学生在名人事迹中感受求真态度的引领作用,体会我国人民对真理的追求精神,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树立远大理想,在求真态度的支持下为物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以磁场物理知识为例。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对磁现象的研究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12世纪时,我国将磁场物理知识应用于航海。在古代,郭璞对磁场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他指出磁和电现象具有一定共通之处,此理论在当时的社会上具有创新意义,并为后世展开对磁现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展示了磁电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磁电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并在当代社会得到进一步证实,利用磁电理论制成的磁悬浮列车,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最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与物理精神进行总结,通过电与磁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国人对电与磁理论的不懈研究,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以及勇于求真的物理精神,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如,我国的古代著作《春秋纬》中提到“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句话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为“运动、静止是相对存在的”。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在网络中搜集《春秋纬》中的具体内容,将《春秋纬》中相关的物理学史与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进行融合,这样身处新时代的学生,也能了解到我国文化史中的物理学知识。

2.融入文化故事,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故事,其中不仅包含着社会变革以及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也包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因此,教师将物理知识与历史故事相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价值。历史故事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人民在不断认识自然以及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为历史故事注入新鲜血液,中华民族的探究精神使历史故事焕发出别样光彩。教师将历史故事与物理知识相融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并在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中对自然规律进行总结,这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基本生活认知,更能通过生活现象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感受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从而养成勇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精神。在历史故事的支持下,学生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光的折射》的物理知识时,可选取光折射的经典现象——海市蜃楼,作为重要教学素材。首先,教师要讲解海市蜃楼现象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对此现象看法的转变。海市蜃楼现象在古代就已产生并被人民发现,但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海市蜃楼现象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历史资料《灾祥志》和《五行志》中,将海市蜃楼现象当作不祥之兆,当海市蜃楼现象出现时,人们则会朝其祭拜,以保平安。但明朝的陆容通过对海市蜃楼现象进行进一步观察与研究,认为海市蜃楼的产生可归结于阳光和空气。其次,教师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海市蜃楼形成的光线图,鼓励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对海市蜃楼出现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总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光经过全反射以及折射,呈现于观察者眼中,但观察者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对“将厚玻璃放置于钢笔前面,钢笔则发生‘错位”的现象进行解释。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教师能够拉近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以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3.融入诗词文化,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诗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喜欢利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看法以及生活态度。因此,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载体,更是历代人们智慧、文化的结晶。教师将古诗词文化与物理知识进行融合,可以赋予物理知识更多的人文素养。实际上,为了弘扬古诗词文化,还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活动,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诗词走向综艺舞台,也为古诗词文化的传承打开了一条特殊的渠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挖掘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突出物理知识逻辑性、精准性强的特征,让物理知识与古诗词的“美”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充满美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对运动的定义是:“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物体位置出现变化的一种现象。”针对这一知识,教师可引用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诗《七律二首·送瘟神》,他在诗中提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这句诗所表达的是:“人生活在地球上,由于地球会自传,如果将地心作为参照物,人会在不自觉中行八万里路。”这句诗诠释了“运动”的定义,学生从诗中不仅学习到物理知识,还能在字里行间感悟一代领袖的胸襟与情怀。

再如,在“相对运动”与“参考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引用《襄邑道中》中的诗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句诗用物理相对运动的知识解释为“船只与天空的云属于共同运动,如果将船作为参考系,云就是静止不动的”,为了进一步强化物理知识与古诗词的融合效果,教师可接着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让学生分析在此古诗中哪些是参考系。古诗词的融入让物理知识具有了趣味性,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强,学习效果也更佳。

4.融入传统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多种内容、多种形式流传下来,而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多种娱乐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挖掘和应用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做文化的传播者。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知识类型,广泛搜集传统艺术资源,甚至让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现今的青少年知晓什么是钢琴,什么是小提琴,却不知什么是京韵大鼓,什么是乐亭大鼓,什么是皮影,这些传统的艺术已经逐渐被青少年遗忘。实际上,很多传统艺术与物理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需找到融合的契机。

例如,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光学”知识是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大多知晓“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很少有学生将其与传统艺术进行联系。实际上,皮影戏所应用的就是光学原理,通过将灯光照射到隔亮的布上进行表演,在表演时配以打击乐器以及弦乐器。很多学生知晓皮影戏是传统艺术,但是没有将其与物理学知识进行联系。教师将传统艺术作为教育资源,开展物理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并让学生养成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5.融入古代发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魅力,古代先贤们也早已对物理学知识进行了多方研究,在光学、力学、热学、声学等多个领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古代发明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渐淡出了世界科技的舞台,中国早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一些发明,也开始被人们所遗忘。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每一个物品在创造过程中所要应用的自然材料,其基本性质都与“物理”相关,物体的形状、品相、色泽、成分、密度等都属于物理的范畴。由此来看,古代发明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整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对这些伟大的发明进行应用,可以拓展物理课堂,让学生再度看到“引以为傲”的民族智慧。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浮沉的条件”知识时,教师可以列举“孔明灯”的例子。孔明灯属于非常古老的一项民间艺术发明,被称之为“热气球”的始祖。“孔明灯”的发明者是“诸葛亮”,当时他正处于被司马懿围困的境地,士兵无法出城求援,此时,诸葛亮通过计算风向,制作了可以飘浮的纸灯笼,成功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后人将其称为“孔明灯”。古人既会应用孔明灯进行祈福,也会用其传递消息。在授课时,教师可利用“孔明灯”的发明,让学生思考“浮沉條件”,一个发明还可以引出一个历史典故,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物理情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孔明灯”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从孔明灯的来源、制作流程等多角度出发,让学生全面了解“孔明灯”的原理,将其与物理知识进行联系。显而易见的是,“孔明灯内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就会出现膨胀,当其在空中所受到浮力逐渐变大,超过自身的重力后,就会上升”。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拥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与物理知识进行无缝衔接,助推传统文化与物理知识的融合。

综上,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引导物理教师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还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 杜明荣、孔桢乐、张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价值与策略》,《物理通报》2023年第6期。

[2] 孙丽《“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中国新通信》2022年第9期。

[3] 李洪浪《谈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1年第7期。

[4] 王卫锋《文化引入策略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帮助分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年第2期。

[5] 林馨、郁符等《STEAM教育与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结合——以“走马灯”为例》,《中学理科园地》202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孔明灯古诗词物理
只因是物理
踏青古诗词
孔明灯的来历
飞吧,孔明灯
处处留心皆物理
新年愿望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