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的三维探析

2024-04-14 03:01佟怡林方
关键词:中华德育传统

佟怡?林方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的德育中,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关键的议题。在德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将大中小学德育与传统文化融合是必由之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各级学校的教育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在课程规划、教育手段以及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三个方面,能够给予各级学校关于理念的启示,最终提出通过设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凝聚各方合力,加强载体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注重文化建设;科学划分职责,完善队伍建设四方面的融合措施。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德育 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56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元素,其中涵盖着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情感、社会习俗、文艺创作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厚内容,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思政课程的基础。当前我国强调要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结构,并推动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何以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元素融入德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技能,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其良好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民族情怀: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丰富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诚信、仁爱、勇敢、孝道等,这些品质对于培育新时代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时代意义:为丰富当代文化提供动力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创新的源泉,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提炼,教师可以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时尚元素相结合,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又可以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双向互动。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其文化品位,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现代人。

3.国际视角:为全球文化交流构建沟通桥梁

在当今高度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成为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促进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桥梁。全球文化交流正因此变得日益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和哲学思想,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观察角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教育功能:推进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一直在于道对德修养的培养。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来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面化素质教学模式——即“一体化的”品行教导系统(简称:DST)。《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一体化进程;2020年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别设立了一个指导委员会以协助并引导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综合性的社会價值观念的学习工作,从而为其在新阶段下的全方位的社会行为规范养成提供了有力的指引和必要的保障措施。

2.德育衔接:促成纵横型联结的必然要求

现以我国目前的德育课程标准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3年版)》为基础,展开研究。

德育衔接分为纵横两轴,从时间角度来看,学校依据道德教育的目的、主题、课程和活动等各个方面来构建一条垂直的时间线,把不同的学习时期连接在一起,使各年级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保证学生能够平稳地从较低级别的学习阶段转移至高级别的学习阶段,从而保护了道德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德育教学的启蒙学习,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基础性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奠定坚实的道德教育基础。

从空间的维度上是指德育的横向衔接。一方面是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三种德育衔接,教师将德育融入学生的不同空间中,贯穿到学习及生活中,从而发挥有效衔接的效果。

二、何以必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的意义

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应该重点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联。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中能够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实践遵循的教育内容;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家校联动三方面为大中小学提供理念启发。

(一)为大中小学德育提供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孝顺、礼节、忠诚和仁爱等,这对于增强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理论基础:把握双创要求

双创能力又称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体现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体现了创业意识和能力,是两者的综合体现。换句话说,双创能力涵盖但不局限于创新思维、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以及创业意识等各个方面。

“双创”以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内容提供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方法,坚持“双创”表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态度。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文化影响力、赋予中国文化以话语权之现实和时代意义,是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之文化时代价值的关键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双创”中才能紧跟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当代世界和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文化智慧的指引和文化实践启示,这是中国文化话语力量的生成逻辑。

2.实践遵循:创新教育语汇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石和灵魂,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生活和价值观,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广泛的词汇。

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鼓励人们以爱心和同情对待他人并实现自我价值;另外,这种文化还提倡个人要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二是培育道德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孝顺、仁爱、友善等,这些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大中小学德育中,教师应将这些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强化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责任,提倡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德育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四是传承优良家风家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家教,倡导孝敬、和睦、勤俭等家庭美德。五是提升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文学、艺术、历史等丰富内容,教师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能够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六是强化实践体验。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实践,开展多样化、富有内涵的实践活动,如庆祝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参与志愿服务等,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体验。

(二)为大中小学德育提供理念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儒家仁爱、道家无为、法家法治等,可以为现代德育提供有益的启示。以下从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课程设置: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化以人为根本。天地人之间,人为中心;人神之间,人为中心。据《论语·为政》所述:“君子不器。”孔夫子主张真正有品格的人不会只具备单一的功能。朱熹对此进行了阐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论语集注》卷一)只有“相通”“不器”的人才能够成为“非特为一才一艺”的君子,即完善之人。也正因如此,自西周开始,课程便兼具体育、德育、智育等多重意義。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2.教育方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我们应该采用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技巧,如“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等,以突出道德教育的实用性和目的性。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完整性和生成性,关怀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以及人的价值,并主张以融合的思维,运用兼具多重教化意义的教育实践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完善之人”。唯有让教育内容深深扎根并茁壮成长于对人性关怀的土壤之中,用全局和全方位的教育观念来引导教学内容的创建及执行过程,才有可能推动学生的完全进步,学生才能够真实地“拥有自己完整的本性”,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3.家校联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为了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相关部门在2022年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方案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并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校园文化方面,通过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传统戏曲表演等,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进一步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带动孩子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之全面发展。

三、何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的路径

教师、学校、家庭、企业等均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融合的效果,因此,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及前提下,提出二者融入的具体路径。

(一)设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在德育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融入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人文精神等元素,使之成为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逐步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课程中的比重,使其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二)凝聚各方合力,加强载体建设

教师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改进德育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网络、影视、艺术等多种形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理念相结合,提高德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内化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营造浓厚氛围,注重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形成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设立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等,教师要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面对数千年历史传承所形成的珍贵遗产,学生要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从古代传统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蕴含于其中跨越时空边界、具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精髓挖掘出来,在延续文化根脉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个人提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四)科学划分职责,完善队伍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思想内涵丰厚、外延广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思维,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营养源泉。教师要重视现阶段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问题,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案例与实践,而并非强加于现有课程内容中。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德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变和发展,不断挖掘其道德教育的价值,积极寻找实践途径,为培养具备民族精神、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维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汉字文化》2023年第20期。

[2] 谢业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促学生成长成才》,《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年第40期。

[3] 潘如龙、章忻、周宇晗《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浙江日报》2024年。

[4] 张炳华《新时代高中思政课与德育一体化育人实践初探》,《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11期。

[5] 刘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能源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储能科学与技术》2023年第11期。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艺术院校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BJSZ2020ZD11)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