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2024-04-14 03:01丘文金
关键词:闽西幼儿园资源

丘文金

摘 要: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助于激发和丰富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走访闽西地区9所幼儿园,通过问卷与访谈法对124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闽西地方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融入中存在认知浅层化、内容同质化、形式单调化、主体单一化等问题。为提高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质量,笔者认为应立足闽西,深度挖掘适合幼儿的本土资源;聚焦体验,运用环境创设、区域游戏等多样途径与方法融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多元协同,完善“家—园—社”共同开发与评价机制。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 幼儿园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62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18年,《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要支持引导幼儿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分别指出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切实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具有传递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幼儿园课程资源。闽西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蕴含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教师将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是闽西幼教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现状

笔者实地走访了闽西市区5所幼儿园、县城4所幼儿园,其中7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其中124名教师进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现状调研,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园教师来自闽西本地,会说家乡话,体验过跳采茶灯、戴过巧头,看过老一辈制作花灯,在节日时听过戏曲,吃过龙岩花生,教师对这些地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其中3所幼儿园正在尝试构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园本课程。教师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潜在情结、幼儿园的重视作为发掘闽西地方传統文化的内驱力不断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融入,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幼儿园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认知浅层化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闽西幼教紧跟“课程思政”的改革浪潮,但由于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少相关培训等因素,逐渐显现出教师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认知理念较为表面、狭隘,缺少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内涵与价值的深入思考等问题。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高度认可地方教育的重要性,在价值认知上,部分教师片面地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聚焦于幼儿德育与美育,缺少对幼儿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提升、幼儿园软实力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探究。也有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持质疑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在文化类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消极因素,会对教育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意识、群体意识、内省观念、经验主义”等思想会制约教育个体性、逻辑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同质化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观察等方式全面感知了教师开发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主要资源类型。闽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拥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众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众多名人故居、旅游胜地资源。但由于幼儿园搭建平台不足,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搜集和开发资源,各幼儿园开发利用地方传统文化重合度较高,85.71%幼儿园聚焦选择闽西汉剧、采茶灯等艺术与特色技能文化,出现全区幼儿园、小学阶段“采茶灯”现象。许多适合幼儿园但未被开发的地方传统文化被遗漏,例如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游大龙、走古事、花灯)、永定万应茶制作工艺、长汀公嫲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幼儿园中鲜见身影,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百壶宴、犁春牛、作大福)、客家木偶戏、连城宣纸制作技艺等文化资源更是在幼儿园隐身。总体上,幼儿园未能最大化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幼儿园课程内容呈现同质化现象。

(三)幼儿园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形式单调化

由于幼儿园投入资金不足,缺少地方传统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教师未能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地方资源灵活地进行活动设计。部分幼儿园邀请龙岩汉剧传习中心演员们入园表演,组织参观咸酥花生工厂、名人故居、沉缸酒博物馆等活动,但存在活动过程流于形式、过于枯燥等问题,无法加深幼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于安全、教师精力不足等原因,较多幼儿园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场地局限在园内。如此一来,闽西本地丰富的地方资源的教育功能便难以充分发挥,幼儿无法切身感受本地文化的美。

(四)幼儿园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主体单一化

大部分幼儿园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未充分体现幼儿主体地位,家长、社区的参与度较低。根据访谈了解到,教师为了减轻工作负担,在开展活动期间,教师会习惯性地从幼儿园及自己的角度设计活动内容,忽视与家长、社区进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受到限制。大部分幼儿园与社区未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无规范的合作流程,无专门的对接人员,在运用闽西当地社区资源时,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在进行活动评价与反思时,幼儿园同样倾向于园内教师、管理者评价,忽略家长、幼儿、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园外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园与社区双方未进行反馈沟通以提高活动质量,只是等下一次活动开展前再次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场地、时间事宜。

二、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策略

(一)立足闽西——深度挖掘适合幼儿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地方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地方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有助于培养具有本土意识的个体,促进本土社会的内在发展。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以“立足闽西”为根,从闽西地方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让幼儿全盘接受地方传统文化,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地方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合理选择与完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内容,创新运用方式。

例如,教师利用连城雕版印刷技术开展篆刻相关活动,结合幼儿生理特点,用改良的挖耳勺代替尖锐道具,用油泥代替坚硬的木头、石头,创新操作模式;选择曲调优美,节奏鲜明,富有童趣,音域范围适合幼儿演唱的龙岩山歌《曲四》,结合幼儿此前有学唱《农场音乐会》的歌唱经验,把龙岩山歌《曲四》改编成《农场猜谜歌》。除此之外,还可运用《伯公灯》《壹元公债券》等,等地方特色文学艺术作品,东肖舞狮、连城青狮、新罗巧头、万安竹贯花灯、走马灯、客家十番音乐、树叶吹奏技艺等地方技艺开展故事表演活动与艺术欣赏、体验活动。

(二)聚焦体验——多样途径与方法融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闽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多样,幼儿园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本位,把握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特征,立足幼儿兴趣与教育实际,积极探索闽西地方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在幼儿园中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1.以课程开发为主线,整合课程资源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可以建立线上课程资源库。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间缺乏互研反思,未制定系统的教育目标,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内容较为零散,未形成完整的主题脉络。地方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系统化呈现可以借助《我爱家乡》《多彩中国》等主题,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闽西地方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系统化开发应以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基础。示范性幼儿园可先行组织骨干教师带领年轻教师组建课题组,后带动全闽西地区共同建立地方传统文化学习共同体,共同搜集与开发闽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在收集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局限,除了实物资源外,图片、音频、视频也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整理编排和补充更新,强化对闽西地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2.以环境渗透为支撑,渗透地方传统文化

教师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环境创设中,既能充分利用好幼儿园的空间,创建本土化建设的大环境,又能让闽西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提升对闽西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同时,幼儿园可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所环境,根据主题内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创设具有游戏化、情境化、教育化的环境,布置地方传统文化长廊。例如,教师运用走廊墙面介绍闽西汉剧相关知识与形象。根据长汀县“八喜馆”及新罗传统喜事习俗,创设“喜庆苑”主题活动长廊,将龙岩人订婚、结婚、满月、成人礼、搬家等习俗布置在主题墙中。

3.以区域活动为抓手,推动幼儿参与

地方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的结合,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在游戏中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融入可以区域活动为主要抓手。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可多角度出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音乐、阅读、表演等形式,丰富地方传统文化在区域活动中的融合方式。实验幼儿园“喜庆苑”主题活动长廊,不仅将闽西订婚、结婚、满月、成人礼、搬家等习俗内容布置在主题墙中,还投放相应的材料,让幼儿体验与制作满月、成人礼等需要的“巧头”,“巧头”是龙岩人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载体,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包括剪纸、做花枝、做梅花等手工活动,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巧头”自发开展角色游戏,能够在游戏中体验地方传统文化。

4.以特色活动为契机,深化活动内涵

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特色活动为契机,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专题性体验与教育活动,运用参观、谈话、游戏、表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知地方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将长汀地区元宵节“走古事”习俗、五兽拳、采茶灯的抓蝴蝶与采茶、伯公灯运送情报故事、趣味野战、舞狮等内容与动作发展相结合,开展特色亲子运动会。教师围绕幼儿园阅读活动开展经典童谣朗诵会,以龙岩童谣为主,如《月公公》《羊仔咩咩》,龍岩童谣是具有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朗朗上口的歌谣。它记录了龙岩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幼儿能够在学习本地方言的同时接收各种经验、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还可以举行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将采茶灯、龙岩山歌等“非遗”传承人请进幼儿园,幼儿园邀请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体验地方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幼儿园的文化传承作用,深化活动内涵。

(三)多元协同——完善“家—园—社”共同开发与评价机制

调查发现,56.8%的教师认为地方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缺乏相应的经费、人力与物力支持,大部分幼儿园未有专项拨款。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自身,家长、社区也是开发主体,当地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政策与经费支持,幼儿园需进一步提高家长与社区参与度,共同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需转变思维,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并给予反馈。

幼儿园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局限于园内场地,旧居旧址、各种博物馆、汉剧传习中心都是活教材。闽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幼儿园可以就近选择,不仅安全便利,更重要的是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更具有亲切感、可信性、感染力。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地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如龙岩市博物馆还积极探索“非遗”展示传承基地建设,创造性地以“让孩子从手机里走出来”为主题,在馆内设立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土楼营造技艺体验区、国家级非遗项目雕版印刷体验区等十多个项目。这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但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要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要安排专门的对接人员紧密沟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理、具体的运行机制。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需体现双向评价,深度合作,在开展参观活动前,教师可与社区工作人员商讨活动内容与开展形式,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反馈活动效果。在经费的支持下,幼儿园可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可以与社区戏剧团、龙岩市文化馆等机构合作,邀请龙岩山歌传承人“山歌皇后”郭金香教师、巧头传承人郑笑容教师、五兽拳第四代传承人张荣先师傅、万安花灯手工艺人邓忠祥、罗生成等专业人员入园为幼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引领。

综上所述,地方传统文化富含的独特价值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进一步解决开发主体较为单一、内容与形式单调的问题,以“立足闽西、儿童为本”为根本思想,从闽西地方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始终秉持以“儿童和游戏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兴趣、多元、体验的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培育全面发展的闽西幼苗。

参考文献:

[1] 姜黎《幼儿园地方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 张涛《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西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3] 林虹《地方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学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闽西幼儿园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爱幼儿园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欢乐的幼儿园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资源回收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爱“上”幼儿园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