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学农·学医”劳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2024-04-14 03:01林清华王立军
关键词:学农学医节气

林清华?王立军

摘 要:在一亩阳光“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过程中,学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本文深入分析了学农与学医劳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提出了优化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与社区合作、设计跨学科课程等策略,从而为学校通过“学农·学医”劳动教育课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传承 学农·学医 劳动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6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一些发展瓶颈。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关注。劳动教育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和新舞台。劳动教育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農业文明和中医药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够真正地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

一、推进学农与学医劳动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农与学医劳动实践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劳动任务。特别是在学农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操作,不仅学到了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种植技术,更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同样,在学医劳动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中药材的种植、管理、加工等过程,既了解到了中医药文化知识,也学到了中药材的种植和日常管理经验。这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心

学农与学医劳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实际操作,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能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农与学医劳动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为有效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清明节期间,学校高标准科学规划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亩阳光“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面积666平方米,共分20小块,分别承包给20个班级。每个班级根据学校规划和二十四节气自主开展种植体验劳动。基地中间规划有主甬路,两侧每两块地间有窄通道,便于师生进行日常管理。一亩阳光“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基础的支撑作用。

(一)传承农耕文明

1.注重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农劳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精髓,还能体会到传统农业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下是如何顺应自然、调节生产的,让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祖先智慧的卓越成就。

在一亩阳光“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农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种植韭菜、白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农作物,亲身体验植物生长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巧妙融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学生们会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过程,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让他们深入地感受到不同节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在春分这一节气,学生可以适时施肥、浇水以促进植物生长;而在立夏这一节气,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日益升高的气温。这种农业管理的不同做法,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并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产生理解。

2.注重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深化

学农劳动课程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农事劳动,体验农事劳动的辛苦,不仅是一次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了解,更是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获取物质收益,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这种认知的深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3.在节日中传承农耕文明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2018年国家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即在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学校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开展各类学农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学校劳动教育成果,也有效弘扬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农耕文明。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播能力建设,能够在同学们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文化氛围。

1.在日常学医劳动中传承中医药文化

一亩阳光“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投入使用,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实践舞台。各班级在劳动基地开展各种中药材种植活动,学生不仅仅参与了中药材的种植,更是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药理、药性等知识进行了深入探究。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例如,在学习薄荷的种植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薄荷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清利头目的功效,还在具体劳动实践中使自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从抽象变得具体。

2.在中药材的深加工中传承中医药文化

学校开展的学医劳动不仅仅停留在中药材的种植上,更注重对传统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生活应用。在劳动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中药材的制作工艺。例如,在学习丹参的加工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刨根、洗净、切片、晒干等步骤。

三、文化传承视域下“学农·学医”劳动课程的推进策略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可承载的实施载体,学农·学医劳动课程的有序推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多措并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中的传承。

(一)在学农种植劳动中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学校在“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西侧“学农”体验种植区进行了西红柿、辣椒、茄子、土豆、韭菜等作物的种植,开展“跟着对二十四节气去劳动”的行动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参与了作物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基本劳动,更是通过这些劳动细心感受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感受中华农业文化的独特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农业生产劳动与二十四节气的密切关系,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在立春、惊蛰、清明等节气,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理解不同节气对植物的生长和农事活动的影响。

例如,在立春这一节气,学生学会了适时播种,从而明白这个节气是用来迎接新一年的农耕季节;而在清明这一传统的节气中,学生通过植物的生长状态也可以体验到大地回春的美好,进而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实际参与,在劳动中不仅感受到了季节的更替,更是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一种对自然、对时间的敬畏。这样的劳动教育不仅仅传递了农业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们不难发现,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劳动中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切实感受到农业文明的魅力。同时,在这个劳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去引导学生思考:“你感觉现在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此时,是什么让你感到高兴或难过?”“这个作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为什么让你记忆深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逐渐形成对节气和农业文明的认识。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对中华优秀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农耕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在学医劳动中传承中医药文化

在学校一亩阳光“学农·学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东侧“学医”体验种植区,教师引领同学们种植薄荷、西瓜香、丹参、金银花、枸杞、五味子、黄芩、白術、桔梗等药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中药材的基本分类、生长环境、药理药性等知识。在劳动中掌握中药材的种植及管理技能,在课堂上探究了中草药的加工工艺及生活应用。富有情景的学医劳动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中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特点,加深了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有力践行了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光荣使命。

(三)在校园文化中浸润传统文化

在学校校园文化景观中,教师可以融入了很多学农、学医的文化元素,从而使学农和学医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渗透。例如,教师在种植区的各个角落设置文化展示区,通过展示与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相关的图文、实物和模型或者提供学生关于这些文化的背景信息,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文化传承的氛围中。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创建学农、学医文化陈列室,收集与节气相关的艺术品、农耕工具、中医药标本等实物,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在学校走廊创建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区,展示每个节气的农事活动、农作物生长状态照片、收获的作物成果等。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大厅创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展示各种中草药的生长环境、药理药性、用途和实物标本。这样的校园文化规划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了解到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巧借教育新技术传播传统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引入新型多媒体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通过一体机、校园液晶显示屏播放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视频,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二十四节气的主旨内容,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相关农事活动或者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2021—2022年,学校在亚沙城小学微信公号连续推送24期节气,主要内容包含节气时间、节气导读、节气三候、节气习俗、节气诗歌、节气谚语、节气农事、节气养生、节气识药和学以致用十部分内容。每期内容都会推送到班级群供学生和家长学习。借助二十四节气,学生不仅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每个节气的相关内容,还对中华古诗词、民间故事、农业文化、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学习。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每个节气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推荐了手工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劳动中理解节气、理解中医药文化。

(五)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需要走进社会,在真实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走进社会,需要社区的参与和支持,通过与社区合作,不仅可以引入更多的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与当地农业合作社、中医药馆等机构的联系,邀请专业人士到学校讲座,让学生能够从专业角度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农事活动、中药材的药理药性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带领同学们走进农庄、药店、中医院,让他们亲手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六)在跨学科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为了更全面地传承文化,教师设计跨学科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教师将学农和学医融入语文、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中,然后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渗透,让学生在学科交叉中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多层次内涵。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农事活动的写作和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农事体验文学创作或描写立冬的节气情景。比如,教师可以在科学课程中深入讲解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原理。在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见,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和传承二十四节气和中医药文化,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在学农与学医劳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参与劳动的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乡土人民的热爱,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学农与学医劳动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落地的细枝末节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持续为促进学校“学农·学医”特色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发挥劳动课程“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和价值,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2] 朱小蔓《构建教育传承创新链培养时代新人》,《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3] 张中原《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学农·学医”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探究》,《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医药文化传承背景下“学农·学医”劳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和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学农·学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JGHQN145062)

猜你喜欢
学农学医节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感恩与报答
许愿
华佗学医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乡村振兴呼唤“学农爱农”
华佗学医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