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龙文化传说与风俗研究

2024-04-15 06:20梅宗凯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龙神舞龙临沂

梅宗凯

(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临沂, 古称为琅琊、 沂州, 因为临近沂水得名。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带。 东夷文化以“龙” “凤凰” 为主要图腾, 临沂又有“龟驼凤凰城” 之美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临沂又同时包容了东夷凤文化和中原龙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龙凤呈祥” 的文化氛围。 经过千年沧桑, 如今的龙文化在临沂民间已经比凤文化有着更加广泛的信仰, 深深烙印在当地的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之中。 学界并没有专门针对临沂龙文化进行研究的专著或论文, 通过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对临沂的龙文化进行研究, 对于唤醒民族记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历史文化古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临沂的龙文化信仰源流

临沂地处山东东南部, 属山东省辖地级市。 传说是史前时代的东夷部落的活动范围, 北自山东南部, 最盛时期能达到山东的北部, 西至河南东部,西南到河南的极南部, 南至安徽的中部, 东至海[1]56。临沂所处的位置, 恰好位于东夷部落的核心地带,《后汉书·东夷列传》 中提到, “夷者, 柢也, 言仁而好生, 万物柢地而出, 故天性柔顺, 易以道御,至有君子、 不死之国焉”[2]2807, 表明了临沂先民们温良、 仁义的品质。

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史前时代的先民们产生了图腾崇拜, 东夷部落崇拜的就有龙、 凤等图腾。 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之一太昊, 被认为是“中华龙文化的创造者、 远古龙图腾的发明者”[3]4,东夷部落的龙图腾崇拜是目前已知的临沂龙文化最早的来源。

远古龙神话在文明初开后, 就“依附着原始信仰的宗教仪式而保存了下来”[4]15。 对于龙的图案或者龙纹路, 先民们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尊崇之心。 从临沂地区的出土文物来看, 商周时期用于祭祀的礼器上已经出现了系统且样式较为固定的夔龙纹。 周灭商后, 临沂地区为齐、 鲁等国管辖。 《左传》载, 鲁国昭公二十九年, “秋, 龙见于绛郊”[5]1310,引发了时人对龙的热烈讨论, 晋大夫蔡墨说: “人实不知, 非龙实知, 古者畜龙, 故国有豢龙氏, 有御龙氏。”[5]1310虽然《左传》 的内容并不能证明在古代确实有龙存在, 但足可说明鲁、 晋等国广泛存在着对龙怀有敬畏之心的人群, 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是相信龙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的。 周朝时, 周天子在祭祀中使用绘制有龙形状的旗帜以及雕刻有龙纹的礼器, 已经表示了龙身份的独特性和尊贵性。 随着礼制的不断变化, 封建时期的皇帝逐渐成为了“真龙天子”, 成了龙在凡间的投影, 龙图案被赋予了神圣、 威严的内涵, 广泛应用在帝王的服饰中, 龙的身份被进一步神圣化, 这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关联的。

在民间, 龙一直作为招云致雨的神明为民间祭拜。 《春秋繁露》 求雨篇就记载了汉初在春旱求雨之时制龙求雨的场景: “为大仓龙一, 长八丈, 居中央。 为小龙七, 各长四丈于东方, 皆东向。 其间相去八尺, 小童八人, 皆斋三日, 服青衣而舞之。 ”[6]251而有关“龙王爷” 的崇拜, 则是源自佛教。 佛教经典《法华经》 有 “八部天龙” 之说, 《华严经》 又有“十大龙王” 之说。 唐朝时期, 佛、 道融合, 龙王崇拜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 在中国形成了“四海龙王” 信仰。 临沂境内河流众多, 又临近黄海, 在龙图腾崇拜和海神崇拜的共同作用下, 也开始信仰龙王。 在临沂地区, 普遍信仰的是 “东海龙王”, 民间更是有沂蒙山区为东海龙王旧宫之说。 宋朝时官方大肆 “封神”, 引起了民间信仰活动的活跃。 在临沂, 不少山神、 土地等庙宇, 都在这一时期被附会成了龙王庙。 如费县龙王庙, 相传是唐朝所建,建立之初为送子观音庙, 宋朝时被改为龙王堂, 还与当地“朱龙王”[7]476-481的传说结合了起来。 临沂艾山龙女 “娘娘庙”, 在宋代之前也非龙女庙, 《临沂县志》 记载, “艾山神祠在城西二十五里, 建于宋元丰时, 本祀山神及神夫人, 后讹为柳毅龙女,俗呼为娘娘庙”[8]37。 宋朝后临沂地区的龙王庙香火不绝, “显灵” 之事也时常被记载。 《沂州府志》中说, “石臼岛龙王庙, 城东南二十里海岸上, 金主亮由海岛趋。 浙江李宝督海舟御, 抵石臼岛, 金兵已泊唐岛, 相距仅一山。 宝祷于龙王庙, 俄有风自舵楼来, 如钟铎声, 乘风疾。 金兵掣矴举帆, 帆皆油缬风浪卷聚一隅。 宝令火箭环射, 遂破金兵于陈家岛”[9]94。 元代时, 民间常自发修建龙王庙, 临沂境内又建造了郯城龙王庙等祭祀龙王的庙宇。 到了明清时期, 龙王信仰在民间更加广泛。 《沂州府志》 还保存了清乾隆朝沂州的龙神祭文: “龙神曰, 惟神德洋寰海, 润泽苍生。 允襄水土之平, 经流顺轨。 广济泉源之用, 膏雨及时。 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 育物欣庆类之繁昌……”[9]156《费县志》 所记载的费县龙神庙碑文中, 将龙神描述为“代天听, 命之雨, 雨焉; 命之晴, 晴焉” 的形象[10]142。 在临沂龙信仰的传承脉络中可见, 临沂民间龙的功能相对固定, 都是负责掌控河流、 云雨的神圣动物。 龙的信仰在临沂千年历史发展中从未中断, 与农耕文明不断结合, 是从东夷文化时期一直传承下来的。

二、 临沂的“龙” 传说

(一) 临沂地域性传说中的龙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普遍信仰, 全国的大小山川河湖有很多均以龙或者龙神传说命名。 《琅琊乡音》 《临沂风俗概览》 等临沂地方民俗调查丛书中, 收录了大大小小的有关龙的临沂地名传说几十则, 分布于临沂的各个县城中。 以临沂莒南县为例, 根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 山东省文联委员王成君先生统计, 莒南县带 “龙” 字的山有七座, 河有十一条, 小溪十一条、 龙潭九座、 龙泉二十八处、 龙井三百余眼, 以龙命名的山坡、 桥头、古树、 怪石等更是成百上千, 这还仅仅只是临沂的一个小县城而已。

临沂境内, 根据龙神话命名的山丘、 河流有:托龙山、 朱龙河、 龙雨庄、 老龙潭、 化龙村、 卧龙地、 青龙山、 金龙河、 龙卧湖……数目之多, 难以完全统计。 在与这些地名相关的龙传说中, 往往都有相似的叙事逻辑: 龙的形象往往都是被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管理一方风雨水土的地方官, 通常都挽救当地百姓于水火之中, 但又因此触犯天条被玉帝处死, 当地的山河就自然而然地变成纪念它的场所。为何同样的故事模式能出现在这么多不同的地区?究其原因, 同样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与当地的风景名胜结合, 遂成为了版本不同的本土故事。 一方面, 与本土的地点相融合, 能提升当地景观的文化内涵, 也能让当地百姓对此更有亲切感, 提高真实性。 另一方面, 与当地特色相结合, 能够更好记忆和传播, 使得这些龙文化传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

这样的叙事逻辑还体现出了临沂人的价值取向。 封建社会, 百姓往往要承担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还时常要面对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 临沂百姓渴望清官廉吏, 痛恨贪官污吏和不明是非、 独断专行的封建统治者。 于是在这些地名传说故事创作中抨击贪墨, 讴歌反抗精神。 在临沂地名传说中的龙神往往难以善终, 以悲剧结尾, 这是临沂人民借此表达自己对封建独裁统治的不满以及对于被迫害的劳动人民和忠臣良将的同情。

(二) 临沂人物性传说中的龙

在临沂的人物性传说中, 也常见龙出没。 这类传说与地域性传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人物性龙传说往往将关注重点放在与龙有关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身上, 更加着重于描绘人龙互动的场景, 突出人物本身的品质。 临沂此类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也特别丰富, 如在莒南县流传的 “关公为黑龙托生”[11]137的故事, 蒙山流传的 “杨继业与卧龙坑”[11]131的传说, 以及临沂各县乃至整个山东省都广为流传的 “龙九子秃尾巴老李” “龙女与人之恋” 的神话。

临沂人物性传说中的龙, 往往不再强调龙本身的神秘力量, 而更多地赞扬与龙相关的人的品质。如关公、 杨继业等人, 在历史和传说中都是义薄云天、 忠义双全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形象在民间被神化、 推崇, 进而与神秘莫测的龙也攀上关系。 在临沂, 龙象征着有骨气、 有勇气、 有志气, 坚韧不拔、 不卑不亢等抽象的精神品质, 在人物性传说中, 临沂人通过大众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与龙传说结合, 将这些品质具体体现了出来。

临沂人物性龙传说体现出了临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达了忠义勇敢的价值观, 体现了临沂人对于英雄豪杰的崇拜和赞扬之情, 人物性龙传说也丰富了临沂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

(三) 临沂龙传说的内涵

关于龙的形象, 在临沂的各类传说故事中, 龙不仅仅拥有呼风唤雨、 乘云驾雾的神性, 他们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 在地名传说中, 龙神化身为地方官一类的角色, 护佑一方安定。 而在人物性传说当中, 龙只是配角或成为凡人妻儿。 且无论何种传说, 龙神在活动时基本都是化身为人形。 究其原因, 艺术创作是以现实为原型的, 临沂龙文化传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龙的形象和故事更是临沂人自身的生动写照, 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也符合人民群众对龙的想象。 家长里短的婚姻矛盾以及忠臣廉吏故事, 也都是被普罗大众津津乐道的题材。

总之, 临沂龙传说存在着以下特点。 首先, 这些传说故事描绘的都是人间的世俗生活。 虽然临沂龙传说中的主角往往是神龙或者神龙转世, 但是故事本身却不是在渲染虚无缥缈的神仙神话, 而是将神龙降维到人间, 描述的是人间冷暖。 其次, 临沂龙传说体现出了临沂人崇敬自然、 敬天保民的传统思想。 临沂位于山东丘陵地带, 有沂山、 蒙山、 尼山三座大山, 还有无数小山和著名的“七十二崮”,境内流淌着沂河和沐河, 还有这两条大河的诸多支流。 临沂这样复杂多样、 多山多水的环境, 自然成为了传说故事的天然温床, 七十二崮也在传说中被认为是七十二条石龙。 此外临沂三面环山的地形,也使得其在形成自身传说故事的同时又能吸收外界的民俗故事, 形成了独具临沂特色的龙神话传说。最后, 这些神话故事都有劝人向善的目的。 山东为孔孟之乡, 临沂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 讲求仁义道德、 忠孝悌义。 临沂的龙文化传说, 符合儒家传统观念, 有循循善诱、 劝人向善之效果。 此外, 这些民间传说还融合了人民群众敢爱敢恨、 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 龙传说故事作为地方文化口口相传, 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新临沂人。 三国时期“卧龙先生” 诸葛亮、 东晋 “书圣” 王羲之, 都是临沂人。 “琅琊王氏” 在临沂繁衍生活四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受到包括龙文化精神在内的临沂精神鼓舞, 抗日战争时期,临沂人前仆后继, 积极投身抗战。 沂蒙山作为红色革命老区, 留下了“沂蒙红嫂” 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如今, 沂蒙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临沂龙文化风俗与文物遗留

(一) 龙文化风俗

临沂龙文化风俗, 由古代祭祀龙图腾和龙神的仪式演变而来, 现存依旧活跃的有舞龙、 龙王庙会、 二月二龙头节等。

每逢节日, 临沂各地都有热闹非凡的舞龙表演, 其中当以三官庙舞龙最为著名。 三官庙位于临沂河东区九曲街道, 临近沂河。 三官庙舞龙源自祈雨仪式, 龙王在民间传说中, 往往被赋予了司雨天职, 在临沂也不例外。 三官庙舞龙又叫 “龙灯扛阁”[12]39,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舞龙的流程复杂, 有“流水” “急急风” 两种曲牌, 舞龙者一般为多个青壮年, 龙体随着鼓点而动, 动作惊险。 三官庙舞龙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得以更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一举动也充分说明了临沂人对于保护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为何在临沂, 有关龙的风俗能够经久不衰, 传承至今? 追根溯源, 舞龙这种艺术形式, 与求雨、祈祷脱不开关系。 山东省自古都是农业大省,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 临沂地区百姓也多以脆弱的小农经济为生, 严重受制于自然条件, 旱涝情况往往会影响一整年的农业收成。 再加上临沂境内沂河、 沐河常常因为暴雨而突发洪水, 使周围的村庄和农田受灾。 龙在各类神话中往往负责司雨之职, 故而百姓通过舞龙来祭祀龙神, 期盼风调雨顺。 而在传承的过程中, 通过舞龙庇佑农业收成的目的性已经大大减弱, 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依旧与时俱进, 如今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二) 龙文化遗址与文物

龙文化影响临沂千年, 临沂祭祀龙神的古寺众多, 《临沂县志》 记载, 县境内共有龙神庙九处[8]46,各地的小型龙王庙更是数不胜数, 在临沂每一处有龙神传说甚至是有大型水潭的地方, 几乎都有历史悠久的龙王庙。 除了这些寺庙, 含有龙纹、 龙图案的文物在临沂也出土颇多。

在临沂博物馆中, 随处可见龙的身影。 临沂博物馆馆藏战国变形龙纹铜镜、 镂空蟠螭纹镜、 夔龙纹青玉璧、 春秋夔龙纹甬钟等等。 在这些出土于临沂的文物上, 均有形态各异的龙纹, 体现出了临沂先民对于龙的崇拜与先秦时期工匠的精湛工艺。 馆藏汉代玉剑璏, 雕刻着一龙一凤, 栩栩如生, 符合“龙凤呈祥” 的吉祥寓意。 在金雀山墓中, 出土了精致的西汉彩绘帛画, 在帛画的最下方, 画着两条张牙舞爪的青龙, 墓主人希望借助神龙, 达到驱邪避鬼、 获得死后安详的目的。 除此之外, 临沂市博物馆还馆藏汉代龙首骨墩、 清二龙戏珠银盘等。 龙文化遗存和文物在临沂延续千年, 和古老博大的中华文明一样从未中断, 这些文物遗存共同构成了临沂龙文化传承脉络。

临沂出土的大量含有龙纹、 龙形图案的文物,是对临沂存在丰富龙文化的佐证。 在服装、 饰品中, 龙的象征意义虽然与在神话传说中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源自对于龙的敬畏和对龙力量的渴望。 临沂的先民们将龙视为祥瑞之物, 与凤凰一起雕刻在玉璧、 铜器等礼器之上, 渴望借此来驱散灾厄、 祈求平安, 表达着古临沂人朴素而又美好的心愿。

四、 结语

山东临沂的龙神信仰和龙文化传承, 是中国龙信仰的一部分, 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的特点。 临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也始终传承和发扬着龙文化精神, 秉持着“龙的传人” 的身份认同, 传承着吃苦耐劳、 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 在临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中, 龙文化精神始终潜移默化地产生着作用。 龙象征着力量和权威, 在临沂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强的凝聚力。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 临沂政府开展 “生态扶贫” “产业扶贫” “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 等多方面扶贫政策, 临沂人发扬龙文化百折不挠、 越战越勇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取得了全面脱贫的重大突破。 龙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临沂经济的发展, 龙文化精神是拼搏进取、 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2014 年开始, 临沂着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积极运用龙文化融入生态旅游、 旧村改造工程, 打造大型龙文化生态旅游园。 在临沂市河东区, 建设有国家4A 级旅游景点——龙园。 龙园以龙文化为魂, 占地约1200 亩, 其中有龙文化博物馆、 木文化博物馆等9 个特色博物馆, 馆藏檀木雕刻大龙王像, 栩栩如生。 龙园旅客络绎不绝, 充分表现出了临沂人对于龙文化的敬仰和喜爱, 是龙文化和临沂人双向互动的正面体现。

临沂的龙文化传说数量颇丰, 以龙命名的地点数量惊人, 龙文化对临沂的历史、 政治、 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临沂的龙文化发掘和利用起步较晚, 目前也不够深入。 要进一步传承和利用好临沂龙文化, 还需要充分结合当下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化传播手段, 打造临沂特色的龙凤文化古城, 这是新一代临沂人的共同责任和未来目标, 也是临沂龙文化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龙神舞龙临沂
舞龙
龙神Ⅱ360一体式水冷体验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中秋舞龙
龙神湖的四季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
日本怒龙“升天”祈雨300年
合作共赢,龙神助力中职大赛发展
——专访珠海市龙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苏佛足
逾100克拉的“巨钻”临沂出了5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