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北朝的龙纹图像

2024-04-15 06:20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龙首龙身龙门石窟

袁 星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一、 中国传统龙纹的特点

龙是结合多种动物形态创造的一种动物, 同时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龙纹是中华传统的纹饰之一, 龙纹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石窟中的龙纹因其与佛教相关, 体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龙门石窟中北朝的龙纹装饰既体现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也体现了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龙门石窟装饰雕刻中, 龙和狮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 本文主要就龙门石窟中的龙纹进行研究和分析。

除了中国龙以外, 印度佛教中还有一种名为“那伽”①的动物, 在佛教经典中多次被翻译为“龙”。 《佛学大辞典》 对那伽的描述为: “长身、无足。 蛇属之长也。 八部众之一。 有神力, 变化云雨。”[1]1362中国传统龙纹与这种印度“那伽” 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龙具有龙角, 后汉王符言: “龙无尺木, 不能升天。” 唐代段成式在 《酉阳杂俎》 中解释道, 尺木即为龙角, 是龙之所以具有神通与升天本领的重要标志, 否则等同于凡兽。 对龙的文字描述最早出现于 《山海经》 与 《易经》。 《山海经》中提到应龙形象“应龙处南极, 杀蚩尤与夸父, 不得复上, 故下数旱。 旱而为应龙之状, 乃得大雨。”汉许慎《说文解字》 载: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 宋人罗愿在《尔雅翼》 中如此描述龙的外貌:“角似鹿、 头似驼、 眼似兔、 项似蛇、 腹似蜃、 鳞似鱼、 爪似鹰、 掌似虎、 耳似牛。” 龙是中国古人把蛇、 鳄、 鱼、 蜥蜴、 鲵、 猪、 马、 牛、 鹿、 虎、熊等动物, 和雷电、 云、 虹霓、 龙卷风、 星宿等自然天象多元融合而生成的一种神物[2]3。 综上,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龙的样貌概括为: 马头、 鹿角、 蛇身、 鹰爪, 鱼尾。 当前的考古发现中也有各式各样的龙纹图像, 关于最早的龙的说法也有差异, 有的认为1987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用蚌壳摆出的龙图是最早的龙, 它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3]2。也有认为辽宁阜新县色拉乡查海遗址出土, 用红褐色石块堆砌的一条巨型龙形堆塑才是最早的龙, 距今约8000 年[4]11。 中国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龙” 字和祭祀龙神的记载。 中国对龙的推崇反映在各个方面,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纹饰, 也被运用于各个地方, 墓葬、 建筑、 石窟甚至器物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二、 龙门石窟北朝龙纹图像的特征

石窟中的龙纹因其位置的特殊性, 表现出了不同于墓葬、 建筑、 器物龙纹的特点, 本文侧重探讨龙门石窟龙纹图像, 梳理龙门石窟北朝龙纹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殊性。 通过对比印度的那伽“龙纹”,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 龙门石窟中的龙纹显然是受到中国传统龙纹的影响, 其形象与印度佛教中的“那伽” 形象截然不同, 并未因佛教自印度传入就受到印度文化太多的影响。 龙门石窟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纹饰中的龙纹形象, 均为长角的龙,且为马头、 鹿角、 蛇身、 鹰爪, 鱼尾。 而且根据其位置的不同, 其形象也有差异,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 位于窟楣或龛楣位置的二龙相交形龙纹; 第二类, 在造像碑碑首出现的二龙缠绕式龙纹; 第三类, 与香炉或须弥山相结合的二龙缠绕式龙纹; 第四类, 以御龙仙人形象出现的龙纹。 其中, 第一类龙纹在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 变化也最具特点。

第一类位于窟楣或龛楣的二龙相交式龙纹, 根据其形象的不同大体分为三型。

A 型, 二龙尾部并不相连, 尾部仍为龙头的形象, 与龙首相比较小。 龙身的鳞片雕刻细致清楚,龙身即为龛楣。 龙头向上昂起, 龙首多呈反顾状,嘴部微张, 似与龙尾的龙头交流。 两侧各向下伸出两只龙爪。 主要以古阳洞北壁第228 龛(杨大眼造像龛) 龛楣、 古阳洞北壁第234 龛 (魏灵藏造像龛) 龛楣、 古阳洞南壁第106 龛 (孙秋生造像龛)龛楣、 古阳洞南壁第111 龛龛楣为代表。

B 型, 二龙龙身合用一个, 而且仅在龛楣两侧雕刻龙头, 身体作楣拱, 尾部龙头消失, 二龙头仍呈反顾状, 张嘴露齿, 共同看着主像。 在印度, 这种龛形两边楣角上卷, 但是两端并无龙形装饰, 在中亚、 新疆和河西诸石窟中也无龙形作龛楣装饰的案例出现。 根据这种龙纹身形的差异大体分为Ⅳ式。

Ⅰ式, 龙身清楚, 有头有尾, 虽与龛楣融合,但仍能看清其身上的鳞片, 形象生动逼真。 以古阳洞北壁第75 龛龛楣、 古阳洞南壁第71 龛龛楣、 古阳洞南壁第57 龛为例。 龙首仍呈反顾状, 龙首造型与Ⅰ式相似, 鳞片有简化的趋势。

Ⅱ式, 二龙龙身缠绕在一起, 似 “麻绳” 状,但二龙身体鳞片模糊不清, 似被简化, 仍不见龙尾, 仅在龙门石窟见到一例, 即古阳洞北壁第218龛龛楣。

Ⅲ式, 龙身彻底被简化, 与龛融为一体, 成为龛楣上的一条细长带。 龙首仍呈反顾状, 有一些仍可见向下伸出的龙爪, 有一些龛龙爪也被省略, 仅刻出龙头, 龙的形象大体呈现出腾飞状。 主要以古阳洞北壁第237 龛龛楣、 莲花洞北壁第66 龛龛楣、莲花洞北壁第72 龛龛楣、 莲花洞北壁第78 龛、 皇甫公窟窟楣、 天统洞南壁下部龛楣为代表。

Ⅳ式, 龙头向上昂起, 从口中吐出莲花、 忍冬、 化生等多种形象, 这种龙纹形象不只是传统龙纹的应用, 而是融入了佛教元素, 雕刻手法不似之前强调立体感, 而是具有流线感, 更接近线刻。 龙的姿态优美, 凌空飞舞。 以莲花洞北壁第41 龛龛楣、 莲花洞北壁第69 龛、 莲花洞南壁第29 龛、 莲花洞南壁第25 龛、 莲花洞南壁第28 龛、 莲花洞南壁第41 龛、 莲花洞南壁第57 龛、 莲花洞南壁第58 龛龛楣、 药方洞北壁释迦多宝像龛楣、 路洞北壁下层内侧武定七年造像龛龛楣为代表。

C 型, 区别于A、 B 型, 龙首不成反顾状, 而是直视前方, 在龙门石窟仅可见两例。 一是古阳洞南壁第22 龛龛楣, 该龛龛楣为区别于之前龙首多运用于尖拱龛的情况, 该龛龛楣为帐形龛, 龙头直视外侧, 龙身为连珠纹组合而成的装饰带, 龙嘴似乎叼着帷幕。 其二为药方洞南壁大龛龛楣, 面朝外侧, 獠牙外露, 前一足外蹬, 后一足朝上, 尾巴蜿蜒于身后, 末端分叉呈卷云状。

第二类, 此类龙纹多运用于造像碑的碑首, 多为二龙缠绕, 且整体造型并无明显区别。 根据其尾部的缠绕方式, 大体分为两式, 两式之间有细微差别, 但总体差别并不大。

Ⅰ式, 相互缠绕后后肢位于碑额另一侧; 以古阳洞北壁第228 龛(杨大眼造像龛) 碑首、 莲花洞南壁中央下部第41 龛为例。

Ⅱ式, 呈环形相套, 后肢与前肢同处一侧。 以古阳洞北壁第51 龛 (元祥造像龛)、 北壁第94 龛(尉迟造像龛)、 古阳洞北壁第234 龛(魏灵藏造像龛)、 北壁第304 龛 (比丘慧成造像龛) 碑首、 古阳洞南壁第106 龛(孙秋生造像龛) 碑首为例。

第三类, 此类龙纹主要以佛经故事为依据, 古阳洞北壁第228 龛(杨大眼造像龛) 龛楣中间二龙缠绕须弥山的图像就是表现《佛说龙王兄弟经》 中目犍连降伏二龙王的故事。 而二龙缠绕香炉, 龙门石窟仅在古阳洞南壁第57 龛、 古阳洞北壁第304龛 (比丘慧成龛) 两造像龛下部可见, 南壁第57龛香炉呈桃形, 二龙缠绕于香炉之上, 龙首相对,表现出守护香炉的姿态。

第四类, 以御龙仙人形象出现的龙纹, 这是典型的南朝装饰风格, 在火烧洞窟楣两侧可见, 两仙人并非佛教中的人物, 而是东王公和西王母, 东王公头戴高冠, 西王母则梳双髻, 二人身着南朝的“褒衣博带” 式服装, 一手扶龙, 一手持幡。 周围环绕云气和莲花。 除此以外古阳洞南壁第140 龛龛楣的菱形方格中也有一御龙仙人的形象。 御龙仙人是中国传统的形象之一, 与佛教并无关系, 却出现在了石窟的雕刻中, 这似乎反映了当时的石窟装饰的开凿并非完全遵照佛教的规定, 当时的工匠们还融入了汉文化的特色。

三、 龙门石窟北朝龙纹的演变过程

根据龙门石窟北朝的龙纹发展变化并结合具体造像龛的年代, 我们可以发现龙门石窟其他类型的龙纹案例较少, 位于碑首的龙纹整体差距也不大。而交龙式龙纹可以发现明显的演变过程。

龙门石窟北朝交龙式龙纹的演变过程, 大体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期为北魏太和二年至宣武帝始平年间 (公元478 年—公元508 年)。 这一时间段主要流行的是A 型和BⅠ式龙纹, 这一时间段龙门石窟造像多集中于古阳洞, 因此在古阳洞几个大型造像龛上均可以看到此种龙纹的应用, 这一时间段龙纹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看出龙身, 龙身通常运用于龛楣和窟楣边饰上, 刻出龙鳞, 拱端处龙头呈反顾状, 龙头似马首, 身躯呈长条状。 雕刻风格为浮雕, 雕刻技法精湛, 构图精巧。 这一时期往后这种龙纹的龙鳞有简化的趋势。 第二期为胡太后时期至北魏孝昌年间 (公元509 年—公元528 年)。 这一时期主要流行BⅢ式龙纹, 这一时期龙纹最大的特点就是龙身的简化, 在龛楣或窟楣不见龙身作为装饰带, 仅刻出一条突出的条带, 龙首较之前也更为纤瘦, 气势不如之前, 从雕刻技法上来看更加接近线刻, 整体更加平面化, 立体感不突出。 第三期为北魏末年至北齐 (公元534 年—公元577 年)。 这一时期主要流行BⅣ式龙纹, 多见于莲花洞的尖拱龛楣中, 这一时期龙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口部衔一物, 且多为莲花, 其他图案还可见化生童子、 忍冬等, 均是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图像, 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有意识地将龙纹与佛教相联系, 龙纹附近有些还雕刻有云气图案。 整体雕刻风格也与一期有所差别, 从写实逐渐走向图案化。 这些变化也说明龙门石窟龙纹图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 龙门石窟龙纹的渊源与发展

(一) 对传统龙纹的继承

龙门石窟龙纹中最具汉文化代表性的即为御龙仙人图像, 这种御龙仙人图应该是对汉代升仙图的直接继承, 汉代的升仙图一般由墓主人和神仙灵物组成, 神仙灵物有伏羲、 女娲、 朱雀、 白虎、 神兽、 日月等形象。 在汉代人们追求长生不老、 死后升仙的观念下, 人们相信通过骑坐瑞兽, 可以羽化飞升成仙。 而龙具有好飞的特性, 这无疑方便了神仙乘御。 《管子·水地》 说龙 “欲上则凌乎云气”。《吴志》 称“龙非池中物, 雨必飞去”。 《扬子间神篇》 自问自答: “龙必欲飞天乎? 曰: 时飞则飞,时潜则潜。” 《史记·封禅书》 记载: “鼎既成, 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龙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和媒介。而在御龙仙人图中, 它直接成为仙人的坐骑, 《庄子·逍遥游》 中就记载: “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 山海经中也有 “蓐收乘两龙” 的传说, 龙门石窟的乘龙仙人图像中的仙人应当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 这二位是汉代的两位主神, 在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他们各种各样的身影, 西汉时期洛阳卜千秋墓墓室的墓顶平脊壁画中, 有人物站立在龙背上, 龙腾跃在云气之中[5]10-11。 《焦氏易林·临之履》 载: “驾龙骑虎, 周遍天下, 为神人使, 西见王母不危殆。” 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 帛画中, 一男子手执缰绳, 驾驭一条龙, 寓意着墓主人乘龙升天[6]07。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墓葬中也发现不少龙纹的身影。 洛阳发现的北魏画像石棺有“神人御龙图”。 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合葬墓出土的北魏时期石础, 上面即雕刻着体长肢健、 弯曲盘绕的双龙, 龙的两侧还雕刻着念佛童子和莲花[7]146。 丹阳胡桥吴家村南朝大墓东壁雕刻的龙纹整体细长, 昂首向上, 作腾空起飞状。[8]图119 龙门石窟运用到这种传统的蕴含汉文化因素的图像, 与当时北魏执行汉化改革密切相关。 贾谊《惜誓》 中说: “飞朱鸟使先驱兮, 驾太一之象舆。 苍龙蚴虬于左骖兮, 白虎骋而为右騑。” 在汉文化传统中, 龙有守护灵魂升仙的意思, 因此墓葬中的龙纹多运用于墓道前端,在石窟中, 龙纹多运用于龛楣和窟楣, 这二者的位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均为从属地位。 在大同沙岭北魏墓壁画中, 甬道顶部绘有伏羲女娲神话题材, 人物旁边也可以见到腾龙的形象。 此墓主人是侍中尚书主客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 为鲜卑人[9]16-17。由此可见, 这种龙形纹饰不仅仅在汉族墓葬中出现,在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墓葬中也早已经得到运用, 充分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二) 自身风格的创建

龙纹并非龙门石窟独有的形象, 其他石窟中也可见到龙纹, 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90 窟人字坡东坡上段九龙灌顶图, 九条蛇形龙在太子周围喷出九条水柱, 太子已是接近成人状的模样, 旁边有天人服侍。 此时的敦煌龙纹形象更接近于印度的 “那伽”形象, 之后莫高窟第361 窟北壁东侧弥勒经变、 第61 窟西壁下部屏风画的龙纹逐渐接近于 “中国龙”的形象, 但整体较少见。 敦煌石窟也有在龛楣位置运用龙纹的案例, 但数量更为少见, 例如莫高窟第254 窟中心塔柱东部的双龙形龛楣, 大部分已经脱落, 仅可见大致形状。 到了云冈石窟, 龙纹主要继承传统“中华龙” 形象, 在对比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龙纹后, 可以发现龙门一期的龙纹应当就是受到云冈的影响, 云冈石窟第7 窟和第8 窟明窗位置反顾龙首与龙门石窟BⅠ式龙纹龙首形象极为相似, 这种反顾龙首于北魏太和时期开始流行, 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中, 反顾龙首多雕刻于尖楣圆拱龛上。 尖楣内多刻天人或坐佛, 龙首作为龛的圆拱,圆拱两侧造二龙立于柱首上, 作反顾状[10]08。 这种BⅠ式龙纹应当就是北魏都城迁洛后工匠直接将云冈中的龙纹应用至龙门石窟中去, 但是又绝不是完全的照搬, 例如云冈石窟中就不见龙门一期中常见的A 式龙纹, 推测为当时迁洛后的工匠根据龙门特点雕凿的新样式。

而我们在比对龙门石窟龙纹与其他石窟龙纹的区别时, 可以发现龙首中吐出莲花、 化生童子、 忍冬等样式的龙纹在龙门以前的其他石窟中均未曾见到, 且这种样式出现在北魏迁洛后的较晚阶段, 此时南朝文化对北魏已经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龙纹样式的出现应当为北魏迁都洛阳后, 龙门工匠们结合云冈的样式, 加入自己的思考, 创造出的全新样式。 这种龙口中衔莲花与龙门常见的供养人手持莲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龙不再仅仅是处于从属位置的瑞兽, 而是信奉佛法、 崇敬佛的护法者。 其实早在东晋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中, 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龙的周围装饰莲花的形象[11]图31。 在传统汉文化中, 龙纹一般周围多装饰云气图案, 例如北朝时期元晖墓志。 这种莲花与龙纹的结合应该是受到了佛教影响而产生的。 而到了龙门, 这种结合更加明显, 龙口中所含莲花、 化生童子、 忍冬等, 都体现了当时的工匠们想要表现龙与佛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意图, 龙也可以是佛的信仰者和守护者, 工匠们不再仅仅将龙纹作为一种装饰来雕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 龙门石窟北朝的龙纹有以下特点及意义。

一、 龙门石窟早期的龙纹风格是直接继承云冈石窟的龙纹, 且均为“中华龙” 的样式, 而非“那伽” 式的印度龙纹。 二、 龙门石窟龙纹风格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基本从龙门早期到龙门晚期均可以看到龙纹的身影。 三、 与佛教的结合愈发紧密,早期的龙纹风格还多是处于从属地位, 仅作装饰用; 到了晚期, 龙变为佛的供奉和信仰者的角色,充当了佛的护法角色。 四、 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包容的一面。 龙纹作为中华传统纹饰, 是不断发展的, 龙门石窟的龙纹装饰也是中华龙纹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龙门石窟的龙纹整体风格瘦长而富有动感, 到了晚期还吸收南朝的风格特点, 雕刻上富有流线感。

注释:

①印度的“龙”又叫“那伽”,梵语na^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种族有一千,为迦叶波之妻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龙宫。 它与中国的龙有本质的区别,它本质上应当是“蛇”,古印度神话中它是人首蛇身的半神灵体,通晓各种法术,住在大海深处,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成为佛教的守护神。

猜你喜欢
龙首龙身龙门石窟
美育之窗
民居摄影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龙 王
龙首洞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清代古典家具龙纹饰绘的什么龙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
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