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平川羊肚菌平棚下小拱棚栽培关键技术

2024-04-15 20:12李芳刘娜王明生刘涛李恬恬
西北园艺·蔬菜 2024年2期
关键词:综合防控陕南

李芳 刘娜 王明生 刘涛 李恬恬

摘   要   陕南平川地区羊肚菌栽培面积大,但每年都有不少种植户无法稳定盈利,甚至颗粒无收。羊肚菌生产中,对关键技术环节,如养菌、出菇、病虫防治技术掌握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缺少应对措施,极大地影响了效益提升。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适用于陕南平川地区的平棚下小拱棚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了羊肚菌常见病虫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   羊肚菌;小拱棚栽培;综合防控;陕南

陕南平川地区气候温润,羊肚菌生产周期短(每年10—12月种植,次年3—4月采收)、效益高,近年栽培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汉中引进羊肚菌人工栽培,但是每年都有不少种植户无法稳定盈利,一般种植成功亩收益可达3万~5万元,失败的则颗粒无收。羊肚菌比较娇弱,尤其在出菇阶段幼菇期,陕南地区易发生倒春寒,天气回暖快,昼夜温差大,稍有不慎就会种植失败。经过近3年的走访调查研究,总结开成了适应陕南气候的平棚下小拱棚栽培模式,实践表明,该栽培模式可提高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获得稳定收益。

1   栽培时间

陕南平川地区种植羊肚菌一般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收,历时4个月左右。

2   播前准备

2.1   选地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土壤疏松透气且能保持水分的田块,轮闲或生荒地更为理想。每个种植地面积不宜过大,否则难以管理,风险大。

2.2   整地   播种前清除杂草,耕地3遍,第1次耕地前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后深耕,耕深20~30 cm,暴晒3~5 d杀灭地下害虫;第2次每亩撒生石灰50 kg后耕地,继续暴晒1周;有条件的可进行第3次耕地,提高土壤透气性,以土块没有超过鸡蛋大小的土块为准。每次耕地时将地里的根、茎及杂草等清理干净。

2.3   搭棚   按3 m×3 m横竖画线并钻孔,孔深0.5 m,用竹竿搭建简易平棚,高2~2.2 m,单个平棚面积不大于2亩。竹竿截成2.6 m长,用电钻取一头对穿打孔(十字孔),用于横竖拉线。竹竿未打孔一端插入钻好孔的土中夯实,用绳子在竹竿顶部十字孔处分横竖两个方向拉线,线的两头用木桩固定,绷直拉紧,避免倾倒。盖上遮阳网,遮阳网选用6针或6针加密型,并将遮阳网固定,四周落地,用土压实。

2.4   布管   栽培地排好水管,外围水管规格为主管PVC75、分管PVC50、滴灌PVC32。播种前2 d完成做畦,畦面宽0.7~1 m,沟宽0.3~0.5 m,畦间沟深0.3 m。在畦面边缘分别用锄头理出两条宽10 cm、深不低于5 cm的播种沟。

3   播种

3.1   菌种准备   当地大多选用“六妹”系列羊肚菌,亩用菌种160袋,菌种取出用小刀从菌种袋侧面划开,菌种捏碎、揉散、拌营养液至合适湿度后,备用。

3.2   播种   播种沟用水洒湿,使土壤潮湿,在播种沟内撒1层菌种,覆土完全覆盖菌种,但厚度不能超过3 cm。开袋后的菌种应尽快播种覆土,以免造成污染和脱水。

4   前期养菌管理

4.1   浇种水   播种后,用喷灌设备浇透水1次,使畦面土壤含水量达到60%左右,3~5 d土表菌丝  长出。

4.2   覆盖黑膜   畦面覆盖1层黑色地膜,两头压实,两侧间隔2~3 cm压住,以防风吹跑薄膜,可抑制杂草、保湿、避光、控温。

4.3   摆放营养袋   播种10~15 d,畦面会形成白色菌霜。一般播种2~3周即可摆放营养袋,每亩用羊肚菌专用外源营养袋1 600袋左右。摆放时割开营养袋一侧,将开口一侧紧贴地面,用手下压使营养袋切口与土壤面白色菌霜层紧密接触,以便菌丝快速生长。

4.4   搭建小拱棚   用白色薄膜(厚0.008~0.012 mm)搭建小拱棚,高55 cm,拱条平行或交叉。薄膜两端封死,两侧边压土。陕南地区此时正处于最冷时节,搭建小拱棚可使羊肚菌安全过冬。

5   出菇管理

春季气温回升到5~10 ℃,畦面白色孢子粉消退,营养袋内布满菌丝,营养袋与土壤接触点及四周布满黄褐色胎状茸毛时,即可移除营养袋。之后勤观察土壤水分情况,大量补水2~3次,温度过高过低时不浇水,使土壤水分充分吸足,10~15 d,畦面上有鱼卵大小的白色原基出现,此时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也是种植羊肚菌成败的关键所在。正值2月底至3月初温差大、倒春寒天气频发期,刚出的菇幼嫩,稍有不慎就出问题,须做好应对。出菇后要精细管理,可棚内挂置温湿度计,温度超过20 ℃,上午10:00揭起小拱棚一侧通风降温,下午5:00放下。后期环境温度较高时,还可以打开遮阳网两侧,通风降温。

6   病虫防控

6.1   典型病害

6.1.1   蛛網病   菌丝像蜘蛛网一样向四周蔓延,首先从菌柄底层向上侵染,根部被白色浓密的杂菌覆盖,生长停滞变软倒伏死亡。种植时避免高温下种;对土壤采用高温暴晒、轮作倒茬、生石灰消杀等措施预处理;外源营养袋及时摆放,适时撤离;选用咪鲜胺、噻菌灵为主要成分的药剂,按说明书对水喷雾。

6.1.2   霉菌性枯萎病   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侵害菌盖,发病初期感病部位有白色菌丝,后发病部位呈现空洞化凹陷、破损,子囊果畸形,丧失商品性。温度高于22 ℃,特别是25 ℃以上高湿状态下发病迅速。注意播种前土壤翻耕、暴晒,并撒施生石灰;及时撤离外源营养袋;及时去除发病株,防高温高湿。

6.1.3   白霉病   发病初期感病部位菌柄发红,侵染部位会收缩成空洞,子囊果畸形,表面出现白色霉状菌丝,严重时子实体全部腐烂,高温高湿时会突然暴发。气温超过20 ℃时,要适当降低棚内温度;做好排水,避免出现高湿现象;及时去除发病菌株,防止病害蔓延。

6.2   常见虫害

6.2.1   蛞蝓和蜗牛   生长在草丛、落叶或石块下,温暖潮湿的雨季大量发生,有昼伏夜出习性。取食羊肚菌原基和幼嫩子囊果,子囊果停止发育导致畸形,同时啃食部位破损,其他杂菌侵染带来损失。可通过人工捕杀、化学药剂防治,用豆饼或炒香棉籽饼与敌百虫按10 ∶ 1的比例制成毒饵,傍晚每亩撒施4~5 kg进行诱杀,或用四聚乙醛颗粒诱杀。

6.2.2   跳虫   播种后跳虫前期在土壤内嚼食菌种、菌丝,钻进外源营养袋繁衍,出菇阶段钻入菇体内或在菌盖表面取食,使其发育受阻,还会引起其他病害发生。播种前1个月,每亩用50 kg生石灰撒施,翻耕后暴晒;清除田间的农业废弃料,减少滋生源;跳虫发生严重的田地,用盆盛清水诱杀,可减少虫口密度;用氯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喷施,注意药物浓度对菌丝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出菇之前或出菇过程中慎用。

6.2.3   马陆   又称“千足虫”,喜阴暗、潮湿的地方,常蜷伏在石头、腐败枝叶下面,喜食腐殖质,主要发生在春季温度回暖、雨水多的时候。马陆取食菌肉和菌丝后造成子囊果发育停止、死亡。发生量少时人工捉虫,量多时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防治。

6.2.4   菇蚊菇蝇类害虫   菇蚊菇蝇类幼虫取食菌丝,造成营养传输和吸收受阻,蚊蝇类幼虫在菌柄基部滋生,严重时造成幼菇营养不良而死亡。成虫叮咬子囊果,造成发育畸形,商品性下降。可在棚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

参考文献

[1] 耿新翠,郝界,弋淮,等.西南地区羊肚菌无基料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7,39(1):46-47.

[2] 翁天均,龚素华,刘苗,等.武陵山区羊肚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20):76-77.

[3] 刘伟,蔡英丽,何培新,等.羊肚菌栽培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食用菌学报,2019,26(2):128-134.

[4] 尚庆文,李丽,刘进.淄博地区羊肚菌设施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22(03):42-43.

李芳,劉娜,陕西省城固县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邮编723200;王明生,李恬恬,城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刘涛,城固县原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收稿日期:2023-12-05

猜你喜欢
综合防控陕南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山区某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犬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家禽疫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性问题探讨
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