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防效果的影响

2024-04-15 01:07杨延霞李玉芝白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6期
关键词:预防性机体下肢

杨延霞 李玉芝 白华

滨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滨州 2517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由于患者手术结束后长期卧床或因外部应力使机体活动受制,不能主动进行肢体自由活动导致体内血液流动速度下降,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而引发的一种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DVT患者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患肢肿痛、皮肤色素沉着、浅静脉扩张,若不及时干预会造成坏疽、患肢溃烂、静脉曲张,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等严重情况甚至猝死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临床上应嘱咐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进行深呼吸等多种措施,以预防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而致使DVT加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进行辅助介入,通过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预防或避免术后患者DVT的发生、加重,相较于常规护理更具优势。本研究将探讨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DVT形成风险预防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结肠癌手术患者154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79例)与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75例)。对照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39~75岁,平均(57.21±5.16)岁;病程1.0~2.1年,平均(1.62±0.52)年。观察组男53例,女22例,年龄38~78岁,平均(67.47±4.98)岁;病程0.8~1.9年,平均(1.71±0.4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2017.V1版《NCCN结直肠癌诊治指南》更新解读)〔2〕中对结肠癌的诊断标准;②完善相关常规检查;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无结肠癌手术禁忌证;⑤可正常交流且无精神异常。排除标准:①术前合并肺部感染;②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③伴尿路感染;④远处转移及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饮食护理、锻炼患者机体功能水平以及心理方面疏导等。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情况,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做好病房巡视工作,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做好患者躯体保暖工作,在手术中加强与医师配合,辅助医师高效完成手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①适时进行血液输入措施: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出血量会加大,血容量不足易引发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去平衡,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高凝,DVT风险上涨,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过程中失血量过大患者采取及时输血措施,增加患者血容量水平,减少凝血功能运转出现障碍;②采用间歇充气压力仪:护理人员将手术患者推入手术室,将6个间歇充气压力仪置入患者双腿,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至“间歇压力”状态,并以此加压,压力达到最大状态持续11 s,而后进行1 min的减压过程,令患者下肢静脉由排空状态至充盈状态;③采取下肢抬高的腿部按摩方式: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将其下肢抬高至20°左右,屈曲膝部,由护理人员从患者下肢前、后、内、外侧进行按摩,尤其是腓肠肌、比目鱼肌,连续进行3 min按压,然后换另一边腿部继续采用同样方式按压3 min,连续交替2次后进入间歇期,在间歇期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按摩2~3次,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手术完成。

1.3 观察指标

1.3.1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比较 抽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外周静脉血4 ml,加入抗凝管中,置于离心机,1 h之内在4 ℃环境下4 000 r/min离心10 min,保留上层血清,将其置于-80℃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联合TS6000型号半自动血凝仪(津械注准:20202220290,美德太平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两组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指标,检测方法均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严格进行。D-D正常参考值:0~0.55 mg/L;Fbg正常参考值:2~4 g/L;PT正常参考值:12~16 s〔3〕。

1.3.2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 抽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d、术后8 d静脉血4 ml,加入抗凝管中,置于离心机,在5℃环境下3 000 r/min离心8 min,保留上层血清,通过B410型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京械注准:20192220074,北京指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血清中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并观察手术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PLT正常参考值:(100~300)×109个/L〔4〕。

1.3.3两组手术前后血栓发生率比较 采用CMS1700A型号床旁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器(湘械注准:20212060176,长沙市中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对患者DVT进行检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 d),若超声观察下肢静脉管腔内未出现血流信号,或血液充盈缺损,即可确定下肢血栓形成〔5〕。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术后D-D、Fbg指标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T指标水平均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2.2 两组PLT水平比较

两组术后PLT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小板参数比较(×109个

2.3 两组DVT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DVT在外科手术中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中结肠癌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高达25%,严重损害患者生命健康〔6-7〕。为此,临床学者提出需对手术患者加强外界护理干预,以保障其预后效果〔8-9〕。而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加强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减少手术过程中凝血功能异常发生,这对于预防DVT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机体纤溶系统状态〔10〕。而D-D是在凝血酶及纤溶酶的影响下生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当患者机体内D-D水平持续增加,说明机体凝血纤维溶解功能亢进,提示患者血栓形成。Fbg临床出现异常增高,使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全血黏度升高,血液阻力增加,会导致机体微循环障碍,同样造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DVT的发生〔11〕。PT可有效反映机体凝血因子的情况,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体外源性凝血途径状态,其正常范围在12~16 s,当PT低于正常水平时,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因此DVT发生率也大幅度上涨。故本文深入对D-D、Fbg、PT进行研究,发现两组在护理干预后D-D、Fbg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PT水平均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2〕。结果说明相比于常规护理,术中预防性护理方式更利于改善机体凝血状态,减少DVT的发生。这可能与护理人员通过运动指导方式对患者进行腿部按压,缓解了静脉淤积的症状,通过改善腿部血液循环使患者新陈代谢加快,进一步缓解机体高凝状态,从而提高PT水平,同时也有效促进机体微循环的恢复,缓解凝血功能障碍,降低D-D、Fbg水平。而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患者进行的辅助介入式加强护理干预,通过观察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手段。而郑文琳等〔13〕曾推测预防性护理能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组干预后PLT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姜炯炯等〔14〕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深入分析可知,血栓是由血小板黏附在损伤血管内皮所致,裸露的胶原表面、黏附的血小板释放血栓素与二磷酸腺苷,促使了更多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患者机体血栓的形成,而护理人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锻炼,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有效防止血液凝滞,以此降低患者机体PLT水平。另一方面,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结肠癌手术患者DTV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刘进宇等〔15〕结论一致。进一步说明术中预防性护理有效地干预了血栓在患者机体的形成,此种护理模式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

综上所述,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上意义重大,通过护理手段预防了DVT的发生,降低了术后DVT形成风险,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预防性机体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