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角膜炎临床特征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2024-04-15 13:10董志旭
保健文汇 2024年2期
关键词:角膜炎眼部感染性

文/董志旭

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密切相关。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眼痛、异物感、畏光、视力下降和眼部充血等[1]。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角膜炎症反应可能具有一些特异性表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导致脓性分泌物,真菌感染常伴有白色角膜渗出物和角膜溃疡等。病原菌的耐药性也对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带来了挑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一些常见病原菌的多重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本文旨在综述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变化[2],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旨在探究感染性角膜炎临床特征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人员在2021 年11 月至2023 年11 月期间选取了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的80 例作为研究样本。

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感染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包括眼部疼痛、眼红、视力下降、角膜炎病理改变等。(2)确认病原菌:通过病原菌检测方法确定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或病毒等。(3)具备完整的临床数据:包括病史、眼部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排除标准。(1)其他眼部疾病:患有其他眼部疾病,如眼球损伤、先天性眼部畸形等。(2)其他疾病史:有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史,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未完成相关治疗:未按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或未按要求完成治疗。(4)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治疗史:在就诊前已接受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对病原菌的检测和结果产生干扰。(5)具有严重的角膜瘢痕:存在严重的角膜瘢痕,可能影响病原菌的检测和识别。

1.2 方法

1.2.1 取样收集

取样收集是研究感染性角膜炎的重要步骤,它提供了用于后续实验的样本,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病原菌和评估其耐药性等特征。在进行取样收集时,始终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准则,以确保取得的样本质量和准确性。在进行取样收集前,必须使用严格的无菌技术和实验室安全准则,以确保样本的纯净性和防止交叉污染。在进行取样之前,确保所有使用的仪器、工具和容器已经进行过适当的消毒和无菌处理。戴上合适的手套,并确保工作区域清洁整齐。在取样前,建议患者进行眼部清洁,以去除表面的分泌物和污染物。根据具体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眼部拭子和角膜刮取。使用无菌眼部拭子轻轻擦拭患者的结膜囊或结膜下袋,以收集眼部分泌物。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其他表面,以防止污染。使用无菌角膜刮取器具,将其轻轻接触患者的角膜表面,以收集角膜上的细胞和分泌物。刮取时要避免过度施压,以防止角膜损伤。将取得的样本转移到无菌容器中,如培养皿或离心管。

1.2.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

通过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可以获得纯种的病原菌,为后续的鉴定、药敏试验和其他实验提供基础。鉴定病原菌的过程可能涉及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这些步骤的目的是识别病原菌的种类,并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从取得的样本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眼部拭子或角膜刮取样本。样本处理前,必须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准备工作。样本可以直接转移到培养基上,或者在适当的稀释液中进行稀释,以便得到合适的菌落形成。根据研究目的和可能的病原菌类型,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常见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血琼脂、巴斯德琼脂等。不同的培养基可以提供不同的养分和条件,以促进特定菌种的生长和生存。将接种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如恒温培养箱。根据病原菌的需求,设置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气氛条件。一些病原菌可能需要特定的增补物或条件来促进其生长。在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病原菌通常会形成特征性的菌落,如形状、颜色、质地等。根据菌落特征,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如果在培养基上观察到多种菌落,需要进行纯化步骤以获得单一的病原菌。这可以通过进行次级接种或分离单个菌落的方法来实现。

1.2.3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鉴定是确定感染性角膜炎中的致病微生物种类和特征的关键步骤。通过鉴定病原菌,可以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供指导。鉴定病原菌的首要步骤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这包括菌落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的观察。同时,也可以观察菌体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芽孢形成、毛细胞等。生理生化测试通过检测病原菌在特定生化反应中的表现来进一步鉴定其物种特征。常用的测试包括氧需求、碳源利用、酶活性等方面。这些测试可以通过生化试剂盒、培养基等进行,根据病原菌的反应特征来判断其物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菌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 测序、基因探针等。

1.2.4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或联合治疗方案,以避免使用对病原菌无效的药物,进而为临床医师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指导。在进行药敏试验前,需要纯化病原菌菌株并培养活跃的试验菌株,医生通过分离和培养病原菌的方法确保试验菌株的纯度和活力,这能够完成准确的药物敏感性测试。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病原菌的鉴定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用于药敏试验。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广谱抗生素和特定作用于某些细菌的抗生素。此外,也可以考虑使用联合抗生素以增加治疗效果。药敏试验通常采用浓度梯度法,制备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形成药物浓度递增的梯度,以评估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培养好的试验菌株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孵育。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最低有效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等参数。

1.3 观察指标

病原菌种类和构成比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通过观察病原菌的种类和其在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的构成比例,可以确定主要的致病菌类型和其相对重要性。耐药性是另一个需要观察的指标。观察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包括多药耐药性和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提供指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眼痛、眼红、视力下降、角膜溃疡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炎症的活动性。观察角膜病变也是重要的指标。通过观察患者角膜的病变特征,如溃疡的大小、深度和位置,角膜浑浊程度等,可以获得关于病变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信息。治疗效果是另一个需要观察的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者使用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显示数据的p 值小于0.05,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是最常见的,共有23 株(占总数的28.75%)。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共有44 株(占总数的55.00%)。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类型,共有8 株(占总数的10.00%)。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总数的8.75%、6.25%和3.75%。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类型,共有11 株(占总数的13.75%)。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模仿葡萄球菌分别占总数的11.25%、8.75%和8.75%。缓慢葡萄球菌共有6 株(占总数的7.50%),气球菌共有4 株(占总数的5.00%)。真菌方面,共有13 株(占总数的16.25%),其中曲霉菌占总数的7.5%,镰刀菌占总数的6.25%。另外,其他病原菌占总数的2.50%。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感染性角膜炎患者感染病原菌特征

3 讨论

3.1 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

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眼部症状,包括眼痛、眼红、视力下降和眼睑水肿等。眼痛是感染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感到眼部剧烈的疼痛,可能伴有灼热或刺痛感。这种疼痛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并且往往加重于眼睛的运动或光线刺激下。眼红也是感染性角膜炎的常见表现。患者的眼球会呈现出明显的充血状态,眼结膜充血明显,整个眼睛呈现红色。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充血所致。视力下降是感染性角膜炎的另一个关键特征。由于角膜病变和炎症的影响,患者的视力可能会显著下降。视力模糊或模糊不清是常见的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丧失视力。眼睑水肿也是感染性角膜炎的常见表现之一。患者的眼睑可能会出现肿胀和水肿,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局部组织水肿。此外,感染性角膜炎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光敏感(对光线敏感)、眼部分泌物增多(可能为黏液性、黄色或脓性)以及角膜浑浊(角膜炎症导致角膜的不透明度增加)。

3.2 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种类多样,常见的包括细菌和真菌。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对于治疗的选择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一些病原菌也可能展示出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细菌性感染是感染性角膜炎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可以引起严重的角膜溃疡,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表现出多药耐药性,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选择变得有限。另一个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它也可以引发角膜炎和溃疡。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可能对某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对其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念珠菌属(Candida)是常见的致病真菌之一,可以导致严重的角膜炎症。某些念珠菌菌株可能对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提高了治疗的复杂性。另外,曲霉菌属(Aspergillus)也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对于真菌感染,正确的药物选择至关重要,因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于指导治疗非常重要[3]。

3.3 耐药性的影响

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失败和复发的风险。有效地预防和管理耐药性,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加强感染控制措施以及促进新药物的研发,对于有效应对感染性角膜炎和保护公共卫生至关重要。耐药性使得治疗感染性角膜炎变得更加困难。当病原菌对常规使用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时,原本有效的治疗方案可能失效。这导致医生需要寻找更强效或更特定的药物,以对抗感染。耐药性的出现可能迫使医生使用更昂贵、毒性更大或更有副作用的药物,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风险和成本。当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时,即使使用了药物治疗,也可能无法完全清除感染。这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复杂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感染疾病[4-5],其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对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和病原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发展和处理策略。

猜你喜欢
角膜炎眼部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如何区分角膜炎和结膜炎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劳
如何消除用电脑后的眼部疲劳
蒙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
早晨醒后别揉眼,容易感染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野鸡冠花子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