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

2024-04-17 12:38闫嘉晔
参花(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肃北酒泉市酒泉

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近年来,酒泉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积极推进整体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仍面临着挑战。本文重点针对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策略。

一、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面较广。按照形式分类具体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宝卷、书面文献等,其中被列入国家级名录项目的有第一批河西宝卷(酒泉卷)和第五批肃北蒙古族祝赞词;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肃州民歌、敦煌民歌、瓜州民歌及肃北蒙古族长调;民间美术包含剪纸、刺绣、彩绘、泥塑、篆刻等,被列入国家级名录项目的是酒泉夜光杯雕;民间舞蹈种类较多,其中包括社火、秧歌、舞狮子、舞龙、高跷等,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有地蹦子、福禄车和赶驴三类;民间手工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有七类,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敦煌水晶眼镜制作技艺等;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是阿克塞哈萨克族阿依斯特,又名阿肯弹唱,是一种即兴创作、即兴演唱,既有娱乐性又有竞技性的民间戏曲表现形式;传统手工技艺涵盖面较广,包括酒泉市七县市当地特色美食的制作技艺、当地的编织刺绣技艺以及一些民族的擀毡制作技艺、蒙古包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中有市级项目阿克塞哈萨克族接骨与中医正骨疗法;民俗中涵盖的项目有很多,包括方言、观念、服饰、庙会、当地特色节日等,最具特色的是列入国家级名录项目的肃北蒙古族服饰;它是肃北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缩影。

(二)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地域分布广阔

酒泉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全市共有七个县市,全市总人口100余万人。

2.多样性突出

酒泉市地域廣袤,生态多样,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农耕文化和牧业文明之城,不同生活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融合促成了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16个大类。

3.民族特色鲜明

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风景源自鲜明的多民族文化,酒泉市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项目有6项,省级项目有45项,少数民族项目占比4.09%。

二、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开展全市非遗普查,推进落实保护责任

近年来,酒泉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依据“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指导思想,以“家底明、现状清、记录全、质量高”为工作目标,对全市各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全面普查,整理编辑出版相关书籍两本(《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书中汇集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翔实介绍,有力宣传了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保护机构主要责任由各市及各县(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即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承担,具体的项目保护、资源普查、资料存档等工作由市及各县(市、区)文化馆承担,县级非遗保护工作方案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县级非遗中心负责制订实施,肩负具体工作开展和落实保护政策职能。

(二)建立公布名录体系和传承人名单

近年来,酒泉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工作力度,大量投入人力财力,全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在市、县两级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行使监督责任,实地调研考核各项目保护单位是否能够履责,认真开展非遗工作记录、建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播、传承、弘扬和振兴等完成情况,对项目保护单位履行职责情况与年终考核结果挂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组织长效发展。酒泉市本级评审认定项目现有四批,403 项,传承人评审认定三批,共计225人。

(三)组织开展各种非遗展示活动

为提升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众知晓度和文化感染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文化、节庆、旅游的完美融合,酒泉市七县市文化馆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非遗展示活动。肃州区文化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宣传文艺晚会介绍“酒泉宝卷”项目;敦煌市开展敦煌曲子戏及敦煌民歌演唱大赛;玉门市开展玉门陶埙制作培训班大力发展仿古制作工艺;金塔县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宣传队,深入乡镇、村组进行宣传动员;瓜州县邀请专家修订校改瓜州民歌曲谱、二次创编歌词,利用数字化手段留存宝贵的文化资源;阿克塞积极开展“纳吾热孜节文艺晚会”、赛马会、阿依特斯表演唱、哈萨克舞蹈、民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活动;肃北县制作非遗宣传专栏,举办那达慕民族风情旅游节暨孟赫嘎拉艺术节。

三、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现阶段酒泉市国家级项目有6项,但是传承人却只有3人,市级传承人总共 255 人,其所带徒弟不超过1000人,甚至有些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出现断代现象,传承人中无工作收入群体有220多人,很多人宁愿打工也不愿沉下心来学艺,这也是导致非遗后继乏人的因素之一。

(二)重项目申报,轻保护传承

近年来,酒泉市非遗工作开展顺利,各级部门对市级、省级、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作积极,虽对一些重要项目传承人开启了抢救性的保护,但随着传承人面临断层的危机,保护的主要力量仍旧来自政府,社会层面参与较少。像国家级非遗项目河西宝卷(酒泉卷)及酒泉夜光杯雕,传承人已离世,每年项目申报正常,但已无后继传承人,具有酒泉浓郁特色的非遗项目就此面临流失。

(三)非遺宣传推广力度有待提升

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推广时可采取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能被民众直观看到的就属于动态,如敦煌曲子戏节、阿克塞纳吾热孜节、肃北那达慕大会等,不能被民众所直观了解的就属于静态,如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类项目等,均需要更多平台来进行展示。现阶段酒泉市新建的公共文化长廊与酒泉城市书吧(文创馆),对这些静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也仅仅停留在非遗宣传日的开放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还应借助更广泛的平台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四)非遗开发利用不足

首先,非遗手工技艺正在慢慢消逝,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肃北雪山蒙古族蒙古包制作技艺、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以及肃北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原有技艺作品已失去使用价值,更多地转化为工艺美术品。其次,现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不足,有些非遗传承人因项目本身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难以进入旅游商的视野,另有些传承人为保持项目本身的真实性,不愿项目被商业化。最后,酒泉市非遗产品设计急需更新,非遗项目本身文化内涵与当地特色结合不够,未立足酒泉实际,以本地特色非遗产品为基础,打造出一批具有品牌特色且深受民众喜爱的酒泉代言文创产品。

(五)缺乏资金保障

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到国家及甘肃省非遗专项补助资金1299万元,与全省其他各市州申报的项目总资金相比较稳居前列,但从酒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看,45个省级项目中享受专项资金补贴的只有15个,占比33%,覆盖率还未达到一半;专项资金使用中,403项市级项目也仅有少数部分实现了专项资金保护使用。随着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关注度的提高,各类宣传活动逐年增多,市、县两级财政应在保证现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稳步提高非遗宣传经费,为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宣传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对策

(一)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责任人培训

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要定期邀请省内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专家,不定期组织全市各县(市、区)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和具体负责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开展非遗专题培训班,内容既涵盖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又包括非遗保护传承的途径和方法等专业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非遗工作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打牢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大力推动非遗传习所的建立,以完善保护传承机制,引导更多人学习传承,解决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

(二)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酒泉市自2004年来,积极成立了酒泉市“非遗”保护工程专家评审委员会及相关工作制度。2016年,为使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步入系统专业化发展进程,我市结合中央及甘肃省相关意见,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并将提高文化遗产公共服务水平纳入其方案中。在此基础上,酒泉市应积极争取成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明确职责,配备专业人员,落实专项经费,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无专门机构、缺专业人员、少保护经费的实际问题。

(三)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要研究制订符合酒泉市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保护规划,秉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挖掘,明确保护范围,建立标准体系。酒泉市现积极申请建成敦煌生态文化保护区、阿克塞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与肃北雪山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保护区内文化生态,有意识地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延续发展,以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非遗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在酒泉区域内形成独立并有特色的生态保护圈。

(四)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

一方面,可利用计算机扫描技术等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转化,以数字的形式对其进行保存,从而达到高效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可积极创建数字化博物馆,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展示,确保非物质文化与数字技术产生创新知识点,建立与完善非遗数字化服务体系,使其以不同的手段实现保护与传承。同时,积极引入VR及AR等新技术,使非遗保护与传承更具沉浸感与体验感,以技术手段提升年轻人对非遗的认同感与喜爱度,从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真正传承与发展。

(五)提升非遗传播力

酒泉非遗项目种类多、数量大,要对各类非遗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就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非遗+活动

开展各类非遗展演展示,打造有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如春节肃州区开展的地蹦子、福禄车等民间舞蹈,肃北的那达慕大会,阿克塞的纳吾热孜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展演,积极编排具有酒泉地方特色的非遗代表性节目,广泛参与国家举办的各项非遗展示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开启线上非遗展演活动,提升酒泉非遗在全国人民中的知晓度。

2.非遗+教育

实践中,可开展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定期邀请酒泉非遗方面的专家或者传承人,开展课堂交流、非遗座谈及民间音乐、舞蹈的培训学习,分批次有计划地介绍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非遗+品牌

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立足于非遗发展的现实基础,打造隶属酒泉特色的非遗品牌,深入挖掘项目本身的非遗文化价值,形成具有独特且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新时代品牌,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要做好知识产权的普及,提高传承意识,避免品牌抄袭和仿冒。

五、结语

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先人智慧,承载数代人情怀,是展现酒泉本土文化历代传承的活招牌。新时期如何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现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苏雯.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9.

[2]郭军.唱响文化繁荣之歌[N].酒泉日报,2023-06-21.

(作者简介:闫嘉晔,女,本科,酒泉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与器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肃北酒泉市酒泉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肃北蒙古族民歌《阿尔泰航爱》诗文的特征
甘肃肃北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研究
地球物理找矿方法在甘肃肃北红柳疙瘩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甘肃省酒泉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酒泉市洪水河水库坝址方案比选
酒泉市丰乐河灌区智能化量水系统规划设计
天下第一门
——酒泉晋城门
酒泉市肃州区洪临灌区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浅析
飞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国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