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符号语言和信息架构研究

2024-04-17 12:38傅诗淇
参花(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信息点可视化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民族记忆和历史沉淀,同时也在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迭代更新,在信息可视化时代,以大量信息图快速有效地传递关键信息成为常态,非遗的传承及推广方式有了更多的创新。本文根据大量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案例详细分析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符號语言和信息架构的方式,厘清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符号语言的类型和非遗信息架构的类型、特点及用法,为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参考,进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和有效传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现状

21世纪的信息传递进入读图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也转化为图像传播为主,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可视化设计背景下以符号为载体让读者快速了解到非遗的背景信息、制作流程等多方面的信息点。信息可视化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信息可视化与非遗结合可以营造视觉氛围,遵循读取习惯来调动读者对非遗文化的情感,从而做到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

如今,非遗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笔者在做本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62个案例,涉及门类有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九类,其中传统技艺占42%,传统美术占25.8%,传统舞蹈占9.7%,传统戏剧占8.1%,民俗占4.8%,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音乐两项各占3.2%,传统医药和曲艺两项各占1.6%,可见传统技艺所占比例最大,而民间文学类的相关可视化设计暂时没有发现(如图1)。出现这种现象与非遗本身的特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以人为载体的音乐、戏剧、仪式等,无法脱离创作主体,其“非物质性”更强。另一种则是手工艺,靠手工制作,其最终产品形态与创作主体是可以剥离的,一方面它具有非物质性,即依赖于人的技艺,另一方面它又最接近实物,因为它最终以物的形态呈现。所以,传统工艺类对于信息可视化设计来说更容易呈现。除此之外,在非遗类别中,传统技艺包含的内容最多,所以在案例中呈现的也相对多。

二、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符号语言

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先驱皮尔斯认为构成符号的要素有三:一是代表事物的符号,即表现事物的一种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即对该对象的一种指称;三是对符号的解释,即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同样,在信息可视化中的符号也不例外,其所呈现的语言形式多样,来共同传递非遗的相关信息。从笔者收集的案例看,可以将其中的符号语言分为文字、图形、图表、装饰元素四大模块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文字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字体是文字的造型样式,一般情况下,字体左右着观者对文字的第一印象。同时,尽管内容相同,若选择的字体形式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相关文字要与信息视图达到一定的契合度。对文字风格有初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找到与视图高度契合的文字要素,并且文字的风格是由文字字体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在选择文字时不仅要可以解释关键信息,还要使这些要素具有美感。例如图2、图3分别为皮影戏、三灶竹草编织,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其中皮影戏的字体设计上,采用了阴影的立体手法,与“皮影戏”的艺术内涵风格统一,让观者在读取中感受其中的独特韵味。反观三灶竹草编织的字体是改变文字形态,其目的是在视觉效果与文字含义上达到高度契合,以竹编的编织文字形态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在视觉上也巧妙地将文字融入竹草编织中。可见,在非遗可视化设计案例中,文字风格方面的设计是相当多的。一般而言,文字的设计是根据案例的整体风格来决定的,或者是根据非遗项目自身的文化特点来确定风格。

(二)图形

图形是一种具有说明标注性的符号语言,指运用各种手段产生的图画。同时也是通过手绘或绘图软件得到的图像素材,可以按形态分为不同的种类,分别为具象图形、半抽象图形、抽象图形三种。

在案例中大部分的图形都为具象图形,这也和非遗自身的特点有关。例如图4的黎侯虎便以具象图形的形式呈现。图5是将磁州窑制作的过程以半抽象图形的形式呈现,用了不同于写实的艺术方式,提升了不同非遗项目可视化设计的风格。有些内容单靠图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分辨不出来的,如周城白族扎染的两层花等基本花型,由于其抽象性特点,只有通过文字了解才能明白其中含义。所以,在非遗相关的图形中具象图形是与实物极为接近的图形;半抽象图形是将具象图形进行提炼、删减、变形后得到的图形;而抽象图形是观者无法通过其外形判定是什么,只能依靠个人感受或者文字分析来获取其所要传递的本质与内涵。

(三)图表

图表是数据信息的抽象化形式。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图表十分常见,其中以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的应用最为普遍。

例如,运用折线图数量变化表示在不同时期木版年画的创作数量,根据线条转折的规律,我们直观地了解到木版年画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急剧下降,以此来唤起或加深读者对木版年画的保护意识。再如运用柱状图的形式表现洛阳水席年满座率,将每年哪几个月份为旅游旺季表达清晰,同时在该柱状图中,设计者还通过颜色对比进行分类归纳,使观者准确得到想要的信息组。又如以饼状图的形式呈现各个年龄段对黎侯虎喜爱程度的占比,通过饼状图各个部分的大小,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数据。可见,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运用图表的方式呈现,解释事物的相互关系,将复杂的数据简单化。

(四)装饰元素

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中往往包含装饰元素,在保证整体视觉形式统一的情况下营造画面氛围,调动观者在观看时的情绪,达到沉浸式观看的作用。让观者不但可以了解到相关非遗知识,还可以带给观者视觉上的独特感受。

如图6关于黎锦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在背景上以黎锦纹样为暗纹,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可见,在非遗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适当的装饰图案可以为信息化设计锦上添花。

三、非遗可视化设计的信息架构分析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合理的信息架构可以帮助观者快速厘清数据间的关系。由于信息的表現形态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类型信息内容结构关系的差异,要针对其视觉传达需求,配合恰当的结构图解模型进行可视化表现。同样,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常常以不同的信息架构来传达信息。

(一)分组型结构

分组形结构是一种将不同的信息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进行分组呈现的信息结构。该结构在对信息进行分组编排时,首先要确定所要编排的信息属于哪一类型:一是已经划分好组别或信息点较少的信息组,二是信息点较多且还未进行归类的信息组。

例如,黎锦纹样根据其类型分为人纹、大力神纹、星辰纹、几何纹、龙纹等十类,属于类型一。一般来说,当信息点数量小于等于6种时,该类型可划分为类型一。再如龙泉青瓷的纹样分类,由于纹样类型多样,虽说在大的分组上分为宗教、植物、人物、动物以及文字,但在大的分组下还有小的分组,植物类别下分为瓜果和花草,所以属于类型二,即当信息点数量大于10种时,可将该组信息划分为类型二。所以,在编排信息的过程中,若要编排的信息属于类型一,可以直接进入编排流程;反之,若信息属于类型二,那么还要对该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在选择或涉及分组结构模型时,要着重注意该信息图形、信息文字以及分组结构模型三者在视觉上的协调。由此可见,分组型结构简单来说是将非遗框架下大量的同类型信息进行整合归类,给予观者更好的视觉效果。

(二)流程型结构

流程型结构是一种用于信息推移、递进等过程的信息视图,其构成一般是通过指示型元素的联结将多个流程点串联起来,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流程结构。在进行流程类信息图设计之前,首先要知道究竟有哪些信息适合采用流程型结构进行编排,笔者将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流程型结构分为两类,分别为以时间作为序列的多项目信息组和以多项目信息组间存在着某种形态上的规律性推移变化关系的信息组。对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一般可从时间角度来分解各个时期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历史正是属于以时间作为序列的多项目信息组,龙泉青瓷的工艺流程信息图表现了龙泉青瓷制作材料、成型、晾干和修胚、装饰、烧瓷、施釉、烧制再到最终完成的制作过程,则其属于以多项目信息组间存在着某种形态上的规律性推移变化关系的信息组。每项非遗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所以在设计历史发展方面的信息时,以时间作为序列的多项目信息组构成的流程型结构是非常适合的。传统工艺类非遗一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技艺流程,所以其信息化设计中可以运用以多项目信息组间存在着某种形态上的规律性推移变化关系的信息组构成的流程型结构。

(三)分解说明型结构

分解说明型结构是指在需要对某一事物的多局部进行逐一分析时,可以采用该结构来解析。例如,非遗作品或者制作工具等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案例,其设计方式是利用连接指示性元素来解说某些对象的某一局部,并在连接元素的另一端标注该局部的解说信息。其中,连接元素是在进行分解说明时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拆分说明解说对象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分解说明型结构的建立必须依附于解说对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非专业人士了解非遗的相关图示。

(四)关联型结构

关联型结构是一种用来表现各个信息点关系的结构模型。这些关系可以是显而易见的关系,也可以是某种潜在关系。在设计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殊的连接元素让那些存在关联的信息点串联起来。例如,畲族婚嫁习俗案例设计图,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该民俗中人与事之间的联系,运用关联型结构来设计这一流程,可以一目了然地使大众了解该民俗中人与事之间的联系,其设计重点放在对各信息点关系的表现上。

(五)树状结构

树状结构是一种用来厘清多层信息关系的架构模型。该种结构与树木结构相似,拥有多条分支,每一分支对应不同的信息点,并且根据某种逻辑关系逐层划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非遗传承人至关重要,许多非遗通过家族进行传承,形成非遗家谱。另外,还有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呈现开枝散叶的景象。若要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呈现该类信息,树状图便是很好的一种架构模型。

四、结语

综合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是根据非遗相关信息进行符号语言的产出以及信息架构的运用。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将搜集到的非遗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符号语言的表达将有效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以全新的方式对非遗进行详细且清晰的全方位诠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文字、图形、图表以及装饰元素的运用,较好地体现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色,且传达出的符号语言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和地域风格。同时,在非遗的信息架构上,根据不同的非遗信息要素,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模型作为框架,然后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构建出新的信息层级,使受众透过复杂表象了解信息的本质和内涵,从而实现信息的多维度解析。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促进非遗与时俱进、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亟待相关研究者持续关注,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刘勋.信息可视化的界面设计研究[D].汕头大学,2011.

[2]李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叙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1.

[3]张寅,李锋.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J].设计,2023,36(16):16-19.

[4]张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01):20-21.

[5]顾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01):40-44.

[6]彭凌玲,洪楚涵.非遗皮影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丝网印刷,2023(23):111-113.

[7]王艳,刘卫东.可视化设计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性探索[J].大观,2023(12):10-12.

(作者简介:傅诗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信息点可视化文化遗产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一种基于模板的配电终端信息点表自动生成方案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运用“三讲”模型来讲题
主题出发,以生为本
医疗建筑智能化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