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24-04-17 04:09周建新王燕妮
粤海风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中心

周建新 王燕妮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贯穿着新时代文艺创作发展历程,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更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文艺工作而言,“两个结合”是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方法论,充分展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创新性与能动性。新时代文艺工作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取得更大成就,应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中国文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高质量文艺人才矩阵,营造良性文艺生态。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工作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展与宣传离不开新时代文艺的兴盛,例如出台适用管用的文艺扶持政策、创作出凝心聚力的文艺精品、培育出敬业专业的文艺人才等,但根本上还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新性与能动性,让社会主义文艺大花园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因此,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文艺工作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2],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所需,记录着、展现着、传播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故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文艺探索实践和经验,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踔厉奋发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迈向新辉煌。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正站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新方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更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提振民族精神,这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要坚守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一根本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维系好共同精神纽带,维护好共有精神家园,促使全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奋进的重要路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当前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立体化的精神文明需求对文艺创作、审美风尚、文化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文艺热爱人民、贴近人民、为了人民,才能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人民精神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共创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使命内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任务,这就要求创造出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文艺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泉,这些文明的创造者、享用者、评价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不能止步于坐而论道,必须体现在文艺创作的实践行动上,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突显人民在文艺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为文化自信走向自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更主动、更持久的不竭动力。

二、在“两个结合”中全面把握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度融合的践履笃行,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的文艺延伸。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然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一)全面突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与彰显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价值彼此契合

突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彰显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民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二者彼此契合,强调的是我国文艺工作的意识形态底色和目标主旨所在。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立场出发,人民群众始终是文艺的“剧作家”“剧中人”和“剧评人”[4]。人民是文艺之母,既是文艺的创作者,也是文艺的服务对象。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突显人民主体地位,党的文艺作品才能够永久传承,经住历史验证。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脱离了这个基础,文艺不可能创作出深受人民喜爱的成果。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蕴含着提振民族自信的磅礴伟力,这是“四个自信”的根源,是我国从自信走向自强的底气。文艺只有被人民接受、被人民认可,才算是完成创作全过程,才真正被赋予了现实价值,人民的满意与否始终是检验文艺工作成绩的最高标准。

(二)充分尊重人民的价值创造与文艺传承发展创新相互成就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就是人民的智慧创造,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彰显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新时代相适应、相协调的革新。二者相互成就,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强调的是文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革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力。继承才能传承,守正才能创新,文艺要实现创作全过程创新,就要充分尊重、激活人民的创造力、创新力。文艺创新的办法有千百条,最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文艺创新的工具有千万种,最牢靠的工具是依靠人民。真正的文艺创新,是扎根人民生产生活基础上萌芽的,是紧贴人民心声中产生的,是在直面时代审美趋势中获得的。当前,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要把握文艺新类型、适应文艺新形式、关注文艺新群体,用新政策、新平台、新方法鼓励、支持、引导这群民间文艺高手。

(三)深深植根人民的精神需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思考,彰显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发展之道,强调的是文艺的供给质量和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应遵循艺术和社会发展规律,及时准确地回应人民与时代诉求。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文化强国的建设必然呼唤着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艺精品。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猎奇尚异不行,心浮气躁更不行。应精准捕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用技艺精湛、制作精良、思想深邃的文艺精品涵养人民精神,引领人民的审美追求。当前,我国正在朝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这意味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要求文艺应当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激发活力,形成高原高峰并现、人才精品并涌的生动局面。

三、在共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以文艺维系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精神纽带,创造出一种“植根于中国大地的人民文艺和负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的文艺”[5],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和推动力量。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保证,是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向不偏航不偏向的最有力保障。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支撑。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文艺、推动创作。其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坚持文艺为人民创作,文艺硕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举措,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文艺创作氛围,推动不同文艺观念、内容、方法、风格、流派的切磋互鉴。最后,要坚持系统观念,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擘画文艺发展宏伟蓝图,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审视文艺工作,为文艺前瞻性思考人民之需、全局性谋划人民之求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二)构建中国文艺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基础

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新时代文艺发展实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验,主动思考现代文明建设对于文艺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推进文艺创作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科体系。调整优化艺术相关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艺术相关学科同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其次,构建中国气派的文艺学术体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回答文艺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問,彰显中国文艺的人民之道。最后,构建中国风格的文艺话语体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凝练中华文明的文艺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避免用西方话语裁剪中国审美,全面提升我国文艺的国际传播效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建设高质量的文艺人才矩阵是核心

繁荣文艺,人才先行。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所在。文艺工作者要自觉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首先,提升文艺人才素养。文艺人才应当德才兼修,自觉承担起时代风气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使命,全心全意深入人民、热爱人民、向人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养、涵养、修养。其次,造就青年人才队伍。将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接力棒交到青年文艺人才手中,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大胆交给青年文艺人才,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他们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引风尚,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最后,探索自主培养道路。回应文艺创作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多方面需求,做到“四通”,即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疏通、非专业人才与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打通、行业内人才与行业外人才的流动渠道畅通、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媒介连通,实现文艺人才培育供给自主可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营造良性的文艺生态是保障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当经得起人民评价、市场检验、时代考验,需要积极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予以条件保障。首先是加强政府综合管理。相关管理部门要紧跟文艺新形态,发现文艺发展道路中的隐藏问题,不断完善文艺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对于丑化人民、无视人民、诱导人民的作品严厉打击。其次是增进行业自律。文联、作协等行业组织要站在文艺创作管理第一线,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成为文艺工作者可以自在畅游的文艺世界。最后是人民积极评鉴。人民始终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要用好网络评论工具,认真倾听人民声音、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

结语

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责任在肩、大有可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实践中紧紧跟随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在研究中加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本质探索和规律阐释,将中华民族深邃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并创造性转化,打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把立足于党的文艺工作的不懈探索实践,反刍并升华为中国经验、中国理论,拓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艺创造活力,加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步伐,为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受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A-06-(148)-61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 朱碧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理逻辑与实践省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8期。

[4] 周建新:《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影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内涵和意义》,《粤海风》,2021年,第1期。

[5] 顾平:《对“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新思考》,《艺术探索》,202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