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鹰科鸟类的调查研究

2024-04-17 04:25宋振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

宋振刚

摘要:为了解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鹰科鸟类的资源状况,加强对野生鸟类的保护,笔者于2018—2020年选取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典型生境开展实地调查,记录鹰科鸟类的种类、鉴别特征、生态习性、食物与价值。结果显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共记录鹰科鸟类有7属11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9种。文章分析了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野生鸟类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鹰科;保护对策

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与燕山山脉的接合部,由坝上高原、中西部深山区、东南部浅山区构成,海拔高度为750~1 998 m[1],生物多样性丰富,日夜温差大,雨量稀少干旱。调查研究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鹰科鸟类的多样性,对研究该区域动物多样性及制定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2018—2019年,根据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境、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在公园内布设长2 km的样线80条。在每年春季5月上旬和下旬、夏季8月中旬、秋季10月上旬和下旬、冬季1月中旬各进行3 d的野外调查,选择晴朗、三级风以下的天气,在清晨或者傍晚步行进行调查,速度为2~3 km·h-1,用肉眼或借助10倍双筒望远镜和60倍单筒望远镜,沿样线记录前方和两侧见到、听到的鸟类种类与数量[2]。

2  调查结果

据调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鹰科(Accipitridae)鸟类共有7属11种[3-4],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乌雕(Aquila clanga)、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9种,分别为:黑鸢(Milvus migrans)、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秃鹫(Aegypius monach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雀鹰(Accipiter nisus)、苍鹰(Accipiter gentilis)、普通鵟(Buteo buteo)、白尾鹞(Circus cyaneu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

2.1   黑 鸢

2.1.1 鉴别特征 黑鸢为中型猛禽,全身暗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棕褐色,呈叉状,具暗褐色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较大的白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黄绿色,爪黑色,跗跖前缘盾鳞,后缘网状鳞。

2.1.2 生态习性 黑鸢分布于塞罕壩国家森林公园的多种环境区域,主要栖息于山地、田野、河流沿岸、村镇、城郊、草原、稀疏林地等。黑鸢视力、听力敏锐,通常以高空飞翔的形式觅食,捕食到猎物后,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啄食。繁殖期为每年4—7月,营巢于树上,巢呈浅盘状,主要由干树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内垫枯草、树叶、树皮、羽毛等柔软物。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通常由雄鸟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内筑巢。每窝产卵2~3枚,卵椭圆形,灰白带淡蓝绿色,卵的大小为53~56 mm×45~47 mm,质量为60~63 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38 d。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42 d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飞翔。黑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留鸟。

2.1.3 食物与价值 黑鸢主要以鼠类为食,也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黑鸢对防治鼠害和消除环境污染具有一定作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2   高山兀鹫

2.2.1 鉴别特征 高山兀鹫为大型猛禽,头和颈裸露,有少数黄色或白色绒羽,嘴峰基部和下嘴暗褐色,尖端黄褐色,蜡膜绿褐色,脚和趾灰绿色或白色。

2.2.2 生态习性 高山兀鹫主要栖息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地带或空旷地上。繁殖期为每年2—5月,繁殖于海拔2 000 m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地带。通常营巢于高大树木之上或悬崖岩壁凹处,巢可重复利用,每年添加新巢材,巢很大,巢材为树枝。每窝产卵1~2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偶尔有褐色斑点分布,卵的大小为87~95.8 mm×65~74 mm,平均为94.8 mm×70 mm。

高山兀鹫常单独成对繁殖,有时也可见4~5对在一起繁殖。雏鸟白色或灰白色,留巢期60 d左右。高山兀鹫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2.3 食物与价值 高山兀鹫主要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对消除环境污染具有一定作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3   秃 鹫

2.3.1 鉴别特征 秃鹫为大型猛禽,全身黑褐色,头裸出,仅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分布,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分布有长的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翅极宽大,嘴粗大,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蜡膜灰蓝色,脚和趾灰白色,爪黑色。秃鹫幼鸟虹膜赤褐色,趾黄色。

2.3.2 生态习性 秃鹫主要栖息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的荒岩草地,休息时多站于突出的岩石上与树顶枯枝上。繁殖期为每年3—5月,通常每窝产卵1枚,卵污白色,具红褐色条纹和斑点,卵的大小为84~97 mm×64~72 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52~55 d。雏鸟晚成性,生长缓慢,留巢期长达90~150 d。秃鹫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留鸟。

2.3.3 食物与价值 秃鹫主要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对消除环境污染具有一定作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为IUCN易危等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等级。

2.4   日本松雀鹰

2.4.1 鉴别特征 日本松雀鹰为小型猛禽,背部灰色,胸腹部浅棕色或白色,分布有褐色横斑,喉部中央有纵纹,飞行迅捷。

2.4.2 生态习性 日本松雀鹰主要栖息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针叶林中。繁殖期为每年5—7月,常营巢于茂密的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的高大树上。通常每窝产卵5~6枚,卵浅蓝白色,其上分布紫褐色斑点。日本松雀鹰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4.3 食物与价值 日本松雀鹰主要以山雀、莺类等小型鸟类为食,也吃昆虫、蜥蜴、石龙子等小型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5   雀 鹰

2.5.1 鉴别特征 雀鹰为小型猛禽,雄鸟较雌鸟略小,雄鸟上体青灰色,白色下体分布红褐色横斑;有少许白毛分布在灰褐色的雌鸟头后。

2.5.2 生态习性 雀鹰分布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多种环境区域,栖息于各种林分,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接着再滑翔。繁殖期为每年5—7月,在靠近树干的枝杈处做巢,巢能多年利用,通常每窝产卵3~4枚,一般间隔1 d产卵1枚、1周左右才能完成产卵,近圆形的卵光滑无斑。雀鹰1~3年性成熟,个体存活年龄很少超过7年,存活最长纪录为15年。雀鹰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5.3 食物与价值 雀鹰主要以鼠类为食,对防治鼠害具有一定作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6   苍 鹰

2.6.1 鉴别特征 苍鹰为中小型猛禽,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有明显白色眉纹,胸腹部密布褐色横纹,尾灰褐色,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虹膜金黄或黄色,蜡膜黄绿色,嘴黑基部沾蓝,脚和趾黄色,爪黑色,跗跖前后缘均为盾状鳞。

2.6.2 生态习性 苍鹰分布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多种环境区域,主要栖息于疏林、林缘及白桦林等。苍鹰常在白天活动,单独生活,飞行迅速,鼓翅和滑翔交替进行。繁殖期为每年4—7月,营巢于林密僻静处较高的树上,常利用旧巢,巢材为新鲜枝叶及少量羽毛。通常每窝产卵3~4枚,每间隔1 d产卵1枚。卵椭圆形,尖、钝端明显,浅鸭蛋青色。苍鹰为雌鸟孵卵,雄鸟负责取食和警戒,孵化期为30~33 d,雌、雄鸟共同育雏,以雌鸟育雏为主。雏鸟晚成性,生长迅速,34~35日龄开始离巢。苍鹰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6.3 食物与价值 苍鹰主要以鸟、鼠类、野兔为食,对防治鼠害具有一定作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7   普通鵟

2.7.1 鉴别特征 普通鵟为中型猛禽,体色变化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较淡。普通鵟飞翔时两翼宽阔,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尾较短,展开呈扇形。普通鵟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普通鵟体色变化较大,有黑型和棕型2种色型。黑型全身黑褐色,两翅与肩颜色较淡,羽缘灰褐,外侧5枚初级飞羽,羽端黑褐色,内翈乳黄色,其余飞羽黑褐色,内翈羽缘灰白色,尾羽棕褐色,具暗褐色横斑和灰白色端斑;眼显白色,颏、喉、颊沾棕黄色。髭纹和整个下体黑褐色,翼下和尾下覆羽乳白色,覆腿羽黄白色。棕型上体多为灰褐色,羽端淡褐色或白色,小覆羽栗褐色,飞羽较黑型稍淡,尾羽棕褐色,羽端黄褐色,亚端斑深褐色,往往尾基部横斑逐渐不清晰,代之以灰白色斑纹,颏、喉乳黄色,具棕褐色羽干纹,胸、两胁具大型棕褐色粗斑,体侧尤甚,腹部乳黄色,有淡褐色细斑,尾下覆羽乳黄色,尾羽下银灰色,有不清晰的暗色横斑;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蜡膜黄色,跗跖和趾黄色,爪黑色。

2.7.2 生态习性 普通鵟分布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多种环境区域,常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多单独活动,性机警,视觉敏锐。普通鵟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旅鸟。

2.7.3 食物與价值 普通鵟主要捕食危害农作物及林木种苗的啮齿类动物、害虫等,对农林牧业有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8   白尾鹞

2.8.1 鉴别特征 白尾鹞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颜色渐暗,黑色翅尖,腹、尾、两肋均为白色覆羽,雌鸟与雌鸟尾上均为白色覆羽,雌鸟上体暗褐色、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分布于黄色下体,虹膜黄色,嘴黑色,基部蓝灰色,蜡膜、跗跖和趾黄色,爪黑色。

2.8.2 生态习性 白尾鹞分布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多种环境区域,常栖息于林间空地、防火线等开阔地,以早晨和傍晚低空飞行的形式捕食猎物。繁殖期为每年4—7月,营地面巢,巢主要由枯芦苇、蒲草、细枝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刚产出时为淡绿色,2~3 d渐变为白色,偶有红褐色斑,卵的大小平均为48.5 mm×37.3 mm,质量平均为33 g。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9~31 d。雏鸟晚成性,经过35~42 d的巢期生活,雏鸟才能离巢。白尾鹞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8.3 食物与价值 白尾鹞主要捕食昆虫和鼠类,对农林业有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9   鹊 鹞

2.9.1 鉴别特征 鹊鹞为中型猛禽,雄鸟头、颈、背、胸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灰色,翅上有白斑,下胸至尾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鸟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杂有黑褐色纵纹,虹膜黄色,蜡膜黄绿色、脚趾黄色。

2.9.2 生态习性 鹊鹞主要栖息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开阔的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沼泽和林缘等地,常单独活动,多空中盘旋,飞行时常两翅上举成“V”字形在空中滑翔,上午和黄昏时为活动高峰期,夜间在草丛中休息。繁殖期为每年5—7月,常营巢于疏林中和灌丛草甸中,巢呈浅盘状,由干苔草的草茎和草叶构成。如无干扰,巢可以多年使用。每窝产卵4~5枚,每隔2 d产卵1枚,卵为乳白色或淡绿色,孵化期约30 d。雏鸟晚成性,亲鸟共同抚养,约30 d后雏鸟才能离巢。鹊鹞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9.3 食物与价值 鹊鹞主要捕食草地鼠和害虫,对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益处,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也有一定作用,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

2.10   草原雕

2.10.1 鉴别特征 草原雕为大型猛禽,体羽上体浓褐色,下体暗土褐色,头顶较体羽浓密,但颜色较体羽暗。褐色横斑隐约分布于飞羽之上,灰褐色横斑隐于黑褐尾部,羽端渐白。棕色纵纹镶嵌于胸、上腹及两胁。虹膜黄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蜡膜暗黄色,趾黄色,爪黑色。

2.10.2 生态习性 草原雕分布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多种环境区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荒漠和山地。草原雕白天活动,常站立于电线杆、孤树或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繁殖期为每年4—6月,营巢于悬崖上、树上或地面灌丛中。通常每窝产卵2枚,有时为1枚或3枚,白色圆形卵无斑或具黄褐色斑。亲鸟从产完第1枚卵就开始轮流孵化,孵化期为40~50 d,幼鸟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55~60 d后离巢。人工饲养下的草原雕最长寿命纪录为41年,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夏候鸟。

2.10.3 食物与价值 草原雕主要捕食鼠类、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及昆虫,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等,对农林牧业有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划分为易危等级。

2.11   乌 雕

2.11.1 鉴别特征 乌雕为中大型猛禽,通体暗褐近黑色,背部略缀紫色金属光泽,颏部、喉部和胸部黑褐色,其余下体稍淡。尾羽短而圆,基部有一個“V”字形白斑和白色端斑。乌雕飞行时两翅宽长而平直,两翅不上举。虹膜褐色,嘴黑褐色,基部较浅淡,蜡膜和趾黄色,爪黑褐色。

2.11.2 生态习性 乌雕栖息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之中。白天活动,性情孤独,常长时间站立于树梢上,有时在林缘和森林上空盘旋。乌雕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旅鸟。

2.11.3 食物与价值 乌雕主要以野兔、鼠类、蛙、蜥蜴、鱼和鸟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较大的昆虫,对牧业有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划分为稀有等级。

3  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于2002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对野生鸟类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建立了动植物标本馆,加强鸟类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宣传力度,在保护野生动物及鸟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野生鸟类种群数量日趋下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鸟类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在威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态保护意识不够

由于当地林区居民保留着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习性,再加上对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当地居民缺乏鸟类保护意识,造成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3.2   保护人员缺乏

由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较大,护林员兼顾防火和资源保护工作,造成护林员人数严重不足,致使对野生鸟类的保护难度加大,加之缺少行政执法权,无法对非法捕杀野生鸟类的人员进行有效劝阻和处罚。

3.3   科研及保护措施较为落后

目前,相对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野生鸟类的保护而言,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资金投入略显不足,保护资金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投入较差,导致科研投入和保护措施相对落后,不利于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及野生动植物的长远监测与保护。

4  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4.1   加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和保护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的监测,通过科学监测和研究,了解野生鸟类的数量、分布、生态习性等信息,加强对野生鸟类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制定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对非法狩猎、盗猎、采集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资源。

4.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保护与管理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明确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和管护人员的管护面积与责任,加强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促使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真正落实落地。

4.3   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宣传力度

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标语、观鸟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对野生鸟类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优化自然环境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鸟类保护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丽.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J].河北林果研究,2012,27(1):38-41.

[2] 李春秋,唐葆贞,王玉琴.河北省陆栖脊椎动物分布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100-130.

[3]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候建华,刘春延,刘海莹,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遂平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