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024-04-17 05:51王星宇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人工智能

王星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计算机科学技术将面临更为广泛且复杂的应用场景。这要求计算机系统能够更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推动创新,满足新兴行业和服务不断涌现的需求。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而是贯穿于各行各业的核心。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更深度、更广泛地融合人工智能,以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应用。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算法的创新和优化上,还包括对大规模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以及对新兴技术的迅速应用。跨学科合作将成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常态,与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合作,将为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不仅加速了科技的发展,还为社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综合而言,新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在面对多样化的挑战的同时,迎接更广泛的机遇。通过适应性强、创新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将引领社会进入一个更加智能和跨学科的时代。

关键词:人工智能;跨学科;计算机技术发展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3.052

中图分类号:TP 18,TP 2,TP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3-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演进,人工智能(AI)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两者的融合引领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时代,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已成为科技领域的关键趋势。这两者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融合持续加深,涵盖了算法开发、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创新,旨在实现更强大、智能的计算机系统[1-2]。

人工智能起源于20世纪中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符号推理到专家系统,再到如今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演进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分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不断优化算法,实现了对模式的学习和预测,成为推动AI发展的引擎[3-6]。通过机器学习,计算机系统能够从数据中学习模式并不断优化,以更有效地执行各种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推荐系统等。跨学科合作日益普及,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患者管理等方面,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在金融领域,AI用于风险管理、交易预测、信用评估等,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更为智能和精准的支持。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着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创新,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安全性[7]。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网络空间安全在传输、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滥用,对企业、政府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至关重要。通过提供可信赖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空间安全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保障在线交易、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的安全方面,网络空间安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将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8]。

2   人工智能技术

2.1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感知机(Perceptron)模型被提出。然而,由于其受限的能力和技术限制,深度学习并没有在那个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深度学习面临了所谓的“知识冰河期”。研究者们发现单层感知机在解决复杂问题上存在限制,同时训练深层神经网络也面临着问题[9]。由于技术和理论上的困难,深度学习进入了相对低迷的时期。

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了深度信念网络(DBN),为深度学习在图像和语音处理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奠定了基础[9]。而2012年,由Alex Krizhevsky等人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AlexNet在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成为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进而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飞速发展[10]。

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医学图像分析、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深度学习模型的不断改进,如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也推动了模型的广泛应用。深度学习的演进历程体现了技术突破、理论进步以及对计算资源和数据集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但随着算法、硬件和数据集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深度学习在当今计算机科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11-13]。

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分支,在处理复杂任务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翘楚,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结构为深度学习注入了创新的活力。随着大规模数据的普及,AI能够处理庞大的数据集,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支持數据驱动的决策。这在企业、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趋势和关联。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AI的结合使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应用广泛涵盖虚拟助手、智能翻译和文本分析等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生成人类语言,推动了语音识别、智能翻译等领域的创新[14]。

2.2 增强学习

增强学习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思考智能系统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和优化决策。其中,Richard Bellman提出的动态规划是最著名的工作之一,为后来的增强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开始使用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来表示状态和动作的价值。一些代表性的工作包括Richard S. Sutton的时序差分学习(Temporal Difference Learning)以及Gerald Tesauro的TD-Gammon,这是一个通过增强学习训练的背棋程序[15]。

Q学习和State-Action-Reward-State-Action(SARSA)算法是增强学习领域两个重要的基于价值的学习方法[16]。这两种方法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的理论框架,成为后来深度增强学习中的基础概念。为了处理具有大规模状态空间的问题,研究者们引入了函数逼近方法,如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这使得增强学习能够处理更为复杂和高维的问题,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增强学习引起了广泛关注。2013年,由DeepMind提出的深度Q网络(Deep Q-Network,DQN)在Atari游戏中的表现引起了轰动,标志着深度学习成功应用于增强学习问题,同时也推动了增强学习的快速发展。AlphaGo是由DeepMind开发的围棋程序,成功击败人类世界冠军,彰显了增强学习在复杂决策问题上的卓越能力,对增强学习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17-18]。

同时,物联网(IoT)的普及使得更多设备生成大量数据,边缘计算通过在设备端处理数据,减轻云计算的压力,提高响应速度,为实时应用(如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提供支持。近年来,深度增强学习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金融交易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表明增强学习在解决现实场景中的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得到了不断加强。增强学习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演进,深度学习的崛起为其提供了新的活力,使得增强学习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包括迁移学习和自监督学。这些方法通过在不同任务或在没有明确标签的情况下学习有助于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AI的融合,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不断发展,包括生产制造、客户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为社会提供更高效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2.3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关键保障。网络攻击可能引发社会混乱、信息泄露,甚至对关键基础设施造成威胁。通过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可以减少这些潜在的社会风险。在现代,国家安全不再仅仅涉及传统的军事层面,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攻击可能导致国家机密泄露、基础设施瘫痪等问题,因此,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一环[19-21]。

在数字化加速的同时,数据隐私和安全性成为关注焦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保护个人和企业数据方面不断寻求创新的方法,包括加密技术、安全协议和隐私保护工具[22-23]。随着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络空间安全对于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这包括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安全需要不断适应新兴威胁和攻击手法,如人工智能的利用、物联网的安全挑战等。对于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及时识别并应对新的威胁显得至关重要。

3   结束语

尽管人工智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数据隐私、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等。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加强大、智能化算法应用,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为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们将继续引领着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为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不仅为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前景,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人工智能将继续引领着我们迈向一个更加智慧的时代,为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武竞.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3(7):133-136.

[2] 范才元.新時代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探析[J].信息通信,2014(1):1-11.

[3] 张涛.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6(11):55-57.

[4] 武竞.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3(7):133-136.

[5] 赵怀鑫.浅析计算机电子工程技术的有效运用与发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011):11-15.

[6] 徐立溥.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实践研究[J].软件,2023(009):044-046.

[7] 杨建兴."双碳"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J].电气化铁道,2023(005):034-037.

[8] 韩菊莲.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3(010):1-6.

[9] 李国和,郑阳,李莹,吴卫江,洪云峰,周晓明.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多采样点岩性识别[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33(4):1660-1665.

[10] José Benjamin Machado Coelho,Alfredo Jarma‐Orozco,Luis Alfonso Rodríguez‐Páez,et al.Modulation of photosynthesis under salinity and the role of mineral nutrients in Jatropha curcas L.[J].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2022, 208(3):314-334.

[11] 吴丙午.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进展,2023(17):55-59.

[12] 谢绥萍,王玮华.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2023(011):116-123.

[13] 罗军舟.云原生驱动的大规模终端网络设计优化和应用实践[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23(61):12-20.

[14] Qi G , Li J , Kang B ,et al.The aggregation of Z-numbers based on overlap functions and grouping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on group decision-making[J].Inf. Sci.  2022, 623:857-899.

[15] 李东,许霄,吴琳,等.联合战役仿真环境对强化学习的挑战[J].计算机仿真,2023(08):40-45.

[16] Liu, Qingqing, Caixia Cui, and Qinqin Fan. "Self-adaptive constrained multi-objec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state–action–reward–state–action method." Mathematics 10.5 (2022): 813-830.

[17] Oda T, Obukata R, Ikeda M,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imulation system based on deep Q-network for mobile actor node control in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C]//2017 3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s (WAINA). IEEE, 2017: 195-200.

[18] Fan J, Wang Z, Xie Y, et 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eep Q-learning[C]//Learning for dynamics and control. PMLR, 2020: 486-489.

[19] 李少波,楊静,王铮,等.缺陷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J].自动化学报,2020,46(11):2319-2336.

[20] 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30-31.

[21] 闫峻.简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23(09):30-35.

[22] 匡立春,刘合,任义丽,等.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48(1):1-11.

[23] 吴百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探索与研究[J].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2023,5(8):135-137.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