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4-17 06:25张洁
参花(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群众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现代文化治理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有机融入国家治理战略设计整体部署,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构建协同贯通、相互呼应的现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对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坐标方位等,并通过调研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提出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框架,以期对相关文化工作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坐标方位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为目的,并创造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确保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而进行的机制设计和体系建设。其内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倡导公平普惠原则,三是强调社会共同参与,四是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五是强调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

首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有序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从系统的理念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其次,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推进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可以系统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再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科学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系统性。

2.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内容构建和服务途径拓展层面强调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把握时代特征,着力满足群众的时代性文化需求。

3.创新性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注重创新,始终坚持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公益性

公益性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营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平等普惠群众为宗旨,追求社会“公益”和效益的最大化,从而着力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通常向群众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图书借阅、展览参观、文化活动参与等,旨在确保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文化权益。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坐标方位

从结构性维度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多主体合作、动态调整”的结构形式;从过程性维度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制度规则与技术的协同发展和应用,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从功能性维度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關系,通过需求侧有效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应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从目标性维度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实现服务高品质的价值目标,也要实现科学与高效治理的实践目标,最终通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标准化共享,拓展社会公共空间,重构文化服务形态。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多层保障日益完备

一是资金保障。地方各级群文机构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多种渠道筹划资金,确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二是人才保障,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三是技术保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在技术层面的升级。

(二)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坚持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更加聚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三是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合理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四是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加快城乡间文化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

(三)体系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二是数字化服务不断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文化服务体系向线上拓展。三是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使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四是文化扶贫政策强力推进。对经济欠发达区域文化设施的改善和扶持不断增强。

(四)社会化程度日趋完善

一是一批非营利文化机构得到了培育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的规模和服务范围逐步扩展。二是社会化参与模式呈多元化发展。社会独立兴办模式、基金会模式等得到迅速发展。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示范性项目层出不穷,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四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新基建取得进展,不断实现各层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的互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和平台资源有机融合。

(五)文化创新品牌化发展

一是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多元化、定制化发展模式推动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精准。二是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企业和民间团体参与度日益提升,创新活动呈现多样性和广泛性发展。三是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多样。各地不断推出地方特色明显和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品牌活动。四是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为助推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清单

(一)管理联动与融通效率不高

一是在管理上存在责任不明、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交叉、事权模糊等问题。二是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群文机构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社会力量的参与面临困境。社会参与广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制约了群文机构与社会力量之间作用的协同发挥。

(二)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不足

一是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明确的“高水平”标准,未能有效解决在追求高质量服务的导向下,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综合考虑,忽视了地方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情况,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三是文化运行机制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足。

(三)数字技术赋能水平较低

一是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平台方面,数字化水平不高,覆盖范围有限,而且城乡之间差异很大。二是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深度挖掘公共文化服务数据。三是数字技术的运用受到相关资源支撑与保障的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四)質量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供需机制不尽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脱节。二是需求征询反馈机制建设不够完备。缺乏有效的需求征询反馈机制。三是质量水平动态监测机制存在不足。对服务质量水平的动态变化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测。四是文化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新型文化产业等业态几乎处于“零发展”状态。

(五)资源管理效能落后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站等群文机构场馆建设面积、硬件水平落后,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持不足与人才短缺。三是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四、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框架

(一)以治理理念为导引,构建全过程高质量治理模式

全过程高质量治理理念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更令人满意、更容易获得的公共文化服务。该理念要求在需求、供给、管理和评估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优化,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提高需求链的质量治理水平。要精准了解群众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二是要提升供给链的治理质量。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高效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三是推进管理链治理模式转型。要推动数字化创新,科学划分责任标准,实现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四是构建评估链的质量治理体系。要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机制,以群众高度感知为基础,建立多维度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供给—反馈”循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以治理行动为保障,推动高效能联动融通

整体高效协同合作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参与方须清晰了解各自的优势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合作的综合治理行动,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群文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要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宏观层面文化规划落地,并由此带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在群文机构和社会团体之间形成互利共享的关系,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方位供给。

(三)以智慧治理为抓手,实现高品质服务全流程追踪

以智慧治理为核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流程追踪,提供高品质服务。一是要从技术上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达到信息互通、动态追踪,建立数据交互系统,提升信息交互质量。三是要推动资源库的智能化扩容。通过完善有关智能化机制,规范信息链流程,促进信息资源的系统整合、有效共享与应用。

(四)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创新是推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前进的引擎。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其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个发展过程。二是要制订高新技术支持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方位地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中高新技术的应用。三是实施动态质量监测机制,确保这些标准贯穿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四是要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实时获取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动态特征,规范质量监测过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五、结语

当前,以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世界已经成为公共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向未来,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创新为驱动力,以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创新性为发展活力,通过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不断创新文化新业态、培育文化新动能、打造文化新优势,拓展公共文化发展空间,促进新时代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云,张丽雅.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创新[J].艺海,2023(09):81-86.

[2]倪芬.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经济论坛,2010(08):132-134.

[3]吴启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馆服务创新策略[J].参花,2024(01):143-145.

[4]徐培进.文化需求视角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究[J].国际公关,2022(24):52-54.

[5]胡税根,李倩.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02):43-53.

[6]李少惠,王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演进脉络与结构特征——基于139份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57-67.

[7]杨波.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进特征与变迁逻辑——基于2006—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5):196-202.

[8]杨博,王连.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逻辑、困境与路径[J].图书与情报,2023(05):130-138.

[9]赵一方,王铮,裴雷.政策计量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内容主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0):66-74.

(作者简介:张洁,女,硕士研究生,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群众服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