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英语演讲主题德育内涵研究

2024-04-18 05:32谈谷雨张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9期
关键词:演讲者立德立德树人

谈谷雨 张婕

[摘           要]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中国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英语演讲主题内容建构提供了价值观引领,实现德育与专业学习的融合。以《演讲的艺术》中的演讲案例为语料,结合“立德树人”基本内涵,探究演讲主题的德育意义,挖掘案例中的“隐性”德育元素,平衡德育主题类别,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促进英语演讲教学的本土化发展。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英语演讲主题;德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21-04

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承担着不同文化群体间信息传播和情感传递的重任,“英语教学,跨越于综合素养课(大学英语)和专业课(英语专业),融入德育的优势得天独厚,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1],英语思政教学研究也引起了许多教研工作者的重视[2,3]。作为英语学习的高阶课程,英语演讲的交际性、思辨性和文化性都是融入德育内涵的切入点。

然而,语言类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多关注语言操练任务,很难将德育主题合理安排进教学计划中,在语言评价体系中也是多重视语音、语调及语法,语言形式比重大于语言内容,鉴于双语互译的准确性和适切性,学生普遍反映很难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现有的英语演讲教材多基于原版引进书籍,其中的演讲案例虽融入了部分价值观元素,比如强调“献血”“保护动物”等道德层面的品质,也部分提及了中国的时代大事件,但时代性和前沿性略显不足,难以跟上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另外,关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演讲案例比重较轻,教学本土化需进一步加强。“基于英语课程思政本质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实践活动”[4],因此以教材中的演讲案例为研究对象,探究主题的德育元素,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启发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立德树人”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由此来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特点,其基本内涵包括“中国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6]。而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凸显了“立德树人”内涵对于外语教学德育目标构建的指导意义,课程思政的实质与“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树人”一脉相承[7]。

二、英语演讲主题的德育性

英语表达能力是英语演讲的基础,演讲者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还要得体,避免出现偏颇、歧视及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信息,因此演讲者的说话艺术与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素养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英语演讲赛事更是多从德育目标出发,话题紧扣中国文化和社会时事,引导青少年对国际、国内局势思考,鼓励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以2020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为例,大学组主题是“Protecting the Blue Planet”,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探讨如何守护这个唯一的家园;高中组主题则聚焦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岁华诞之际,以“CPC,I have something to say to you”为题鼓励青少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对党表达真情实感。2021年开始,“外研社·國才杯”演讲主题开始凸显“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Red Star over China”鼓励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和发展,对党表达真情实感;2022和2023年定题分别是“Chinas wisdom for the world”和“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要求演讲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博古通今,既熟知发展之路,又关注发展成就。这对于演讲者的知识面、语言能力以及思维品质都是全面且高阶的考验。

由此看出,英语演讲主题影响了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价值观塑造,无论是演讲者本人还是听众,在参赛和观赛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本族文化的优秀传承,感受仁爱之心和家国情怀,同时学会尊重他者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三、英语演讲主题分析

《演讲的艺术》(英文版)是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的经典教材,2004年获得威廉·霍姆斯·麦加典书籍奖、教材与艺术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教材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国大学生的特点,策划并出版《演讲的艺术》(中国版),“既保留了原版书籍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演讲理论精髓,又融入了中国文化主题以及中国演讲者的范例”[8]。基于“任何话语都有价值取向,都表达或隐含一定的价值准则,因此都可以从思政的角度去考察”[9],教材中的演讲主题都传递了特定的德育信息,以下将予以统计分类,并从“立德树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和增补演讲案例的建议,旨在推动本土化的英语演讲思政教学。

(一)演讲主题的分类与统计

《演讲的艺术》包括44篇英语演讲案例,依据内容信息和德育意义,涵盖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议题,结合“立德树人”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演讲主题分类与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中演讲主题的德育意义分布并不均衡,从“立德树人”视角来看,关于“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共有32篇,占比73%,其中探讨社会发展的主题最多,人际关系的主题最少;在地域文化方面,虽然较之“世界优秀文化”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多一倍,但也只有8篇,占比总数18%。在一项针对40人的英语专业自然班关于英语演讲思政主题的课程问卷中,16位学生希望探讨“中国文化”,有20位学生对“家庭、朋友等人际关系”感兴趣。虽然统计样本较少,但也由此可以发现教材提供的学习案例与学生学习需求尚有差距,有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的空间。

(二)演讲主题的德育元素分析

基于“立德树人”内涵,主題的德育元素挖掘与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因包含内容广泛,细分为“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演讲案例聚焦中国文化表征,如长城、茶文化、针灸、颐和园重建、新北京等,向听众展现不同的中国元素。然而,此类主题篇数较少,话题覆盖面略局限,以中国大事件和典型文化表征物为主,多为信息类演讲,交际目的旨在介绍、描述和叙事,文化传导性和情感融入性不强。这与教材来源和编撰初衷有关,重视演讲知识传授和英语语言技能,虽然中国版教材融入了中国元素,增加了中国文化主题演讲案例,但其内容丰富性和思辨性还有待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强英语在传播中国文化和发展理念方面的桥梁作用。

2.世界优秀文化

文化汲取也要放眼世界,如著名的地理遗址、迁徙历史及多元文化表征是讲述世界优秀文化的主线,而文化对比和分析既呈现了文化碰撞,又倡导文化交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优质的演讲语篇,但需谨慎其价值导向和话语意义,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发展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学会尊重其他文明,既不在世界文化思潮中迷失自己,又保持兼容并包的文化自信。

3.个人成长议题

演讲主题多聚焦人物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凸显出“乐观、坚强、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梦想”的个性品质。比如“Brooklyn Roads”,讲述一个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的男生如何对抗命运一路苦读,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进入威斯康辛大学的真实故事;“My Crazy Aunt Sue”和“Confronting Myself”鼓励每个人积极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以不同方式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个体。除了人物故事,竞技赛事通常是演讲主题的另一个视角,“Olympic Spirit”和“Special Olympics”都讲述了运动员不顾伤病坚持完成比赛的故事。

这类议题通常以个体叙事开展,但也可能附着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芭芭拉·布什在卫斯理女子学院毕业典礼演讲“Choice and Change”,讲述自己作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做的各种决定和改变,鼓励女性满足自我需求,呼吁社会各方面实现男女平等。然而学生在查阅背景资料时发现这场演讲也引发了观众群体对“女权主义”的不同解读。教师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任何演讲行为都是具有交际目的的”,该目的不仅反映演讲者的生态哲学观,还顺应听众群体特点,因此学习者要辩证地解读演讲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人际关系议题

此类题材演讲只有2篇,占比较少,基本聚焦亲友关系。比如“Pot,Soil & Water”演讲者将自己比作“植物”,家庭比作“花盆”,朋友比作“土壤”,后两者给予演讲者支持、关爱和鼓励,助其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像花朵一样绽放,比喻修辞的妙用映射出人生真正的富足在于关爱和感恩,这部分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友善”相契合;“Expressing Love in Public”则是演讲者就“大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爱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投射出年轻人的恋爱观。“亲情和爱情”是大学生亟需的情感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演讲实践展开对此类话题的讨论能辅助高等教育创建“立德树人”的软环境,形成积极、友善的班级文化及校园文化,在保障个体精神的自由与维护优良的校风、学风之间保持平衡。

5.社会发展议题

此类演讲主题涵盖面较广,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环保、公益和科技等社会发展问题。根据学情分析,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时事新闻有浓厚的兴趣,此类演讲活动能引发他们进行深度探究和批判性思考。演讲“Quality of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Suicide”和“Teenagers Work in Fashion”从不同的教育视角出发,探究学生身心成长问题,这与当下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内容相契合;“A Scene to Remember”选自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以非洲广阔的森林环境和动物生存为例,号召听众竭力保护美好的自然环境,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是“爱”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除了“显性”具有宏观意义的说服类演讲,教材中还收录了科普话题,从微观的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入手,如演讲“Yoga:Uniting Mind & Body”介绍瑜伽的作用和练习方式,提倡健康生活的理念;“Antibacterial Chemicals”则借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和专家引言,指出适度的菌群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无害甚至有益。此类演讲的内容信息和话语风格似乎鲜有情感立场和价值取向,挖掘其中的“隐性”思政元素显得尤为关键,且主题背景的专业性对人文学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外语表述和理解更增强了挑战性。

四、教学启发

(一)增强演讲主题的德育元素多样性

在教材44篇演讲案例中,德育主题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聚焦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问题,涉及中国及世界优秀文化较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缺乏对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样会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10]。因此,借助网络英语演讲资源,如比赛、名人演讲和TED演讲等,补充关于人际关系和地域文化的演讲案例,引导学生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思考个体成长和人际交往问题。同时,英文书籍和语篇材料也是必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尤其是中国民族文化主题的双语材料,如21世纪英文报和China Daily等国际新闻平台既能提供准确、恰当的语言叙事和表述范例,又能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和语料。

纵观教材及教辅材料中的演讲主题,有益性话语或中性话语占据主体,但如同人从小生活在无菌环境里是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允许有益性话语输入是不足以发挥教育功能的。因此,借鉴国内外英语演讲失范的案例,比如如何触犯了平等、道义和人性等价值理念的话语内容及语言表征也是有必要的,这些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从Stibbe的语言生态哲学观视角来看,所传递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是可以从批判性角度来辨析的。由此看来,思政教学并不仅限于从正面进行“德育”,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

(二)挖掘演讲主题的“隐性”德育元素

众所周知,在以演讲目的为标准区分演讲类型时,劝说类演讲和纪念性演讲等形式较易融入价值引导和品德教育,这是“显性”思政元素在发挥作用。然而,“隐性”思政,即蕴含于说明性和信息类演讲中的价值元素更有助于推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进程。比如,了解环境发展问题和科学发展成就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重;演讲“Online Safety”警示听众注意网络安全,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提供识别策略,教师可以补充关于互联网社交的语篇素材,就“网络暴力”“信息传播”“网络娱乐”等展开演讲和辩论活动,加强网络育人,引入“诚信、博爱、友善和共情”等人文素养核心。正如杨金才在其研究中指出“外语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国外‘拿来或‘移植,而是需要有一个思想意识的过滤过程”[11],如何从英语演讲中性话语信息中挖掘“隐性”德育元素,指导学生提炼有学习意义的内容和思想,是英语演讲教师提升思政育人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发挥演讲主题的思政育人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政教育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通过学习强国、当代中国、中国日报等网络平台查阅资料,开展线上自主(补充)学习,整合超星学习通、雨课堂、金智学习云等智慧教学优势”[12],利用线上资源搜集演讲话题材料。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情境性,丰富学生思想交流途径,激发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

演讲主题的思政元素不仅仅用于理解和分析,还用于协助学生进行演讲复制和创造。课程思政的代表性论说之一就是“实践活动说”[13],即思政理念应用于教育活动和语言实践。以纪念性演讲为例,德育目标是鼓舞听众,激起听众对演讲者所赞扬的人、机构或境界的欣赏和敬仰,因此具体到歌颂一个人物,演讲者仅仅介绍其生平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深入这个人物的精神本质,旨在引发听众对其深深的敬意。因此,在教育目标的创造阶段,学生以“A Famous Figure”或“My Favorite Public Figure”等为题开展演讲活动,通过查阅信息和组织内容了解更多的他人优秀品质和值得学习的人生经历,从而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英语演讲无论其演讲目的和类型为何种,都可以从德育视角分析其主题的价值导向。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同时考虑案例教学的时代性和本土化,适时补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主题,增加中国民族文化议题的比重,鼓励学生在演讲的舞台上用英语讲好中國故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聚焦演讲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有德育意义的短语、句式以及修辞等,挖掘“隐性”思政元素,推理演讲者想传递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义,实现语言教学的价值引领。另外,教师要重视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将德育目标落实在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2]张喜华.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思政融合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62-64.

[3]秦颢馨,刘志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领价值取向的应用[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60-64.

[4]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0-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刘正光,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43(5):21-29.

[7]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47-52.

[8]Lucas,StephenE.TheArtofPubic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9]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17):21-29.

[10]武继红.EFL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态度研究[J].外语教学,2014(2):55-58.

[11]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12]王春.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实施路径: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4):22-26.

[13]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演讲者立德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