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2024-04-18 04:19赵许朋刘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9期
关键词:贵州省文明生态

赵许朋 刘燕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贵州省于2019年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定为高校必修课程。然而,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起始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尤其缺乏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团队。因此,以贵阳学院为对象,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数量、生态素养、管理机制和教研融合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师资;高校;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93-04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1]。党的十七大至二十大分别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专门的论述,其中,党的二十大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论述。走生态文明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2]。贵州省生态基础良好,并且拥有较多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3],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该方案对加快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生态建设,教育先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生态文明专业人才和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题,在高校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贵州省于2019年开始在全省小学、中学、大中专类院校、高等院校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2],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起始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可借鉴的经验少,尤其缺乏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团队,这严重限制了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作者选取贵阳学院为对象,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数量、生态素养、管理机制和教研融合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实现社会成员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生态文明行为的践行[5]。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载着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7]。贵州省于2019年开始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将生态文明教育界定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然而,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公共课程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数、英语等有一定的差异,首先,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缺乏足够数量的生态文明教育专任教师储备。以贵阳学院为例,该校现稳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教师共计8人,且均属兼任教师,有限的教师数量严重限制了该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其次,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引进生态文明教育专任教师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并无专门培养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部门,因此,也就无法通过引进生态文明教育专业人才来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这也是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缺乏的重要原因。最后,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数量不稳定。由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储备不足以及无法通过引进人才增加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数量等原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只能从现有师资队伍中调配,而兼任教师原本繁重的授课任务和日常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储备是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生态文明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生态文明内涵上来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要树立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而生态文明教育是全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其生态素养是否具备是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基础。作为一名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其基本应该具备的生态文明素养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行为[8, 9],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贵州省虽已在高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师资队伍中并无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各个高校生态文明授课教师专业背景也有差异,如生态学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地质地理學背景、生物学背景等,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生态知识储备、生态意识强弱、生态情感认同、生态行为践行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其整体生态素养也参差不齐,例如,生态学和生物学背景教师对于生态知识的储备和生态情感的认同可能会高于其他专业背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和地质地理学背景教师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践行可能会高于其他专业背景教师。然而,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专任教师,生态素养的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某一个方面的不足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践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会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质量。针对生态文明授课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贵州省教育厅和各个高校也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提升生态文明专任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因此进一步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些内容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业务扎实、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以直接高效的管理机制为前提。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是尚缺乏完善的交流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管理机制。以贵阳学院为例,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开展的交流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无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这就可能使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同时也无法完成取长补短的过程,进而不利于授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的培训只停留于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培训,而无单独增加培训内容,也无长效的培训机制,这就使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学时量和知识量不能满足教师授课的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的评价主要停留于教师是否完成授课内容及学时量,而对授课质量并无明确的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不利于课程的全面建设;对生态文明教育授课教师的绩效奖励与专业课保持一致,无单独奖励机制,由于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全部为兼任教师,要高效完成该课程的授课,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有针对该课程的奖励机制,这样才更加有利于该课程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建立高校直接的交流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管理机制,对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师教学与研究融合不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9]。”杨荣汉在《论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教学是实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科研是为了揭示科学规律的计本方法,研而不教则废,教而不研则退,教学与教育科研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9]。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与科研高效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州省高校已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然而受限于客观条件,生態文明教育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多停留于课堂的授课,各个高校的工作也主要停留于完成《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学版)内容的授课工作,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贵阳学院为例,2019年至今,关于生态文明科研项目总数为3项,其中校级1项,市厅级2项,无省部级以上生态文明研究项目;知网中关于生态文明科研论文3篇,均属省级期刊,无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有限的科研成果无法支撑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也不利于教师教育理论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师科研能力使其反哺教学是促进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分析

(一)选拔优秀教师充实生态文明教育团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0]。“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资队伍不仅是高校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校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而言,师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以贵阳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长效人才引进机制。虽然目前国内高校尚无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却有以生态文明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这部分研究生可以作为主要引进对象,以扩充生态文明教育团队。其次,建立本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选拔机制。动员校内有能力从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教师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且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该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最后,建立校外兼职生态文明实践教师的引进机制。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且践行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那么在教师团队中引入校外具有生态文明实践经历的教师不仅对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结构的优化。

(二)进一步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生态文明素养

教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素养是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贵阳学院为例,要进一步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生态文明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学习完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教师需制订长期生态文明知识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生态文明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如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创新理论,通过学习,完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更新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理念。其次,通过交流、培训、学术会议等形式加深全体教师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解,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交流、培训和学术会议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校内和校际交流,能够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查漏补缺,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可以及时掌握生态文明研究前沿知识并应用于教学。最后,通过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增强全体教师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行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废物再循环竞赛、知识竞赛等,植树造林活动每年至少举办1次,废物再循环竞赛和知识竞赛每年至少举行1次,其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每年至少举办1次,通过实践增强教师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

(三)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管理机制

教师在高校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1],健全和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对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以贵阳学院为例,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管理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师交流机制。交流对于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搭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职能部门、学校之间交流的平台用于教师开展校内和校际交流,同时,每学期开展校内交流至少4次,校际交流至少1次,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授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13]。培训是高校师资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培训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培训是学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权利,学校应建立培训机制,提供培训计划,采用邀请讲座、学术会议以及“老带新”等形式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培训,例如除完成教育厅举办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外,教师每学年至少再参加1次培训和1次学术会议。最后,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奖励机制。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奖励机制,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除了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的授课内容完成与否及学时量充足与否开展评价外,还需要对其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科研能力及学生认可度等开展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职务晋升和绩效奖励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教学与研究融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认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3-14]。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高校教育的特点要求高校教学与科研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5]。以贵阳学院为例,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师教学与研究融合,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学引导科研,以教促进。国家设立教学改革项目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发现教學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的创新。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的课题较多,鼓励教师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不仅能够解决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而实现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其次,科研反哺教学,以研促教。生态文明科学研究能够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鼓励教师开展生态文明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态文明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6],也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生态文明专业人才和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师资为选题,以贵阳学院为对象,对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数量、生态素养、管理机制和教研融合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华芸.浅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环境建设[J].新丝路,2018(6):50-51.

[2]赵许朋,刘燕,刘声传.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以贵阳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24-25.

[3]卢宝荣,刘晓静,张莉琴,等.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学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9:217-224.

[4]赵许朋,刘燕,高喜明,等.贵州省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教育问题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21(16):75-78.

[5]刘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教师视角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1):98-102.

[6]温志嵩.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转向及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2020(7):18-23.

[7]李玉双,侯永侠,魏建兵,等.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41):149-151.

[8]]杨立雄.新时代人民教师应具有生态素养[J].中国教师,2023(1):30-32.

[9]杨荣汉.论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0(1):227.

[10]张向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文教资料,2005(30):26-28.

[11]李佳.试论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时代教育,2017(24):58.

[12]李贺.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440.

[13]郭春锋.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风险管理机制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3):23,13.

[14]陶景霞,贾媛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南省十所高校的调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3):19-26.

[15]徐元俊.高职教师发展应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6):2.

[16]王珍珍.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途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3(1):18-20.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贵州省文明生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