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04-18 07:08王盼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9期
关键词:师范生民办高校体系

王盼

[摘           要]  目前,民办高校在师范教育领域内实行的二级专业认证机制已经全面展开。这一体系为民办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重新界定其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重塑其课程结构,并且加强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一个关键议题: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应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探讨这一议题,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新标准,研究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当前环境下应采取的具体改革实践。

[关    键   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125-04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承担着培养未来幼教工作者的使命,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近期,我国各级学前教育专业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推动专业建设,有效推进了教育人才的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学前教育专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如何确保教育质量,如何在综合教育环境中塑造特色,以及如何引领内涵式发展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对现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进行改革。教育部在2017年10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2018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确立了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根据认证标准,培养目标应深刻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五年内的职业发展预期,凸显专业特色,并得到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及其他相关方的广泛认可和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证提出了新的标准,促使以民办高校为主的众多高校必须根据这些标准审视和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一、我国师范教育认证标准及其演变

我国师范教育认证标准是对师范类院校及其教育质量的一种评估保障机制,该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规范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和条件等方面,确保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师教育规律,结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质量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涵盖了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1]。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对师范院校进行定期的认证评估,以此推动师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师范教育认证标准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早期的师范教育认证更多侧重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规范化,而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认证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例如,新的认证标准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强调了实习实训的比重,要求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趋势,师范教育认证标准也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师范生的国际竞争力。

在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方面,我国师范教育认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都依托于大量的教育统计数据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历年来师范生培养效果的追踪调查,以及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深入分析,不断优化和调整认证标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能反映教师教育的最新要求[2]。此外,教育部门还会定期发布师范教育认证的相关数据报告,以便公众了解认证工作的进展和效果,这些报告通常包含认证通过率、师范生就业率、教学条件改善情况等关键指标,为师范教育的质量提供了量化的评价依据。通过这些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支撑,师范教育认证标准不断推动着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

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贴近师范专业认证的关键要求,以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为使师范专业的认证过程更具系统性,教育部已经确立了一套完整的认证准则。笔者认为,这些准则中的教育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合作与实践构成了认证工作的四大支柱,而师资建设、条件支持、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在改革的核心位置上,教育目标为确立毕业标准提供了基础,引导着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这些教育目标必须反映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的水平。“需求响应”意味着教育目标应遵循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执行现代教育政策,并响应国家及地方学前教育改革的战略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准确定位”要求毕业生的服务方向和职业领域定位准确无误;而“预期明确”则是对学生毕业后五年内的能力和表现进行清晰的规划,体现他们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职业发展预期[3]。

毕业要求则定义了师范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质量和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输出”的质量预期,并且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体现。这些要求不仅要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相符,而且要满足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毕业要求应有效支持教育目标,且每个要求的内涵要分解为一系列可衡量的指标。

课程体系应全面支撑学生达成毕业要求,这要求课程结构合理融合理论与实践,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课程内容设计不仅要保证专业性,还要灵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教育;教学方法选择要多样并融合,合理分配课堂、课外、实习、技能训练等不同教学形式,确保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4-5]。

合作与实践则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体现,民办高校应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教学实习、教学研究及教师发展,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应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的锻炼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环节,并从民办高校和幼儿园中选配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有效的“双导师”体系。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际价值

(一)提升育人效能

为促进专业深度发展并提升人才培育质量,高校必须构建适应于应用型教育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幼教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供了重要参考,并确保其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相符,从而为评定毕业生是否达到所要求水平提供了定性的评价基准。

(二)推动理实结合

教育实践性体现在学生能够将其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即学前教育学生,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不仅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未来能否胜任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教育机构中对儿童的教育质量。然而,调查表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家园合作方面存在不足,暴露出实践能力培养与理想标准间的差距,这要求教育者更加专注和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三)关注师资力量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每所参与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的大学都应建立完整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培养过程性考核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两大部分。通过这一体系的审核,学生可以提出免试认定的申请。考核体系中,过程性考核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融入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而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则聚焦于师范生能力的评估。因此,建立完善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阶段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教学途径单一

现阶段,一些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过度依赖教育实习以及就业实习来构建学生的实践经验,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存在断层。用人单位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评价不高,这种评价反映在毕业生的几个关键方面: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任幼儿园教师在职业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迅速融入新环境,以及对于幼儿园日常工作缺乏热情,不能高效投入职责所需的精力和创造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育机构的运营效率,还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6]。因此,民办高校亟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路径进行多元化改革,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工作热情,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二)实践基地较少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的短缺,特别是在具有示范性和教育性质的基地建设上,这些高标准的实践基地数量远远未能达到教育部门的要求,这种缺乏使得学校无法充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不足导致多名学生不得不挤进同一个班级进行实习,严重限制了他们独立开展教学活动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锻炼实践能力的质量和效果[7]。此外,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往往缺乏与高校紧密合作的模式,这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存在明显的不足。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很难从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获得有效的教学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这直接影响了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以及提升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师能力不足

当前,民办高校中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这些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内讲授理论课程,缺乏与幼儿园一线工作的直接联系和经验交流,他们在幼儿园教育服务方面的经验不足。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使得教学水平难以跟上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师资队伍的局限性不仅阻碍了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削弱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指导效果[8]。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需加大力度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确保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與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指导,从而有效支持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这样的师资力量才能真正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挑战的学前教育师资。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现有的高校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通常由学院层面负责规划和管理。具体来说,在每一轮专业实践活动开展之初,教学管理部门会制订综合性的实践计划,并根据这一计划将具体的实践任务分派给指导教师。此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现行的管理策略主要集中在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考核上。校内的实践课程考核主要强调学生在艺术技能方面的表现,常常采用教学展演、汇报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甚至是“模仿”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创新,因此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校外实践的最终评估则大多以提交实践报告或完成由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为目的,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的系统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五、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的实践途径

设计科学且合理的实践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满足教师职位的需求,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必须精心策划专业实践课程,强调教学实践的持续性、内容的综合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民办高校中,学前教育课程设计应重点关注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强调核心职业技能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应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环境创设、日常生活组织、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策划与执行、沟通合作以及激励与评价五大领域的能力。具体的课程内容分为教育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四大部分。教育实训侧重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教育见习侧重于校外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观摩并学习教育管理工作;教育实习则结合了真实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教育调查则安排学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地调查研究。此外,教育实习与实践调研的深入整合,与每个学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确保了教育实践活动至少持续18周,同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应强调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一体化与多样化,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实现协同化的实践体系

在专业认证的框架下,有关方针指出,高等教育机构需与地方行政机关及幼儿园密切协作,共同构建一种三方合作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将教师的培养、训练、研究与服务紧密结合成一个协同体。通过这种深入的合作关系,民办高校将与幼儿园共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为此,民办高校要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幼兒园三方联动的新型实践体系,共同推动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发展中心的建设,并建立一体化的实习基地,为师范生的实习、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具体而言,这一协作机制的构建将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共同创建师资培训实习基地;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共建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双导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协同合作推动教师队伍的构建;通过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这种“联合办学”的开展,表明了大学与当地政府的深度协作。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根本使命,加强对优质师资培训计划的深入执行,对师资教育的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一种新型的民办教育合作体系,实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顺利转化,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落实“双导师制”指导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积极探讨“校企共育”的新型育人方式,以企业、幼儿园、早期教育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构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指导模式。其中,“双导师制”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引导,允许学生从幼儿园中挑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校内专业课导师作为自己的“双师”,从而建立整合校内外导师资源的师资团队。其中,校内教师侧重于理论与学术上的引导,而校外教师侧重于对学员的职业实践与实习的引导。实行“双导师制”,不但强化了传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而且促进了全体学员实际操作技能的系统性发展。在实习教学开展前,民办高校需要邀请行业专家入校进行讲座,让他们在教学设计、活动支持、环境创造和课堂组织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业内导师的实际工作经历,不但能够为学校的学员积累大量的教学实例,而且能够为本校实习课程的改良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另外,“双导师制”的确立,不仅可以促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对于建设实习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该机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幼儿园的关系,促进了多机构的深度协作。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促进了本校教师执教能力的系统提升,使他们对教学改革的前沿方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诠释自己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进而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细致的指导,最终提升师范生的执教能力。

(四)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是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样的体系能准确衡量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并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认证要求实践教学评估管理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对教学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应采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确保评价方法的多元性,评估需要考虑来自实践指导教师、地方行业专家以及教育实践基地教师的评价,而学生也应当在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中发挥作用。

在评价内容方面,考核体系整合了包括师德体验、班级管理、教学活动组织、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包含多元评价主体和多层次评价内容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对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态度做出客观评估,进而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解决个人的不足,提高其实践技能,从而为其未来职业生涯积累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能够从“对学生能力的测试”顺利转变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提升的工具”,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本质。

六、结束语

民办高校实施“双导师”制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深化师资队伍与一线的联系,不仅能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能够为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搭建桥梁。展望未来,只有持续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完善教育机制,民办教育才能在培养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赵冲.论学前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专业建设的影响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7):150-154.

[2]李战营.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7):289-291.

[3]左文.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J].才智,2023(27):143-146.

[4]黄舒涵.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3(24):74-76.

[5]胡静,何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以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7):86-88.

[6]卢春霞.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三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0(2):116-122.

[7]蒋春姣.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3(15):21-24,73.

[8]于开莲,宋鹏雁,张慧,等.循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40-48,56.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师范生民办高校体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