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医科背景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创新应用

2024-04-18 11:18田思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9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解剖学机制

田思源

[摘           要]  基于新医科背景,探讨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创新应用。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将传统解剖学、临床医学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相融合,提出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医学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经过实践证明,这种“三融合”教学机制能够有效提升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关    键   词]  新医科背景;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173-04

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石,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然而,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创新解剖学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学习者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进行互动,从而建构起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解剖学课程的“三融合”教学机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學科资源整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在“三融合”教学机制中,解剖学课程不仅关注解剖学本身的知识,还融入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内容。这种跨学科的整合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医学认知。

2.实践性与创新性并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并且鼓励学习者进行探索和创新。“三融合”教学机制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解剖操作、医学影像技术的实践应用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三融合”教学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建构知识。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整体性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为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解剖学课程的“三融合”教学机制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兴趣、情感和价值观。“三融合”教学机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境化与实践性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在真实、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以促进学习者的经验与知识的结合。“三融合”教学机制通过提供实践性和情境化的解剖学教学,使学生在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实现知行合一。

3.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和心理体验的重要性。“三融合”教学机制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仅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还包括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在不同智能领域的发展程度和潜力各不相同。在解剖学课程的“三融合”教学机制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潜力,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三融合”教学机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三融合”教学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图像解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以适应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智能领域找到学习解剖学的切入点,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解剖学知识。

3.跨学科整合。“三融合”教学机制注重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智能,例如空间智能(理解解剖结构)、逻辑智能(分析病例)等。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以培养和发展。

(四)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通过亲身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解剖学课程中,“三融合”教学机制充分运用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中学习。杜威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在“三融合”教学机制中,学生不仅通过课堂讲解学习解剖学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操作、解剖实验等活动,亲身接触和探索解剖学的知识。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解剖学的原理和结构。

2.经验与知识的结合。杜威强调经验和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三融合”教学机制中,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解剖学知识相结合,通过观察和操作,对解剖学概念进行验证和巩固。这种经验与知识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并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3.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三融合”教学机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提问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解剖学课程中,为实践“三融合”教学机制,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三融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整合多学科资源,将传统解剖学、临床医学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相互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医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1.教学目标确定。明确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临床医学的应用能力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解等。

2.教学内容整合。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解剖学、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心脏解剖结构时,可以结合临床医学中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引入心脏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图像解析。

3.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智能类型。例如,通过课堂讲解传授解剖学基础知识,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临床医学知识,再辅以医学影像技术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解剖学[1]。

4.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例如,设立解剖实验室,让学生参与解剖操作,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5.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医学影像技术专家进行讲座或指导,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拓宽视野[2]。

6.教学评价与反馈。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3]。

(二) 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合进行“三融合”教学的内容,例如“神经系统解剖学”。

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前两周通过传统讲授方式让学生认知神经系统的基础解剖知识,中间阶段结合临床医学案例进行分析,最后阶段引入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实践操作[4]。

2.教学组织。

资源准备:准备相关的解剖学图谱、临床病例资料、医学影像设备等资源。

分组实施:根据学生数量和教学资源情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5]。

3.教学实践。

传统讲授:按照教学计划,首先通过传统讲授方式向学生介绍神经系统的基础解剖知识。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临床病例,让学生结合刚学习的解剖知识分析病例,理解解剖结构在疾病中的影响。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神经系统的影像,加深对解剖结构的理解。

4.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策略:结合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小组报告、实践操作评估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用于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三)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解剖学课程中实施“三融合”教学模式后,对其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认知该模式的效果,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评价目标。评价的主要目标是全方位地认知“三融合”教学模式在解剖学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具体目标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的变化。

2.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认知学生在解剖学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对比实施“三融合”教学模式前后的成绩变化,评估该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例如,在实施“三融合”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提升10%,及格率也有所提高,显示出该模式对學生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评价学生运用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能力。通过评分和录像回放等方式进行客观评估。例如,在小组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准确利用医学影像技术观察和分析解剖结构,并在临床案例中准确应用解剖知识,显示出“三融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认知学生对“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态度和兴趣变化,通过个别访谈深入认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根据评价结果,总结“三融合”教学模式在解剖学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并及时向教学团队和学校管理层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创新应用

(一) 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构建

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构建创新的“三融合”教学机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机制旨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1.教学资源整合。除传统的纸质教材,积极引入数字化的解剖学图谱、三维模型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解剖结构。例如,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解剖学课程中展示心脏的三维模型,学生可以自由旋转、缩放模型,深入观察心脏结构和血流情况。

2.优化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合理安排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比例,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在骨骼系统解剖学中,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骨骼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骨骼标本的观察和触摸,让学生亲身感受骨骼的形态和特征。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解剖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科研实践,学生可以深入认知解剖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例如,开设“解剖学创新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解剖学实验,探索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环境的构建。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解剖学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例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解剖实验室。学生戴上VR设备后,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解剖操作,如分离血管等,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解剖学的复杂结构。

(二)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实施

在实施解剖学课程的“三融合”教学机制时,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实践与创新思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

1.实施过程。

教学设计与准备:根据“三融合”的理念,教学设计团队先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指标。例如,对于“神经系统”这一章节,目标可以是學生能够自主描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临床医学的关联。

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的解剖学教材、图谱资源,并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资源平台。

教学方法选择: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等。

2.实施案例。以“神经系统与临床医学关联”为例: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座,向学生介绍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如神经元的结构等。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的临床医学案例,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讨论这些疾病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和临床表现。

虚拟仿真实践: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神经系统的解剖操作,如脑部的切割、神经的追踪等,加深对神经解剖结构的理解。

科研探索:鼓励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研究方向,展开初步的科研探索。例如,某小组选择“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机制”作为研究题目,通过查阅文献、实验验证等方式,探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策略。

3.实施效果评估。

在实施“三融合”教学机制后,需要定期对其效果进行评估。除传统的考试评估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兴趣度、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对于上述实施的案例,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理解更深入,且能够较好地与临床医学进行关联。

(三)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评价

在解剖学课程中实施“三融合”教学机制后,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至关重要。这种评价不仅有助于认知该机制的优劣,还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方向。

1.评价机制与方法。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包括:

考试成绩分析:统计和分析学生在各个考试环节的成绩,用以量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问卷调查: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三融合”教学机制的直接反馈。

教师评估:对学生的表现、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实践操作能力考核: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制订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

2.评价案例。以“呼吸系统解剖学”为例,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实施“三融合”教学机制。

考试成绩分析: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考试成绩,发现实施“三融合”教学机制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提升8%,及格率也有所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90%的学生认为“三融合”教学机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5%的学生表示该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教师评估: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实施“三融合”教学机制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提问和讨论的质量也明显提升。

实践操作能力考核:与实施前相比,学生在呼吸系统标本的识别、结构和功能的解释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因此,通过对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多维度评价,可以看出该机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果。为进一步优化这一机制,我们建议:

深化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定期更新教学资源:随着科技和研究的进步,确保教学资源始终保持前沿和准确。

强化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这样的评价与改进循环中,解剖学课程的“三融合”教学机制将不断完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医学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机制的创新应用进行探讨,展示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医学素养方面的优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三融合”教学机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君伟,庞士伟,张从利,等.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2):104-106.

[2]苑天红,袁芳,代欢,等.西部高校继续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医学教育,2023,22(2):102-105.

[3]白振忠,李生花,刘寿.对西部地区高校医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3(23):61-64.

[4]娄英泽,鲁艳明.医学高校临床学院本科生教学督导质量提升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7):1-4.

[5]苑天红,杨国强,杨勤.西部高校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以贵州医科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5):42-45.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解剖学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