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道” 学有“术” 评有“法”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为例谈“教—学—评”一体化

2024-04-19 08:07江苏启东市汇龙小学226200杨裕海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寓言文言文目标

江苏启东市汇龙小学(226200) 杨裕海

“双减”背景下,课堂成为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的减负、提质和增效的主阵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向这一主阵地要质量、求效益的理想选择。“教—学—评”一体化,倡导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和评价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的评价高度一致,共同指向目标的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有“道”、学有“术”和评有“法”的统一体。

一、教有“道”:教师的教,胸中有“标”

科学厘清教学目标,才能为“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目标的制订)、“教什么”“学什么”(内容的选择)、“教得如何”“学得如何”(评价的标准)这三大必答题找到共同的答案。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统一体。要科学确定一篇课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增强以下三种意识。

(一)单元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单元编排方式。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旨在凸显思辨与智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体验其中的角色,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发问思维中,发现“自相矛盾”的问题所在;发散思维,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分类思维中,探究“自相矛盾”的问题根源;链接生活,在“其人弗能应也”的拓展思维中,探究“自相矛盾”的问题解决。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习得“学会关系思维,联系着想”“学会整体思维,整体地想”的思维方法,感受思维的力量,这正对应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因此,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教师必须确立以下核心目标:结合实际思考问题、优化思维。

(二)文体意识

《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寓言。因此,这一课文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两大视角:其一,文言视角。读通读顺、读懂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两大常规目标。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但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其二,寓言视角。从寓言的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寓言的力量,这是寓言学习的应有之道。此外,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自相矛盾》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扎扎实实地观照“文言”的文体特点,做好读通读顺、读懂意思的保底工程;切切实实地观照“寓言”的文体特点,做好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的品质工程。文化的传承,既是润泽课堂的空气,又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隐性目标。

(三)学情意识

教师应充分研判学情,谨防制订目标时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得过高或过低。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目标错位,进而使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教学《自相矛盾》一课前,教师应充分研判学情,根据以下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一是文言文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借助注音和注释读通读顺、读懂意思的能力;二是寓言故事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关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中的“故事”以及“道理”的学习经验。

基于此,针对《自相矛盾》一课,教师可以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优化思维的意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学有“术”:学生的学,行动有“步”

目标是引领教师教学的航标,也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且充分的学习过程。

(一)驱动式学习活动

有效的学习活动,驱动着学生沿着循序渐进的学习流程,在完成承前启后的活动任务过程中,不断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驱动式学习任务应该清晰地表现为:学有方向,即学生清楚“我要学什么”;学有方法,即学生清楚“我要怎么学”;学有展示,即学生清楚“我要学到什么程度”。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读悟结合,直面文言意趣”环节设置课堂活动单(见图1),帮助学生达成读通读顺、读通意思的目标。

图1 《自相矛盾》课堂活动单

这一学习活动,以预习为起点,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回归文言文学习的应然状态:通过基础的文字阅读,助力学生读通读顺、读懂意思,为后续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样化学习方式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亮出课堂学习的“组合拳”——自主学习看得出痕迹,伙伴互学亮得出观点,全班展学产得出成果,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做到独立自主思考、积极主动互动和自信大方展示。以下是课文《自相矛盾》课堂教学中“读悟结合,直面文言意趣”环节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刚才的小组学习,还有哪些地方大家理解起来有困难?

生:文中出现了很多个“之”字,我不是很清楚不同地方的“之”字的用法。

师:说说你们已经理解了哪些地方的“之”的用法。

(学生回答略)

师:看来,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吾盾之坚”“吾矛之利”中“之”字的用法。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能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

这样的学,问题从学生中来,问题的解决到学生中去。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中,学生积极主动地省思深学,使得课堂教学见证了每个学生“我思我存在”的最美姿态、“我学我经历”的最真动态。

(三)支架型助学系统

学习内容的深浅、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经验的多少和学习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益。恰到好处的学习支架,可以赋能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在“出入文本,直面思维意趣”环节,教师可以搭建以下学习支架(见图2),助力学生深入思考、启迪思维。

图2 《自相矛盾》学习支架

图3 《自相矛盾》情节梯

这一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经历在探究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思维发展的过程。第一步,思维中觅原因。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用分类思维的方法探寻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第二步,思维中觅漏洞。学生依托完善的思维导图,发现楚人思维的最大漏洞在于没有把“卖盾”“卖矛”二者联系起来。第三步,思维中觅道理。学生从故事的“叙”和“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议”中,发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感受寓言道理的深刻性。

三、评有“法”:学习的评,手中有“法”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更加凸显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领的作用。”目标引领下的评价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考察学生“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去得如何”的真实情况。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伴而行的学习评价,能让学生始终扬起学习目标的风帆,在学习的航程中畅通无阻。

(一)全程评价,凸显形成性评价

在《自相矛盾》课堂教学中的“读悟结合,直面文言意趣”环节,教师设置三次形成性评价任务,并相机提示评价标准。

第一次:用心地读

学习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整篇课文

评价标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声音响亮★

文言文的朗读,既可以先理解再朗读,也可以边朗读边理解。读通读顺、读懂意思基础上的全文朗读,是一个反馈朗读和理解效果的过程,朗读的情况往往反映了理解的情况。

第二次:会心地讲

学习任务:借助情节梯(见图2),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整个故事

评价标准:讲正确(意思准确)★★ 讲完整(内容全面)★★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往往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教师要利用好课后练习,为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保驾护航。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后练习第4 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次:开心地演

学习任务:借助剧本框架(见图4),小组合作,选择角色,思考细节,创造性地演一演这个故事

图4 《自相矛盾》独幕剧剧本框架

评价标准:演得合理(符合文意)★★演得完整(情节完整)★★演得有趣(细节传神)★★

上述活动旨在落实“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一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在创意表演中实现学习目标的增值。

(二)动态评价,凸显生成性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不是一个机械的存在,而是在“即教、即学、即评—再教、再学、再评”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发挥着诊断、反馈和激励等诸多功能,考察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度,调适教与学的具体行为、策略和进程。针对第一、二次形成性评价任务,教师给予生成性评价。教学片断如下。

【片断一】“用心地读”

生:(展示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你给这位同学的朗读打几颗星?

生:我给他打三颗星,因为他最后一句话没有读好。最后一句话应该这么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读好停顿是个学问。你能告诉他,为什么这么读吗?

(学生回答略)

【片断二】“会心地讲”

生:(讲故事)……在这个世界上,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怎么可能同时存在呢?

师:你想给这位同学几颗星?

生:我给他打五颗星。额外增加第五颗星是因为我觉得他最后一句话讲得特别好,不仅用上了两个成语来形容盾和矛的特点,言简意赅,而且还使用了反问的语气,让这个道理更加发人深省。

师:你不仅会听,还善评。你和他一样了不起!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形成了多元评价,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以评促学、以评优教的过程。于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真正步入了教有“道”、学有“术”、评有“法”的本真之境。

猜你喜欢
寓言文言文目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我们的目标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寓言的马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