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数字资源提高大思政课教育效能

2024-04-22 12:27王慧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数字资源校本课程

摘 要:“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扮演着“丝路精神”建设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因此,着眼于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构建沟通历史与现实,把思政小课堂与“一带一路”时代风云结合起来的校本课程,讲好大思政课,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及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培养道路自信、根植爱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目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成为了思政教育“潮”起来的重要创新要素,大力推动了课堂内显性教学与课堂外隐性教育并举。文章以“一带一路”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整合数字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课;“一带一路”倡议;数字资源;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06-0002-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大思政课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和丰富内涵为思政课教育提供了鲜活而深刻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助力大思政课教育提质增效,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打造“一带一路”校本课程的缘起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十余载,这一倡议已从最初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逐步发展成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备受青睐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较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1]。2016年7月13日,教育部頒布的《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基础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发挥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的倡导各国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的共同发展之路,需要大量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理解力的人才。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人口构成、民族特色、法律体系、经济状况、政治风貌、军事形势、外交政策、宗教信仰、社会风

貌、旅游资源等各方面知识和信息,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的资源。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大倡议,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为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新鲜生动的素材。打造“一带一路”校本课程,旨在突破思政小课堂局限,更多地从历史长河、时代大

潮、全球风云中,体现“大思政课”教育之大格局、大情怀、大社会。

二、“一带一路”校本课程建设的“几重困境”

(一)教学内容与最新发展脱节

“一带一路”资源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因此教育势必要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学校若侧重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而忽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当下进展和实际成果,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接触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缺乏对这一倡议全面性和时效性的理解。

(二)缺乏跨学科整合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从经

济、政治到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教师若仅从单一学科视角授课,将难以全面呈现其丰富内涵,从而会限制学生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三)教育成本较高

引领学生实地互访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精神及风俗习惯,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好,但由于教育成本较高,真正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三、“一带一路”主题数字资源

2023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同志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同时他强调要着力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3]。数字资源主要借助对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形式整合呈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工具的更新换代以及教学环境数字化全面覆盖项目的深入实施,数字资源已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利用学生青睐的数字技术,为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是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一个重要平台,这决定了其具有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建设主体和服务对象。当前,“一带一路”主题数字产品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分别为主题数据库或平台、新闻资讯网站以及数字展览,已有成果如一带一路数据库、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中国一带一路网、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丝绸之路数字图书馆等[4]。

四、数字资源赋能“一带一路”的“教”与“学”

(一)构建数字资源平台

1.案例库建设

收集“一带一路”相关案例,利用视频、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建立一个涵盖

“一带一路”倡议各个方面的案例库。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交互式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在虚拟平台上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创设虚拟实践平台

建立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参加模拟的“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会议,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模拟“一带一路”中具体项目的规划、构建和运营过程,学习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技术知识;学生还可以在虚拟平台上设计和展示自己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加深对“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解。

3.线上国际交流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国际学校之间的虚拟交流与项目合作。教师通过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可以组织开展在线文化交流、远程团队项目合作等,促使学生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同龄人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讨论,拓宽国际视野,体验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4.在线教育平台

学校可以与企业、博物馆等机构进行有机联动和深度融合,使学生可以从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那里获得实践性知识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促进双方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家开展在线讲座,让企业家分享实际案例、行业经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世界中企业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发展。

(二)推动传统资源转化

1.数字博物馆成为学生的“行走的课堂”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书本的记载来传达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接收者。而学生只有将这种“平面性”的讲述转化为脑海中的“立体场景”,才能更深刻地领会所获得的知识。“互聯网+”时代的到来为博物馆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博物馆利用在线平台将博物馆的展品、文物和资料以数字化的方式灵活呈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还整合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5]。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以直观和丰富的数字资源精细复原了历史的细节与情境。这些珍贵的数字藏品,如同时空的缩影,跨越千年,诉说着“一带一路”的历史传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为了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博物馆纷纷搭建了线上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远程课程。这些课程包含精心制作的视频讲座和完备的资源包,以及互动性强的作业和评议环节,旨在激发公众的学习热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致力于打通教育的创新脉络,针对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19门深度研学课程。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认识到,数字博物馆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历史质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立体、更感性的历史学习之旅。

2.数字图书馆成为服务于学生的“第三空间”

数字图书馆教育以数字化资源和技术支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和教育服务环境。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的工作指引,目前多地正积极探索建立未来学习中心的试点项目,旨在借助学校图书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并借助前沿的信息技术,构建有益于学习方式创新的学术基础组织[6]。相比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在资源方面,它提供了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在内的丰富的数字资料。学习交互平台的普及使学生得以享受在线课程学习、获取资源以及沟通交流。这些平台不仅开辟了学生远程学习、自我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新途径,还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智能化评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数字图书馆教育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工具。教师可以结合“一带一路”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助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既符合时代潮流,也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预示着教育模式将实现进一步大飞跃。

3.互动式地图视角下的全球连通性

互动式地图通过直观呈现信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地理位置、国家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区域连通性。这种空间呈现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复杂的国际关系。这种空间上的认知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项目的全球布局。教师可使用在线地图工具,如Google Earth、Story Map、Mapbox等创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和重点项目的互动地图。学生在地图上可通过设置链接,利用相关图文、视频资料等展示具体的项目案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港口、铁路、桥梁)、经济合作区。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式地图让学生参与创建和编辑地图,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三)学习管理系统(LMS)

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Blackboard等,将相关课程资料、视频讲座、互动讨论等资源整合在一个易于访问的在线平台上,能够使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轻松获取这些资料。除此之外,LMS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功能,包括实时问答、在线评估、进度跟踪等,不仅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课程,增加学习的灵活性,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

五、结束语

整合数字资源进行精准大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教师应该坚持多元驱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大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交互性和实效性。在本文中,我们以“一带一路”校本课程为例,探索了整合数字资源以提高思政课教育效能的有效策略。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潜力,就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技能,开发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

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日益变化,整合数字资源、提高大思政课教育效能的策略也将不断更新。我们也期待本研究能够进一步为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我们还希望更多的教学教研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探索和实践,为提升我国大思政教育质量和效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和音.一条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EB/OL].人民日报.[2023-09-02].http://paper.

people.com.cn/rmrb/html/2023-09/02/nw.

D110000renmrb_20230902_9-03.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 [2016-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3):3-10.

刘姝.“一带一路”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策

略[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0,2(4):103-110.

陈新幻.“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学,2018(21):73-74.

李丹.数字图书馆教育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探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8):57-5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一带一路校本综合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究”(编号:202213942);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一带一路校本综合课程研究”(编号:21BJXP2134);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新结构教学评框架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研究”(编号:2023YQJK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慧(1976.5-),女,山东济南人,任教于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第四批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南沙区第一批思政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数字资源校本课程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建立中文DOI标识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作用
高校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评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