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4-04-22 09:12王婷
云南教育·视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王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塑造民族情感、增进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总结了所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困难和问题,提出实施建议,希望能为推动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提供参考。

一、宣威市东山镇瑞锦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的宣威市东山镇瑞锦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生22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3%;有教职工1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73%,师资力量逐渐加强,教学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瑞锦小学在市级以上各类民族团结征文比赛或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

为充分了解瑞锦小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面臨的现实困境和发展需求,并对其成效进行总结,笔者从认知、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重点集中在教学开展情况、开设课程、平台使用、教学资源发布与课堂互动等方面。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瑞锦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老师与学生,发放问卷共计134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基本上掌握了瑞锦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总体情况。

1.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瑞锦小学通常采取爱国主义教育、国庆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等集中学习的形式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中华民族”“祖国”“文化”等词汇在活动中被提及较多,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以及各种形式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才使教育更具感染力。正因如此,学生对民族文化能产生更为清晰的认知,一些学生也开始大方地穿着本民族服装进入校园,并使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本民族同学交流。

2.学生认知状况。为准确获取瑞锦小学学生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认知的基本情况,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了4道问答题,其中,对于“你是否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当我们的祖国遇到危险时,你是否会站出来保家卫国?”这两个问答题,所有受访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答案。结合调研结果,充分说明学生对伟大祖国有着深厚感情,能准确识别国家符号,对中华民族有着坚定的认同,并愿意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3.学校教育宣传情况。在瑞锦小学的教室、走廊、餐厅、校园宣传栏等场所,均呈现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宣传内容,对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有积极的效果。瑞锦小学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主题班会、手抄报、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等活动,同时,通过多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营造了驻足可见、触手可及的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有助于引导小学生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瑞锦小学的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把握和认知情况较好,其中表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内涵的教师占比达68%,仍有少部分教师对其了解不够深入,仅限于概念层面。不少教师认为,应该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活动形式及方法,并且应该定期开展调研座谈、民族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与培训等活动。

二、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困境

1.学校统筹规划不够系统。虽然广大中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但是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整体认识、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以及配套措施,以至于在工作上出现了“不催不动、小催小动”的应付行为,甚至流于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要把是否有效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衡量标准,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

2.教育模式有待优化与创新。根据调查,瑞锦小学的课程设计中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存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不足,学科渗透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理论储备相对薄弱,概念认识不够深入,课后反思不足,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途径单一,实践活动开展不足,没有建立完整的实践活动体系,未能有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日常管理和服务中。

3.家校协同育人衔接不足。云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家校沟通不畅,家校协同育人不足。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的课程内容设计忽视了对主流文化的深层次探讨,仅仅围绕应试教育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缺乏系统完整的文化认同教育,很难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从家庭层面而言,偏远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家庭教育普遍缺失、思想观念较为落后、“隐性”辍学等突出问题,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关注严重不足。

三、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建议

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开拓思路,引导课堂。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而言,主要认知仍是通过教师讲授灌输而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仍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要的方式。应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员性,并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情教育相结合,细化各个学段中“五个认同”意识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地方课程具有课程资源内容意义丰富、贴近日常生活、适宜实践探究等特点,在云南各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源远流长话云南》,了解云南地方与祖国内地相互交流的历史,增进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认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网络辅助,丰富课堂。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契机,对于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意义重大。积极推进“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是辅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的需求下,教师自己动手并发动学生去查看或制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网络视频、动漫作品、有声读物、微电影、短视频等,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丰富教育形式,改变一味理论灌输的单一方式,将更宽广多彩的世界展现给学生,将体验的过程还原给学生,从而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文化、民族元素,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引导学生主动在网络上查找探索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从爱家乡的情感上升到爱国家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3.科学实践,延伸课堂。中小学应精心设计系统全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体系,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实践活动,着力发掘其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功能,注重仪式教育,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仪式中感悟爱国情怀,激发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的观念。学校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的获得从间接变为直接,进一步深化感受。比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可以开展让学生动手做关于国庆节主题的手抄报或者相关作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国庆假期,或深入家乡或随父母外出游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镜头记录下来,再回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探讨。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双眼和双脚,看到了、体验到了家乡之美和祖国的辽阔,用事实说话,在自己的内心构建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