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

2024-04-22 10:22王乃云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开展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摘 要: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教育,教师必须推动其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与实验性发展,并由此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质量。文章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代综合实践活動的价值诉求,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06-0041-03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现出重要的教育价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实验探究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进一步通过课程改革落实其价值诉求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该原则是指,学生个人与大自然、社会等要素综合构成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些要素都是相互交融的。学生处理自身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可以说,学生的综合发展并不是对各种学科知识学习的结果,而是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本文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那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理应遵循综合性的原则,对“自我”“自然”“社会”等要素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

(二)针对性原则

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还应该遵循针对性的原则。究其根源就在于,首先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同的;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独有的学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此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需要在针对性原则的指导下,按照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开发个性化的实践项目,以此来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必须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教师可以加强对日常生活中常用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此来开展实践活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教育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将资源的使用范围进行科学的拓展,从而更好地凸显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及成语大赛等,学生对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并且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价值,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有利于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形式上也比较多样化,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很好的拓宽效果。例如,开展“奇妙的童话世界”手抄报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手抄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对手抄报内容进行取舍,仔细斟酌排版,

更需要收集大量素材。从选材、构图、誊抄到最后的完稿,各个环节都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

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理念过于陈旧。部分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认知不清,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其实效性得不到体现[1]。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依然有部分教师还秉持着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正是在这种落后观念的影响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面临诸多阻碍。还有一些教师认识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学生传授综合性的知识,将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最终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师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经常会出现整体规划意识欠缺的问题。他们通常是将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简单的板块划分,每个板块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活动开展的间隔时间也比较长。这种活动开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但会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被破坏。另外,还有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内。即学校虽然开设了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并未安排专门的授课教师,最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其真正的价值得不到彰显。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质量

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保证其具备灵活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以此来切实满足学生素质提升及综合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要想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首要任务就是争取学校的支持,提高学校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价值的认知。第一,学校领导及管理部门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以此来不断创新与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第二,应该从活动课程出发,通过精准把握活动内容、积极探索科学的活动开展策略、合理控制活动开展时间等途径,来增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第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还应从自身出发,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课程提出的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合理科学地安排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并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2]。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在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与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兴趣是关键性影响因素。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积极探索优化合作学习环境的方式。综合实践课程兼具综合性、生成性、自主性、开放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往往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基于兴趣培养,优化学生合作学习环境,使其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规律、课程特点,从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发展。例如,教师在开展与“消防安全”有关的实践活动时,

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实践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利用科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对火灾的发生以及灭火的原理进行探究,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他们在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其情感色彩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影响,尽量避免因将合作学习禁锢在传统课堂体系中而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优化活动内容设置,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

1.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优化主题实践活动

中秋、重阳、清明、端午、七夕、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人文文化元素,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既是节日习俗,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隨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将其融入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认知现代技术手段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节日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3]。

2.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组织研学旅行活动

教师通过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关主题研究,可以将地方文化传承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与愉快旅游体验中发展合作能力[4]。教师在具体研学旅行教学实践中,要合理规划学生参观路线,引导学生在旅行中考察,在考察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承,促使他们在文化实践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本地的一些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景区与建筑,“记录”着当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本地特有的人文精神,是历史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将这笔财富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为学生打造研学旅行基地,能够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解、传承地域文化。

(四)联系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都要充分考虑任务分配问题,并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引导他们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主要涉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个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实践动力的激发等方面的问题。在团队合作意识方面,教师要关注学习平台的搭建、学生直观体验的积累,借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例如,在开展“了解我们周边的环境”主题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各个学习小组在课余时间选择某个区域内的餐厅进行一次性用品调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将餐厅分为非环保型餐厅与环保型餐厅两个类别,分别安排学习小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并分析餐厅采用一次性用品的利弊。其次,由若干小组负责划定区域,并扮演“小记者”在该区域内的小区、街道、商场进行随机采访,了解一次性用品在餐厅的应用情况以及人们对一次性用品的看法,完成信息数据的收集。学生完成信息数据收集之后,将数据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呈现,以备在后续的问题分析环节使用。再次,各个小组分析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信息,就一次性用品在餐厅的应用情况与人们的认知情况,分析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问题,探究一次性用品应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调和其方便、卫生等便利与环保问题之间的矛盾。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落脚于生活的好习惯,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科学创建学习小组,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科学创建学习小组是引领学生顺利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可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合作并发挥个人学习优势[5]。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趣味性、个性化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一方面,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实情、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与各个小组的整体实力,将各小组之间的整体实力差异压缩到最小,确保各个小组有能力完成目标实践任务。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

“校园明礼我先行”时,教师可在了解小学生个体差异与特点的基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引导他们共同完成实践探究活动。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并能够将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笔者结合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形成、交通安全知识的积累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接下来,教师将选择组长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各个小组自由推选组长。进入活动环节后,笔者为学生设置讨论主题,各个小组可选择一个进行讨论。通过了解学生讨论状态与结果,笔者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交通安全的理解情况,并据此设置下一个活动任务——让各个小组通过网络渠道收集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材料。最后,教师从学生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教学素材,并配以图片和视频说明,促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交通事故带来的悲剧,从而更为深刻地感知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邀请各个小组结合具体案例反思日常行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交通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全面改革与优化,既要落实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与实验性的价值诉求,又要坚持多元融合、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求真务实的改革思路与方法,由此促进学生跨学科意识、高阶思维、实验能力、科学精神、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吴锟.“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4(9):49-51.

张鑫.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路径: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例[J].启迪与智慧,2024(1):80-82.

王昆.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策略[J].教育界,2023(36):56-58.

谢莉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构建育人新范式[J].教育家,2023(50):52.

邹文韬.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2023(35):114-115.

作者简介:王乃云(1976.11-),女,山东东营人,任教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2007年获县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9年在全市优质课评选中,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枣馍》获得一等奖;2021年全市优秀作业设计二等奖;获县“教学能手”称号。

猜你喜欢
开展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