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策略

2024-04-22 19:12何李红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双减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该学科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如何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是对该学科教学及作业布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文章从“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入手,对该学科作业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促进该学科作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關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双减”;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06-0053-03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手段。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

作业设计更是被忽略。很多教师认为该学科无须布置作业,还有部分教师虽然为学生布置了作业,但通常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背诵重点内容。此类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作业价值的发挥。在此情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作业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双减”

政策对中小学阶段作业设计的要求,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改革,从而真正提升该学科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保证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

一、“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同时该政策还对义务教育不同年级课后作业总时长给出了明确规定。对于初中生而言,课后书面作业时间应不超过90分钟。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题海战术式”作业设计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需要教师严格遵循“减负”要求,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创新作业设计模式,

真正让学生从“刷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保证学生课后能够获得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逐步回归快乐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体进行作业改革时,教师还应遵循下述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开放性原则。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实际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该学科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性。因此,“双减”背景下,在进行该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增强作业设计形式及内容的开放性、生活性,突破教室及书面作业的束缚,在引导学生完成基础作业的同时,还需增加对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弹性作业等不同作业类型的探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载体,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进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2]。

第二,坚持差异性原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学习能力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学生的擅长之处也会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不能“一刀切”地进行作业设

计。因此,“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还应遵循差异化原则,充分考量学生学习情况,保证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坚持整体性原则。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当前所学内容,对学科整体内容的关注度较低,更无法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影响作业功能的发挥。“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整体性观念,并且尽可能地做好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对作业时长进行协调,并寻找作业设计的“整合点”,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共通,提升作业设计的整体性,以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素质教育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同时也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调整的重要导向[3]。在此情形下,很多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教学观念、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作业设计方法的改进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该学科作业设计情况来看,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改变,但在作业设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很少设计课后作业。传统观念里,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副科”,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会将注意力向主要科目倾斜,甚至认为类似于道德与法治这类“副科”只需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即可,并没有(或很少)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作业形式较为单一。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任务加重,还要面临严峻的中考压力,导致教师往往是争分夺秒地为学生讲知识,引导学生巩固练习,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多是以书面作业为主,道德与法治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往往是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或者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练习册内容,背诵重点难点内容等。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难以充分体现该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不利于作业价值的有效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设置生活化作业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和生活实际有密切关联的学科,这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结合该学科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地为学生设置生活化作业,通过生活化作业来拉近学科内容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在内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为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4]。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生活化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寻找作业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点,必要时还可征询学生的意见,适当地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从而让作业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拍摄作业,让学生与家人相互合作,以“我的家”为主题拍摄一个小短片,介绍自己的家。在完成拍摄后,将视频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由教师对学生拍摄的小短片进行汇总,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作业设计以课后书面作业为主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生活化作业,既增加了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互动,又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家的意味”形成一定的体会。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更能与所学内容形成共鸣,加深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完成课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布置课堂交流作业,即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及自己拍摄的短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表达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加深学习体会,从而将所学内容、学习体会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转变作业形式,设计实践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与日常生活有紧密关联,同时该学科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但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时,往往局限于书面作业,导致该学科存在明显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影响了作业价值的发挥[5]。因此,“双减”背景下,

教师需要立足学科特点,遵循开放性、整体性原则,优化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平台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这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以“生命”为主题,在课后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和“自然灾害”

“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等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同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寻找一些常见的自救方法,并自选形式进行内容呈现,最后可以写一段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既有实践性,又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还兼具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整合资料、呈现结果及写作心得体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命”的感悟。又如在完成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

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感悟祖国发展,助力中国梦实现”为主题的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选择方式,将自己眼中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梦”呈现出来。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

有的学生以手抄报的方式呈现,有的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呈现,有的学生以文字感悟的方式呈现。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不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还在无形中实现了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整体内容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依据学生学情,设置层次化作业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设计同样如此。高质量的作业应以“深入分析学生情况、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差异性,包括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作业设计调整,以促使全体学生在共性发展中获得个性体验。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改变传统“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模式,兼顾学生差异性,以分层方式来进行作业设计,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遵循分层差异原则,

为学生设置有梯度性的作业内容:(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以集体合作方式才能完成的活动有哪些?

(2)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做?

(3)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分层作业的设计能够让作业更具弹性,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又如,在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时,教师就可以在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选择题、问答题、信息收集题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其中选择题为必做题,是对情绪分类、管理、应用等基礎知识点的考查;问答题为选做题,是结合生活案例对情绪管理技巧应用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信息收集题同样为选做题,难度进一步提升,需要学生多渠道收集相关案例信息。这样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设计难度系数不同的作业,可以有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更符合“双减”的要求,可以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及学习信心,从而获得能力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摆脱以往书面作业、背诵作业的束缚,以减负增效为指导理念,进行作业设计优化调整,通过生活化、实践化、差异化作业设计方式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真正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向主动完成作业转变,促使作业设计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王渤.“双减”背景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设计之我见[J].靖远教育,2022(5):69-71.

金利.依托教材栏目,促作业优化创新:“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教材栏目设计作业的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10):72-73.

张春玲.“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探究[J].辽宁教育,2022(13):5-7.

成明贤.“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

(8):196-198.

尹利平,王雪芬,张晗,陈璇,孙欣.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探究:以《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福建教育,2022(Z1):41-45.

作者简介:何李红(1978.4-),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州市秀山初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