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创新研究

2024-04-22 19:12汪太金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

摘 要: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合理、有效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观察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可以说,作业设计效果可对教学效果产生明显影响。然而,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作业设计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作业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差异性、评价片面等情况仍然非常常见,阻碍了作业价值的充分发挥。为此,文章立足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提出了新课标下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旨在提升该学科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促进该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06-0062-03

教学是由课前备课、课堂授课、课后作业布置及批改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综合性活动。想要提升教学成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备课、上课固然十分重要,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作为教学信息反馈的有效方式,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所以,教师需要对作业的价值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在进行学科作业设计时,应从学科情况出发,提升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在进行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时,教师应以符合课程特点的方式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高中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双减”的落实,使社会各界对学生作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作业在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学生对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1]。但实际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想要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就需要先了解传统作业设计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来说,高中地理作业设计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认知,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部分教师的认知理念仍然较为落后,他们认为“题海战术”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必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充分掌握知识点,才能提升考试成绩。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往往会更倾向于书面化作业,关注对知识点的考查,所设计的作业通常具有作业量大、作业形式单一的特点,重视了“量”,却忽视了“质”,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作业设计缺乏差异。传统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通常是将注意力聚焦于作业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考虑,只是一味地按照“一刀切”的方式,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进而导致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难,完成压力大,影响了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作业过于简单,缺乏探究性,不利于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也是阻碍作业价值发挥及地理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作业观念,提升教师作业管理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对于作业设计来说同样如此。教师自身的作业观念也会对作业设计情况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作业观念,提高自身的作业管理意识。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应从下述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正确处理作业“量”与“质”的关系。在传统理念下,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都存在过于关注“量”而忽略“质”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题海战术”盛行的重要原因。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打破常规书面作业的局限,在对高中生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对作业形式、作业量进行调整,实现作业“量”与“质”的平衡,保证设计的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负担[2]。例如,在作业构成上采用“必做题+选做题”的构成方式。其中,必做题应以基础题、典型题为主;选择题则可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灵活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重视作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涉及很多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容。因此,在进行地理作业设计时,教师就需要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提升作业设计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如书面化作业、实践性作业、生活化作业等,从而在提升学科特色的同时,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完成多样化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作业形式,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价值

1.设计趣味性作业

传统地理作业设计方式都以书面化作业为主,虽然这种作业设计方式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非常枯燥,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新作业设计方式,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3]。例如,

在讲解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结合内容为学生布置“趣味化实验作业”,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获得动脑、动手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巩固知识。

例如,在讲授完人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后,教师可将“趣味实验”作为载体进行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课后用纸箱、热水、冰块、蚊香等材料自主开展实验操作,如可以将纸箱的前面掏空,将点燃的蚊香放入纸箱内部,并以塑料薄膜密封,

之后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置于纸箱两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还可以调整蚊香的位置,将它分别置于热水旁、冰块旁,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通过对比观察总结空气运动规律。这样的作业设计打破了传统书面设计的局限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观察大气运动情况,并自主归纳总结相关规律。相较于机械化记忆知识,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设计生活化作业

地理学科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应对考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4]。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为学生设置生活化作业,将地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之中,在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空间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5]。

例如,在讲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一周内的天气情况,制作一份天气表格,并在表格中对每日天气情况、产生此类天气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活实际现象,既能使作业不再枯燥,又能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授了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以所学知识为基础,以“大学生就业意向(留在小城市或者前往大城市)的利弊”展开分析。在实际完成作业时,学生要以本校学生为例,展开随机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查询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对大学生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的原因进行了解,然后再结合所学内容对人口迁移因素进行总结。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既能实现地理知識和生活实际的关联,又能让学生在调查、分析中加深对“区域联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对“人地关系”产生正确认知。在完成生活化作业之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学生作业指导分析,并对“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设计层次化作业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的事实。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地理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层次化作业的方式为学生布置作业,真正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6]。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部分内容之后,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层次化作业。其中,核心作业为围绕本章节内容制作一幅思维导图,需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藏地区四个章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给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对于地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设计时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重点,对各区域的典型特点进行整理,保证知识的详细性、正确性;对于地理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在整理归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如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喜马拉雅山脉的植被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层次化作业设计可兼顾各层次学生情况,促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完成基础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信心,同时让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进一步获得能力提升,真正让学生“吃得了、吃得饱”,同时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三)完善作业评价,强化作业设计价值发挥

作业批阅及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批阅作业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有效的评价则能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产生更客观、全面的了解。但在以往作业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多以结果为依据,以分数、对错为最主要的参考标准,评价依据较为片面,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关注度较低,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就使作业评价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为此,评价一直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也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优化作业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对作业批阅及评价的重视,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具体批阅及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改变结果性评价模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完成情况实施动态评价管理。例如,针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部分内容布置的“思维导图制作作业”,教师可以在进行批阅及评价前,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批阅及评价,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批阅,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并在相互批阅评价中获得思维碰撞,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展开批阅及评价,同时在评价学生思维导图内容准确性、完整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反馈的薄弱知识点分布等情况,

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多元全面的批阅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反馈、奖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升。

三、结束语

作业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地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改变自身的作业观念,在平衡作业“量”与“质”的同时,积极创新作业方式,完善作业评价,不断提升作业设计效果,推动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张丽花,董玉芝.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作业系统发展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J].科学咨询,2020(15):78.

余小灵,陈实.基于系统理论的地理作业系统内涵重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为例[J].地理教学,

2022(15):18-23.

张曼丽.高中生地理图像信息解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石河子R中学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9.

梅培茹.新课标下高中人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J].地理教学,

2018(17):54-56.

李波宏.浅析新课标理念下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有效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17(1):222.

翟军.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9):20-23.

作者简介:汪太金(1985.5-),男,福建建宁人,

任教于建宁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